中国史学的发展
11.最古老的猎豹
(1)水平1:(6分)解题思路:一是证据,历史研究需要证据,且是多重证据,对证据要进行辨伪(要真实);二是关注证据与结论关系,研究者没有亲历考查证据,在证据不充分时轻率结论。
·本案两位研究者依据的证据不真实(史料有伪造的嫌疑,并掺杂了个人的主观色彩),不够充分(或历史研究需进行多重印证),当事人没有对史料进行实地、多角度的全面考察,就轻下结论,违背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
·第二位作者做出撤稿声明,从历史研究者角度应该提倡。
可酌情给分。
水平2:(4分)
·研究者没有对史料进行甄别和实地考证(2分),中国学者仅凭借化石贩子的一面之词得出结论(1分),第一作者在没有亲眼看过材料的情况下做出判断,过于随意。
(1分)
其他答案:0分
(2)史才,即编纂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史学,即丰富的史料、渊博的知识;史识,即独到的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史德,即坚守职业道德、心术端正。
(4分)
12.新史学革命
历史(第三分册)
1.文学中的历史
(1)宋时驻守中央的军队。
说明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军事方针,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拥兵对抗朝廷,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地方及边疆力量薄弱的局面。
(4分)
(2)从唐时的尚武到宋时的崇文。
(2分)鉴于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教训,宋统治者进行改革。
宋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并通过科举制提拔文人担任要职;形成文官体制。
(5分)
(3)文学作品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细节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等;但另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有虚构想象的成分,或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需要进一步辨析。
(2分)2. (1)科学技术;手工业和农业;教育;行政制度;思想文化;
(2)辉煌的科学技术,如活字印刷和火药武器;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如水田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成熟、稻麦轮作推广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如私人作坊机户的出现、江西景德镇瓷器远销海内外,造船技术世界领先;对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繁盛;行政管理体制精密,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体制;新儒学体系形成,如朱熹继承发扬二程思想,形成更为精密完整的理学体系。
上海史专题
1.上海开埠与租界
(1)1842年,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开埠。
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及颁布,标志英租界的开辟。
(3分)
(2)领土主权、司法主权、行政主权等。
(2分)
(3)同意。
上海逐渐建立起公共道路系统;交通工具也经历了从人力车到电车的变化;公共照明系统、城市供水系统等渐成规模。
(4分)
2.上海开埠—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虎门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
(4分)
(2)早期外滩全景画具有写实风格;对照全景图,可印证材料一中宝顺洋行的大体位置;了解早期外滩状况,与后来的外滩比较看发展。
(4分)
(3)本题采用分层评价。
(必须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
)(8分)参考角度:包括外滩在内的租界的出现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的结果,租界出现之初,英国就有据此加强对中国控制的考虑;随着租界的扩大和工部局的出现,其殖民地性质更为明显。
在租界中,外商公司用地是依据合法的道契获得的,大量的外国公司在外滩建造商业建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上海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转变,客观上有助于上海现代化的起步与发展。
试题分析:(1)这题考查基础知识,属于识记类考题,考生熟记有关条约的内容,很容易就可以回答。
(2)《外滩,1849年》描绘上海开埠初的景观,所以对研究材料一所述文字材料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还可以研究当时外滩的状况,还可以对作比较研究有一定借鉴。
(3)这一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能提炼出多个方面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多个角度进行评论。
最主要先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然后每个方面选取多个角度去谈,更容易得高分。
写答案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材料,有理有据。
4. 近代上海经济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1)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大都市,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引领风气的作用。
上海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口岸;上海集中了众多的洋行、银行等商贸组织和机构,形成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型经济;上海孕育出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等民族资本工厂建立。
(2)照片是历史的凝固和主要载体,起到文字所无法取代的历史作用;照片是复原已经消失了的人和事的最可靠的历史依据;照片可以见证和感受历史的变迁。
6(2)能运用图片提供的相关史实,从三个及以上角度加以叙述即可,按叙述层次和逻辑程度给分。
如:主题——西学东渐与近代上海。
概述:政治方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上海被迫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界,列强在租界建立自己的政权机关“公共租界市政厅”,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经济方面,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入驻上海,另一方面也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商务印书馆是该类性质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在西学影响下,中国兴起翻译西书热潮背景下,出现的译书机构,在传播西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方面,在中西文化的交融的大背景下,近代上海创造的石库门建筑便是加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也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欧洲式的煤气路灯出现在上海的街道两旁等。
7.
(1)明末,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徐光启与李之藻等完成《崇祯历法》;
(3)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开埠和《上海土地章程》订立,英美法在上海的租界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一个缩影。
(4)清政府颁布《自治章程》,创办地方自治;
(5)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广方言馆等洋务企业或新式学堂,上海成为洋务运动主要阵地;
(6)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欧风美雨”影响下和洋务企业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等民营企业,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
(7)上海经济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上海的城市建设迈开向现代化的步伐,公共道路交通建设、公共照明系统、城市供水网络系统等先后建立;
(8)近代都市取代老城厢的诸种表现;近代科技引进;西书的翻译与出版;报刊业的繁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在文化上,上海市民创造了石库门建筑等;(9)1895年——1898年,上海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中心,《时务报》对解放人们思想产生很大影响;
(10)上海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基地。
邹容在上海出版《革命军》,革命组织光复会在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