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肤的结构和功能1、皮肤表面有皮沟、皮嵴(指纹)、皮野2、无毛皮肤:掌跖、指趾屈面及末节伸面、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大小阴唇内侧、阴蒂。
有毛皮肤:长毛:头发、胡须、阴毛、腋毛短毛:眉毛、睫毛、鼻毛、耳毛毫毛:面、颈、躯干、四肢毳毛:胎毛3、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
4、5、基底层:基底细胞生发层,每日有30%细胞核分裂。
表皮更替(通过)时间:28天6、棘细胞层:4-10层多角形细胞,含被膜颗粒(被膜颗粒或Odland小体),细胞间明显成棘状。
桥粒:有很强的抗牵拉力,加固细胞间连接。
7、颗粒层:3-5层梭形细胞,细胞核细胞器在该层溶解。
特征:出现透明角质颗粒。
8、透明层:仅见于掌跖。
由2-3层扁平、无核、境界不清、紧密相连的细胞组成。
功能:有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9、角质层:5-20层已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叠瓦状。
胞内细胞器已消失。
胞浆内充满角蛋白。
角质层上部细胞:胞间桥粒消失,易于脱落。
重要的保护功能。
10、黑素细胞:源于外胚层神经脊,占基底细胞的10%,产生黑素颗粒。
数量只与年龄部位有关,功能:遮挡和反射光线的作用,保护下层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11、郎格汉细胞:源于骨髓,含Birbeck颗粒,占表皮细胞3-5%。
功能:抗原递呈。
12、Merkel细胞:位于基底细胞间,内含神经内分泌颗粒,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
功能:与感觉有关。
13、基底细胞膜带(BMZ)的功能:1使真皮和表皮紧密连接。
2有渗透和屏障作用。
14、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属致密结缔组织真皮由纤维、细胞、基质组成。
胶原纤维:最丰富,与皮面平形,I型胶原,韧性大,抗拉力强,但缺乏弹性。
网状纤维:未成熟胶原纤维。
弹力纤维:纤细,呈波浪状,交织成网,缠绕在胶原纤维间,使皮肤具有弹性。
15、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含血管、神经、淋巴管、小汗腺、顶泌汗腺等。
16、皮肤附属器:位于真皮、皮下组织中。
由毛发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甲。
毛发: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
毛囊:由表皮下陷而成。
上段:漏斗部、峡部。
下段:茎部、球部。
皮脂腺:由腺泡和短导管构成。
分布:除掌跖、指趾屈侧外的全身皮肤。
头、面、胸背上部为皮脂溢出部位。
小汗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
分布:除唇红、乳头、包皮内侧、大汗腺(又称顶泌汗腺)主要分布:腋窝、乳晕、脐窝、肛周、会阴等。
受性激素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为腋臭。
甲:由多层致密的角化细胞组成17、皮肤生理功能: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代谢,免疫。
二、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1、包括自觉症状和皮肤损害一、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烧灼、麻木、蚁行感及畏寒、发热、乏力、纳差、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与皮肤病的性质、程度、和个体特应性有关。
2、皮肤损害:指可以用视觉和触觉检查出来的皮肤粘膜的损害。
原发性损害:是指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最早损害。
1、斑疹:为皮肤粘膜局限性颜色的改变,不隆起,不凹下,大小形态不一。
2、丘疹:为局限性、隆起性、实质性损害。
位于表皮或真皮上部。
3、斑块:为D﹥1cm的扁平、隆起性浅表性损害。
多为丘疹扩大融合而成。
4、水疱:为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损害。
5、脓疱:为含有脓液的疱。
6、结节:为局限性、实质性和深在性损害。
7、囊肿:为含有液体或粘稠分泌物或细胞成分的囊样损害。
8、风团:为真皮浅层急性水肿而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性损害。
继发性损害:是由原发损害演变或因搔抓感染所产生的损害。
原发损害有八种,继发损害有十种。
1、鳞屑: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层细胞的层状堆积。
2、浸渍:为皮肤长期浸水或受潮所致皮松软变白、起皱的损害。
3、裂隙:又称皲裂,为深达真皮的线条状裂口。
常伴有疼痛和出血。
4、靡烂:为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而露出的湿润面。
5、溃疡:为皮肤和粘膜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6、抓痕:为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真皮浅层的线状或点状缺损。
7、痂:由皮损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及脱落组织、药物等混合干涸而凝成的附着物。
8、苔藓样变=亦称苔藓化: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似皮革样。
9、瘢痕:为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由新生的结缔组织修复而成。
分萎缩性、平滑性或增生性瘢痕。
10、萎缩:是皮肤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所引起的皮肤变薄。
分表皮萎缩,真皮萎缩,皮下组织萎缩。
三、皮肤病的诊断1、皮肤划痕征::用钝器划压皮肤时,在1-3分钟内如局部出现条状风团,则称皮肤划痕征阳性,见于某些荨麻疹患者。
2、棘层松解:指棘细胞间失去连接而呈松解状态,形成裂隙、水疱或大疱3、皮肤病的治疗:包括:内用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皮肤外科治疗。
4、糖皮质激素:作用: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抗毒、抗休克。
适应症:1过敏性疾病、2自身免疫性疾病、3严重性疾病。
原则:据疾病及个体情况决定剂量和疗程。
小剂量:泼尼松30mg/d较轻病症:接触性皮炎、多形红斑、急性荨麻疹等。
中剂量:泼尼松30-60mg/d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剂量:泼尼松60mg/d以上较严重患者。
超大剂量:冲击疗法。
用于: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SLE累及肾脑、严重天疱疮。
自身免疫性疾病用法:足量、早期、晨7-9时顿服。
副作用:1感染、2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3向心性肥胖、多毛、萎缩纹、4水电解质紊乱、5骨质疏松、6兴奋心肌、神经。
可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的病情。
长期外用: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或沉着。
激素性皮炎或痤疮。
5、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1、正确选择药物据病因+病理变化+自觉症状化脓性-------抗细菌药;真菌病-------抗真菌药;病毒感染-------抗病毒药;角化不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角质剥脱剂;变态反应-------抗组胺;瘙痒者-------止痒剂。
2、正确选用剂型根据皮损特点选用。
①急性炎症性皮损:仅红斑、丘疹,无渗液者--------粉剂、洗剂。
靡烂、渗液多者---------溶液湿敷。
有靡烂,但渗液不多--------糊剂。
②亚急性炎症性皮损:无渗液----------乳剂、糊剂。
渗液不多---------糊剂、油剂。
③慢性炎症: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
④单纯瘙痒性皮肤病---------酊剂、醑剂、乳剂四、真菌病:1、黄癣、白癣、黑点癣的特点和鉴别诊断2、体癣、股癣、足癣的临床表现体癣股癣足癣体癣:除头皮、毛发、掌跖、甲以外的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
好发人群:青壮年男性多见。
皮损特点:为丘疹或小水疱,自中心向外扩展,边缘堤状隆起,呈环形或多环形,中央炎症减轻,伴脱屑或暂时性色素沉着,周边有活动性的丘疹、小水疱。
股癣: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臀部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
股癣皮损炎症显著,边界清楚。
自觉症状:瘙痒。
易发季节:夏季发作或加重,冬季减轻。
指发生于足趾间、足底、足侧缘的皮肤癣菌感染,常为双侧。
1水疱型:趾间、足底、足侧缘散在分布或成群发生的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深在性水疱2浸渍糜烂型3鳞屑角化型转归:夏重冬轻,迁延反复五、病毒性皮肤病1、带状疱疹的诊断与治疗诊断治疗以群集性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痛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防继发感染、缩短病程。
1抗病毒:阿昔洛韦、法昔洛韦、万乃洛韦。
7-10天。
2糖皮质激素:水痘不用。
带疱早期5-7日内应用:强的松。
3甲氰咪胍。
2、单纯疱疹临床表现:以群集性小水疱为特征,以口周、鼻腔、外生殖器为好发部位,有自限性,可反复发作。
3、疣的临床表现: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缘的黄豆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皮色的丘疹,表面粗糙,呈花蕊或刺状,疣状增生,质硬,周围无炎症。
多见于青少年。
好发于颜面、手背或前臂。
皮疹为帽针头或绿豆的大的圆形、多角形的皮色或淡褐色的扁平光滑丘疹,无自觉症状,偶微痒。
可自体接种,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初为角质小丘疹,——渐增至黄豆大或更大——形成角化性淡黄色或褐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不平,中央微凹,边缘绕以稍高的角质环,疼痛明显,除去角质层,其下为疏松的角质软芯,有小黑点。
六、细菌性皮肤病1、病原菌:葡萄球菌(脓疱疮、毛囊炎、疖、痈)链球菌(丹毒、蜂窝组织炎)2、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寻常性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新生儿脓疱疮深部脓疱疮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皮损特点:初为点状红斑或丘疹——脓疱,周围有红晕,壁薄、易破——糜烂——灰黄色厚痂——自愈。
自觉症状:自觉瘙痒或微痛。
多由金葡菌所致。
皮损初为小水疱或脓疱——大疱,壁由紧张——松弛,疱液由清澈——混浊,脓液沉于疱底呈半月形坠积状,周围无明显红晕——壁薄易破——烫伤样糜烂面——数日结痂痊愈。
起病急,多见4-10天的新生儿。
皮损初为大疱,液清——速变浊,绕有红晕,壁薄易破——红色糜烂面,尼氏征(+)——结黄色薄痂,发展速,波及全身。
可伴毒血症、肾炎、肺炎——死亡。
好发人群:营养不良的儿童、老人。
部位:多见于小腿、臀部。
皮损:初为炎性红斑上出现水疱、脓疱,周围有红晕——渐深达真皮,中心坏死——结黑色砺壳状痂——脱后形成边缘陡峭的溃疡。
多见于3个月内的婴儿,为金葡菌感染。
初为口周、眼周红斑——速波及躯干、四肢——大片红斑上出现烫伤样水疱及大片表皮松解及口周放射状裂纹——尼氏征(+)——1-2W后干燥痊愈,重者可伴败血症、肺炎3、治疗原则:杀菌、消炎、收敛、干燥。
水疱未破——10%硫炉。
水疱已破——1/5000的高锰酸钾液、新霉素液湿敷,后用百多邦。
SSSS:注意眼、口、外阴部护理,苯唑青霉素或万古霉素注射。
七、动物性皮肤病——疥疮1、病因:由疥螨引起的皮肤传染病。
直接接触传染。
病原体:疥螨2、临床表现:部位:皮肤薄嫩处:指间、腕屈侧、肘窝、腋、乳下、下腹部、外生殖器。
一般头、掌跖不及。
皮损:初为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有遂道、结节、结痂。
自觉症状:剧痒、夜间为甚。
可继发感染脓疱疮、毛囊炎、疖、淋巴管炎.3、遂道:是疥疮的特征性皮损4、特殊类型:结痂性疥疮(挪威疥):大量鳞屑、结痂、红皮病。
5、治疗:1.隔离;2.消毒:衣服、被褥、盥洗用具等;3.外用:10%硫磺软膏、1%r-666霜;4.结节:外用糖皮质激素或皮损内注射,冷冻。
八、皮炎/湿疹类皮肤病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原发性刺激物:直接刺激作用,如:强酸、强碱所致的皮炎。
特点:1.任何人均可发病。
2.无一定潜伏期。
3.皮损局限,界清。
4.皮损易消退。
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变态反应物:仅使少数过敏体质者发病特点:1.有一定潜伏期。
2.皮损可泛发,可对称分布。
3.易反复发作。
4.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发病机制:为IV型变态反应。
3、临床表现:急性接触性皮炎亚急性或慢性接触性皮炎1、接触史:有接触外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