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裂变与核聚变

核裂变与核聚变





裂变释放能量是因为原子核中质量-能量的储存方式以铁及相关元素(见核合成)的核 的形态最为有效。从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铁,能量储存效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 重核能够分裂为较轻核(到铁为止)的任何过程在能量关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较重元 素的核能够分裂并形成较轻的核,就会有能量释放出来。然而,很多这类重元素的核 一旦在恒星内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时要求输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发),它们却是很稳 定的。不稳定的重核,比如铀-235的核,可以自发裂变。快速运动的中子撞击不稳定 核时,也能触发裂变。由于裂变本身释放分裂的核内中子,所以如果将足够数量的放 射性物质(如铀-235)堆在一起,那么一个核的自发裂变将触发近旁两个或更多核的裂 变,其中每一个至少又触发另外两个核的裂变,依此类推而发生所谓的链式反应。这 就是称之为原子弹(实际上是核弹)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通过受控的缓慢方式)的能量 释放过程。对于核弹,链式反应是失控的爆炸,因为每个核的裂变引起另外好几个核 的裂变。对于核反应堆,反应进行的速率用插入铀(或其他放射性物质)堆的可吸收部 分中子的物质来控制,使得平均起来每个核的裂变正好引发另外一个核的裂变。 核裂变所释放的高能量中子移动速度极高(快中子),因此必须通过减速,以增加 其撞击原子的机会,同时引发更多核裂变。一般商用核反应堆多使用慢化剂将高能量 中子速度减慢,变成低能量的中子(热中子) 。商营核反应堆普遍采用普通水、石墨和 较昂贵的重水作为慢化剂。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 铀、钍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 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 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 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1克铀235完全发生核裂变 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煤所产生的能量。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是氢弹, 就是利用核聚变来发挥作用的。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 个原子核的过程。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氚等。核 聚变也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阳内部连续进行着氢聚 变成氦过程,它的光和热就是由核聚变产生的。



核裂变(Nuclear fission)又称核分裂,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 核的变化。 核裂变 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yóu)、钍(tǔ)等才能发生核裂 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 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 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 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 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1吨铀-235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 生20,000兆瓦小时的能量(足以让20兆瓦的发电站运转1,000小时), 与燃烧300万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另见裂变和聚变。 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 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撞击时除 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再加快撞击,但如果温度太高,反应炉会 熔掉,而演变成反应炉融毁造成严重灾害,因此通常会放控制棒 (硼制成)去吸收中子以降低分裂速度。 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或更多个)中等质量碎片的现 象。按分裂的方式裂变可分为自发裂变和感生裂变。自发裂变是 没有外部作用时的裂变,类似于放射性衰变,是重核不稳定性的 一种表现;感生裂变是在外来粒子(最常见的是中子)轰击下产 生的裂变。





莉泽· 迈特纳(Lise Meitner)和奥多· 哈恩(Otto Hahn)同为 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研究 员。作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迈特纳和哈恩曾经奋斗多年 创造比铀重的原子(超铀原子)。用游离质子轰击铀原子,一些 质子会撞击到铀原子核,并粘在上面,从而产生比铀重的元素。 这一点看起来显而易见,却一直没能成功。 他们用其他重金属测试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应都不出所 料,一切都按莉泽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发生了。可是一到铀, 这种人们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 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用铀做的实验总是失败。 从物理学上讲,比铀重的原子不可能存在是没有道理的。但 是,100多次的试验,没有一次成功。显然,实验过程中发生了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们需要新的实验来说明游离的质子轰 击铀原子核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后,奥多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非放射性的钡作标记,不断 地探测和测量放射性的镭的存在。如果铀衰变为镭,钡就会探测 到。 他们先进行前期实验,确定在铀存在的条件下钡对放射性镭 的反应,还重新测量了镭的确切衰变速度和衰变模式。这花了他 们三个月的时间。




核裂变是在1938年发现的,由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核裂变被首先 用于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 武器——原子弹。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就是来自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目前,人们除了将核裂变用于制造原子弹外,更努力研究利用核裂变产生的 巨大能量为人类造福,让核裂变始终在人们的控制下进行,核电站就是这样 的装置。 1934年,E.费密等人用中子照射铀,企图使铀核俘获中子,再经过β衰 变得到原子序数为93或更高的超铀元素,这引起了不少化学家的关注。在 1934~1938年间,许多人做了这种实验,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得到了不同的结 果,有的声称发现了超铀元素,有的却说得到了镭和锕。1938年,O.哈恩和F. 斯特拉斯曼做了一系列严格的化学实验来鉴别这些放射性产物,结论是:所 谓的镭和锕实际上是原子量远比它们为小的镧和钡。对这种现象,只有假设 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碎块才能给予解释。这种分裂过程被称为裂 变。 1939年L.迈特纳和O.R.弗里施首先建议用带电液滴的分裂来解释裂变现 象。同年N.玻尔和J.A.惠勒在原子核液滴模型和统计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 了原子核的裂变过程,奠定了裂变理论的基础。1940年,K.A.彼得扎克和 Γ.Η.弗廖罗夫观察到铀核会自行发生裂变,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衰变 方式──自发裂变。1947年,钱三强等发现了三分裂(即分成三个碎片,第 三个可以是 α粒子,也可以是和另外两个碎片质量相近的碎片)。1955年, A.玻尔根据原子核的集体模型提出了裂变道的概念,把裂变理论推进了一步。 1962年,С.М.波利卡诺夫等发现了自发裂变同质异能态。1967年,B.M.斯 特鲁金斯基提出了在液滴模型基础上加壳修正的 “宏观-微观”方法, 导出了 双峰裂变势垒,这是裂变研究史上的又一新成果。





没等他们进行实质性的实验,莉泽就不得不逃往瑞典,躲避上台 的希特勒纳粹党。奥多只得独自进行他们的伟大的实验。 哈恩完成实验两周后,莉泽就收到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其中 记述了他实验的失败。哈恩用集束粒子流轰击铀,却连镭也没得 到,只探测到了更多的钡——钡远远多出了实验开始时的量。他 感到迷惑不解,请求莉泽帮他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周后,莉泽穿着雪鞋在初冬的雪地里散步,这是一个画面 从她心中一闪而过:原子将自身撕裂开来。这个画面来得那么生 动、惊人和强烈,她几乎从想象中就能感到原子核的跳动,能听 到原子撕裂时发出的咝咝声。 她立即认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质子的增加使铀原子核 变得很不稳定,从而发生分裂。他们又做了一个实验,证明当游 离的质子轰击放射性铀时,每个铀原子都分裂成了两部分,生成 了钡和氪。这个过程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就这样迈特纳发现了核裂变的过程。 将近4年之后,1942年12月2日下午2时20分,恩里克· 费米 扳动开关,几百个吸收中子的镉控制棒冲出石墨块和数吨氧化铀 小球垒成的反应堆。费米在芝加哥大学斯塔格足球场的西看台下 的地下网球场内堆放了4.2万个石墨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核反 应堆——是迈特纳发现的产物。1945年,原子弹的发明是她的 核裂变发现的第二次应用。 我们应谨慎利用核裂变!

下面按液滴模型的观点,简述裂变的全过程。 核裂变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例如,铀-235核吸收一个中子之后,就形 成激发态的铀-236核)发生形变时,一部分激发能转化为形变势 能。随着原子核逐步拉长,形变能将经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 程。这是因为有两种因素在起作用:来自核力的表面能是随形变 而增大的;来自质子之间静电斥力的库仑能却是随形变的增大而 减小的。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一个裂变势垒,原子核只 有通过势垒才能发生裂变。势垒的顶点称为鞍点。到达最终断开 的剪裂点后,两个初生碎片受到相互的静电斥力作用,向相反方 向飞离。静电库仑能转化成两碎片的动能。初生碎片具有很大的 形变,它们很快收缩成球形,碎片的形变能就转变成为它们的内 部激发能。具有相当高激发能的碎片,以发射若干中子和γ射线 的方式退激,这就是裂变瞬发中子和瞬发γ射线。退激到基态的 碎片由于中子数(N)与质子数(Z)的比例(N/Z)偏大,均处 于β稳定线的丰中子一侧,因此要经历一系列的β衰变而变成稳 定核(见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这就是裂变碎片的β衰变链。 在β衰变过程中,有些核又可能发出中子,这此中子称为缓发中 子。以上就是一个激发核裂变的全过程。


稳定的重核的基态能量总是低于裂变势垒,要越过势垒,才能发 生裂变,处于基态的核可以通过量子力学 核裂变 的隧道效应,有一定的几率穿越势垒而发生裂变,这就是自发裂 变。势垒越高,越宽,穿透的几率就越小,原子核自发裂变的平 均寿命τ就越长,图2给出了几种重核的自发裂变半衰期 t┩(约 0.693τ)。从图上可见裂变几率变化的总趋势是随Z/A(Z是原 子核的电荷数,A是质量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和液滴模型当激发能超过裂变 势垒时,就有比隧道效应大得多的几率越过势垒发生裂变,这就 是感生裂变。对于感生裂变,发生裂变的几率大小可用裂变截面 (核反应、核反应截面)来衡量。对于低能中子引起的裂变,偶 偶核与奇A核(见原子核)的情况有显著的差别。图3是奇A核铀 -235和偶偶核铀 -238的中子裂变截面曲线。可以看到,只有当 中子能量超过1MeV时,才能使铀-238裂变,这样的裂变称为有阈 裂变,而铀-235却没有这个限制。这是由于偶偶核俘获热中子 后形成的复合核的激发能低于裂变势垒,只有当入射中子能量足 够高时,才能超过势垒;奇A核吸收一个中子的结合能较大,即使 是热中子入射,形成的复合核的激发能也已超过了裂变势垒的高 度。这就是为什么只有铀-233 、铀-235、钚-239等奇A核才能做 核燃料的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