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018年教材对比~~~~~~~~~~~~~~~~~~~~~~~~…………..…….…………..…….……………..………..…………..…….…………………….………….…………..…….…………..…….…………..…….……………..………..…………..…….…………………….………….…………..…….2019年18年技术实务教材P1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 类型及其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 容,是关于火灾机理与燃烧过程最基 础、最本质的知识。
燃烧本质P1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是在蒸汽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有的固体物质则不能成为气态,其燃烧只发生氧气与固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
这种只发生在固体表面的燃烧称为无焰燃烧,如焦炭、香火、香烟等。
发生在蒸汽或气体状态下的燃烧称为有焰燃烧;容易热解、升华或融化蒸发的固体主要为有焰燃烧。
P2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研究表明,大部分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具备上述三个必要条件以外,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
多数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自由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P2燃烧的链式反应理论近代链式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自由基的链式反应(也称链锁反应),即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所谓自由基,也称为游离基,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P3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燃烧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交织变化的过程。
它包括燃烧和氧化剂的混合、扩散过程, 预热、着火过程以及燃烧、燃尽过程。
从燃烧物形态等不同角度,燃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评估火灾危险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P5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
固体可燃物的热解、气化过程十分复杂,与可燃物种类、尺寸、加热速度、加热时间、最终温度、环境压力等多种参数有关。
其反应机制研究相当困难。
常见的天然物质,如木材、草、棉花、煤等,以及人工合成物质,如橡胶、塑料、纺织品等,都能发生分解燃烧。
P5 4熏烟燃烧(阴燃)P6按可燃物与助燃物混合方式分类(一)扩散燃烧 可燃物与助燃物分子在进人燃烧反应区之前没有充分接触、混合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家用煤气燃烧、固体燃烧、可燃液体液面燃烧等是最常见的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过程主要受扩散混合过程控制。
(二)预混燃烧 可燃物与助燃物分子在进人燃烧反应区之前已经相互接触、充分混合的燃烧称为预混燃烧。
密闭空间内,可燃气体泄漏与空气混合后遇点火源发生的爆炸,属于预混燃烧。
预混燃烧过程主要受反应动力学控制。
P6三、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P6四、燃烧性能参数P6不同形态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分别衡量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例如,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主要评价指标是闪点、自燃点,可燃固体火灾危险性主要评价指标是燃点、自燃点,可燃气体则以自燃点、爆炸极限和最小点火能(见本篇第三章)作为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
这里主要介绍闪点、燃点和自燃点。
P7第三节 燃烧产物及典型物质的燃烧可燃物质燃烧时,会生成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
对于不同可燃物,由于其成分不同,燃烧生成的产物也不同。
P7 燃烧产生的物质,其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燃烧条件。
大部分可燃物属于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C)、氢(H)、氧(O)、氮(N)、硫(S CO)、二氧化碳(CO2).丙烯醛(C3H4O),氯化氢(HCl SO2) 等。
P10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常见可燃物的燃烧产物表1-1-4和表1-1-5P11建筑物火灾会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场大火,有时会吞噬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生命。
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火灾,致309人死亡。
2013年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厂房火灾,造成121人遇难、76人受伤。
)P14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电气火灾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每年都在10万起以上,占全年火灾总数的30%左右,导致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各类火灾原因当中居首位2018年为34.6%P16火场上的火焰、烟雾都能辐射热能,辐射热能的强弱取决于燃烧物质的热值和火焰温度。
物质热值越大,火焰温度越高,热辐射也越强。
辐射热作用于附近的物体上,能否引起可燃物质着火,要看热源的温度、距离和角度。
热辐射是促使建筑室内火灾及建筑之间火灾蔓延的重要形式。
起火点附近与火焰不相接触又无中间导热物体作媒介而被引燃的可燃物,就是热辐射及热对流的结果。
度。
P32最小点火能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爆炸混合物的起爆最小点火能。
表1-3-5中列出部分可燃气体和蒸气在一定条件下于空气中的最小点火能。
在一定条件下,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在用电火花作为点火源 ,进行点火试验时,电火花存在一个能量界限条件,即低于某一能量值,混合物只受热升温而不会被引燃,反之则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导致燃烧和爆炸。
能够引燃某种可燃混合物所需的最低 电火花能量值称为最小点火能,通常采用mJ作为单位。
表1-3-5中列出了部分可燃气体和蒸气在一定条件下于空气中的最小点火能。
大部分可燃气体的最小点火能不超过1 mJ,可见这些可燃气体极易被引燃。
最小点火能是衡量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火灾危险性的特性指标之一。
显然,物料的最小点火能量越小,火灾危险性越大。
对于存在爆炸危险的场所,了解相应爆炸混合物的最小点火能是确定建筑防爆、电气防爆等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
P34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 GB 6944一2012 )和《危险货物品名表》 ( GB 12268-2012 ) ,危险品具有的危险性或最主要的危险性将其分为爆炸晶、气体等九个类别,有些类别再分成项别。
每种危险品通常采用一个编号,即联合国编号(UN号,由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编制的四位阿拉伯数编号,用以识别一种物质或物品)。
P35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
该项爆炸品性质比较稳定,在燃烧实验中不会爆炸。
例如,铵油炸药、铵沥蜡炸药等。
包括有整体爆炸危险性,但非常不敏感,以致在正常运输条件下引发或由燃烧转为爆炸的可能性极小的物质。
但当船舱内装有大量该物质时, 由燃烧转化为爆炸的可能性较大。
(6)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品。
包括仅含有不敏感爆炸物质,并且其意外引发爆炸或传播的概率可忽略不计的物品。
该项物品的危险仅限于单个物品的爆炸。
P35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为101.3 kPa时,与空气混合,爆炸下限小于或等于13%(体积分数),或者燃烧范围不小于12%(爆炸浓度极限的上限与下限之差)的气体。
例如,氢气、乙炔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碳五以下的烷烃、烯烃,无水的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环丙烷、环丁烷、环氧乙烷,四氢化硅、液化石油气等。
P38P39三、易燃气雾剂(气溶胶)最新修订的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 《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 签制度(GHS)》已将气雾剂(气溶胶)单独划分为一类危险品,我国相关标准也已作相应修改。
P38易燃液体是闭杯试验闪点小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存在其他危险已列入其他类别管理的液体。
闭杯闪点是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闭杯中试样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接触火焰时,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P39第三节 易燃液体易燃液体指易燃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有固体的液体,其闭杯试验 ,闪点不高于60℃,或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
闭杯试验闪点是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闭杯中试样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接触火焰时,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开杯试验闪点是指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可燃液体试样装人规定的敝开杯里,蒸气与空气自由接触火焰时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易燃液体还包括液态退敏爆炸品(指为抑制爆炸性物质的爆炸性能,将爆炸性物质溶解或悬浮在水中或其他液态物质后形成的均匀液态混合物)。
闪点高于35℃,但不持续燃烧的液体。
P39 Ⅲ类。
闪点大于或等于23℃且小于60℃,初沸点大于35℃,P40一、易燃液体的分级Ⅲ级。
闪点大于或等于23℃并小于或等于60℃,且初沸点大于35℃ P40易燃液体的分级后以上分类中的闪点均为闭杯试验闪点。
其中,初沸点是指一种液体的蒸气压力等于标准压力( 101.3kPa) ,第一个气泡出现时的温度。
P41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
P41 一、易燃固体易燃固体通常指容易燃烧的固体,通过摩擦引燃或助燃的固体,这种固体一般是与点火源短暂接触能容易点燃且火焰迅速蔓延的粉状、颗粒状或糊状、块状物质。
P41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在不同条件下,遇酸和碱、受热、受潮或接触有机物、还原剂即能分解放出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燃烧,有机过氧化物更具有易燃甚至爆炸的危险性,储运时需加适量抑制剂或稳定剂,有的在环境温度下会自行加速分解,因而必须控温储运。
有些氧化性物质还具有毒性或腐蚀性。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具有强烈的氧化性,都具有强烈的氧化性,且具有易燃甚至爆炸的危险性,因此,这两类物质在易燃易爆危险品中被归为一类。
P42此外,有机过氧化物一般容易损伤眼睛,如过氧化环已酮、过氧化叔丁醇、过氧化二乙配等,都对眼晴有伤害。
因此,应避免眼睛接触有机过氧化物为防止燃烧和爆炸,有机过氧化物储运时需加适量抑制剂或稳定剂。
在环境温度下会自行加速分解的有机过氧化物,还必须控温储运。
P58 (1)民用建筑。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 2014),根据民用建筑高度和层数又可分为单、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
商层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的建筑面积可分为一类和二类。
民用建筑的分类见表2-3-1。
P61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2018年版) ,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功能、火灾危险性和扑救难易程度等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