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文化影响的特点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9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课标的基本要求※
课标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 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 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4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
第一目
讲述“丰富精神世界”。积极健康的优秀文化丰富了人 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
第二目
讲述“增强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 召力和感染力,使人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 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第三目
讲述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 相互结合的,优秀文化提升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
第一目
讲述“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 和信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贸易活动、教育和人 类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第二目
讲述“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现代传媒技 术作为物质手段在促进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第三目
讲述 “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交 流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中外文化交 流的使者。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 要求,是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 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手段 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对传统文化要“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 互交流、借鉴、融合
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创新。
是什么
第二单元
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分析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 揭示文化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和创新发展三者 的关系。
为什么
第三单元
是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本单元重点阐释了中华文 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以及中 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怎么看
第四单元
探究活动要起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整理和应用。
建议1课时。
17
评价的内容不仅是现实搜集的资料、加工整理的信息、设计的方 案成果等,还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比如态度、行为、
评 价 建 议
方法等。
评价的环节包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
评价要重视过程,特别是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态度、方法、合作 的广度和深度、问题意识等。 要改变平时的教学中轻视综合探究的现状,真正把综合探究活动 作为实践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学习过 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既评价学生、又评价教师、并促进双方 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与第三阶段发展性评价活动结合起来,重视评价的反馈功能和激 励功能。
18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19
知识结构
人类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继承
文化的创新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具有继承性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文化多样性是针对民族文化而言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所在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 影响和作用 基础传统文化要“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 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社会制度、科学技术、 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继 承又重要影响
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 的丰富和发展 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大力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20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化传播
※课标的基本要求※
课标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文化的观念。
课标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 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21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讲述“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两个方面来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感受世界文化 多姿多彩的魅力,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感性认识。
第二目
讲述“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文化创新对推动 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目
“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讲述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 意义。
28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一目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讲述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上 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古今中外文化创新的根本 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讲述“以我为主、为我所 用”,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推动 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讲述既要克服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两者错误倾向。
15
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第1.2条的建议设计的。
设 计 意 图
目的在于沟通生活主题和知识逻辑,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文化在国际 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深文化认同。
从行动上看,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提升文化的国际竞
争力而努力。
16
实 施 建 议
应该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实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感受文化的国际 竞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是近年的重要话题,在和 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可以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和政治。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来说,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咄咄逼人和本民族文化的脆弱抵抗,文化 的认同乃至身份的认同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 族的魂,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大精 神武器。
8
知识结构
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
从社会发展看文化
从人的发展看文化
文化的概念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类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 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第三目
讲述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分析了文化作为 一种软竞争力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 对我国的启示。
12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
课标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 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 交融的意义。
课标1.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 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大精神力量的意义, 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具有内在的隐性逻辑。基本上遵循了从 理论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排列顺序。 突出德育教育的课程性质定位。教材是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思 想教育的载体。无论是掌握文化的概念,还是文化的运行机制,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落脚点都在理想人格的培养 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7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集中讲述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整本教材的逻 辑归宿和落脚点。重点分析如何大力加强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当代文化牢牢把 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怎么办
6
基本结论: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理论观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学科 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相比政治、 经济、哲学,更加凸显对文化的“赏析、感悟、体验和参与” 的学科特色。
13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第一目
“文化影响面面观”。讲述文化对人们对交往方式和交 往行为、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二目
讲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 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 “润物细无声”,具 有渗透性 。
第三目
讲述 “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价值 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第一目
第二目
第三目
讲述 “文化的力量”,即讲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的价值。
11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 政治
第一目
讲述“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要看到经济是物 质基础,也要看到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和反作用, 还要注意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目
讲述“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 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1
知识结构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成就与魅力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前列 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系列
《文化生活》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黄举泮
2011—07--23
对话与分享:
《文化生活》内容结构及分析(教什么) 教学及评价的基本建议(怎么教)
2
几点说明
树立勇于探究的精神。正如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探究性 一样,我们需要用探究的眼光研究新课程、新课标、新 教材,而不是学习已经定型的东西,这是课改试验的基 本要求。文化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更需如此。 倡导善于反思的教法。培训不是简单定位于“你们应该 这样教”,而是基于“我们过去是这样教的,回头看, 文化课我应该这样教”。
23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课标的基本要求※
课标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 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