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耐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内容摘要:从许多的新闻媒体上,我们时常能看到令人惊愕叹息的事件发生,常有报道学生跳楼,伤害幼小或做出其它过激行为的事件发生。

这就是学生受挫折能力下降的表现,本文将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及小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培养提升小学生的耐挫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挫折,耐挫力,培养一、问题的提出俗话说“人生逆境十有八九”,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挫折是难免的。

现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长辈们往往对他们关怀备至,有求必应,使他们从小就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容易养成怯懦,吃不得苦,经不起挫折,依赖性强等不良品性。

另外,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而且缺乏克服困难和忍受挫折的锻炼,往往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遭受挫折,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常常表现为急躁焦虑,精神沮丧,对人冷漠,失意自卑,情绪抵触,固执己见,悲观厌世等,这些消极情绪势必会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稍作留意,就经常会看到有关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

是什么,使得这些孩子对生活如此绝望?有的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有的是因为一次考试考砸了,有的是因为受到学生的一阵哄笑……仅仅是这些,就让他们承受不了,无法面对,作出了极端的选择,留给父母、老师多少伤心、无奈、感慨。

这说明,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势在必行。

而目前学生的耐挫能力却又令人忧心冲冲。

不少学生难以经受学习或生活上的种种挫折和困难,尤其在遭遇到严重考验或打击时,其抗挫的心理能力普遍低下。

一旦挫折摆在他们面前,有些学生便会茫然无措,或是惊恐万状,产生萎靡不振、退缩、冷淡、压抑等悲观消极的情绪,甚至会演变成违法犯罪或轻生等过激行为。

这些年,因学生耐挫力匮乏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件频频见诸于报端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自己工作的学校,如四川广元市旺苍县的8名小学生因无法接受老师的批评而集体服毒自杀;某地小学生因不满父母的高期望严要求而刀刃双亲;某中学两学生因口角摩擦而引发捅刀事件;某高中一男生不满老师没收其手机,当场将老师捅死等等。

如今,我国的中小学生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或情感等方面无法承受压力和挫折而衍生出来的问题层出不穷。

若学生不能直面现实,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那今后又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诚然,耐挫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后天教育的培养。

因此,面对学生出现的耐挫能力低下等心理问题,如何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承受力,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被提到了当前课改前沿的高度,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所亟待探讨、研究的问题。

二、概念的界定挫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可以理解为:人们所从事的事情不顺利或失败、失利,没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心理学上认为,挫折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因素而遇到阻碍或干扰,动机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引起内心剧烈冲突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称为挫折感。

挫折易引发人的负性情绪,如损伤自尊心,丧失自信心,产生孤独感和愧疚感,具体表现为:紧张不安、焦急忧虑、失望痛苦、沮丧颓废等多种感受交织而成的消极情绪体验。

所谓耐挫力是人们抵御心理挫折的一种能力,指个体遭遇困境或阻碍时能积极应对,自主抵抗,让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

而耐挫教育是依靠青少年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贯彻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实现目标。

其实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小学生耐挫力低下的归因分析通过文献查阅、教育调查及私下访谈等形式,我发现:小学生耐挫力低下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家庭教育中缺乏孩子耐挫力成长的教育当前绝大部分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诱导不足,姑息迁就有余。

一切以金钱开道,当学生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做对一道习题时,家长便以金钱奖赏。

家长费劲心机地为孩子创设“温室”,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抵挡一切风吹雨打,处处为孩子包揽一切。

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及家长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缺乏体验现实生活的机会,而养成对家长的严重依赖性。

久而久之便滋生了孩子目中无人、惟我独尊、养尊处优的不良性格,对社会和他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种保姆式的家庭教育,从一开始就淡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意识,剥夺了他们进行生存锻炼、克服困难及人际交往的机会,从而造成社会适应性障碍,无法承受身心挫折及社会责任。

同时孩子从小就在赞扬声中成长,早已滋生出一些虚荣心,心里已容不下任何挫折。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一味地注重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因此做出诸多的“忘我奉献”。

而有些性急的父母却在“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之下,对暂时没达到自己要求的孩子进行“心灵施暴”。

比如当子女成绩不理想或犯错时,一些家长便会横加指责,骂声开道,甚至拳脚相踢,罚其面壁思过,使得孩子不敢直面挫折。

孩子所受的身心创伤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阴影,从而产生一种自私、冷漠、无情的冷血性格。

还有一些家庭,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地处农村的学校,因为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孩子从小不得不被寄放在爷爷奶奶家。

长辈对子孙总是百依百顺,诸事代劳,替他们抵御各种本应由孩子自己面对的困难与挫折。

这样孩子丧失了从挫折学习经验的机会,更不用说如何从挫折中体验成功,品尝喜悦了。

同时这也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二)学校教育的引导有所偏差1、教师因素。

教师的权威地位决定着学生对教师评价的重视。

即使在今天,传统的“师道尊严”仍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教师处心积虑地为学生安排了一切,而学生也习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事。

当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不愿自己独自面对,而首先想到去寻求老师的帮助。

久而久之,学生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每次碰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己去解决而是向别人求教。

因而,当学生面对困难时,便会产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感觉。

2、学校因素。

受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少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片面追求升学率。

因而,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数等文化课成绩,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他们的智力培养方面,抓理论教学和考试技能训练,而疏于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

挫折教育未被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授之鱼”,而非“授之渔”,学生不知如何自主解决。

有效心理疏导的缺乏和教育导向的错位,学生在封闭的学习环境内,一旦面临挫折就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因而他们就难以适应事情的瞬息万变,对突如其来的困难也缺乏应对的能力。

过于繁重的学业负担,致使学生根本腾不出时间去实现自我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和提高。

面对繁忙紧张的课业和老师家长的殷切期望,学生经常紧绷着神经辗转于各类考试中。

一旦考砸,便会引来同学的议论,老师的不解和家长的指责,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时间一长,原本就脆弱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个性遭到抑制,从而造成心理的失衡。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使学生的心理发展朝不良趋势前进。

如当前社会上粗烂庸俗的文化传播,会使学生产生认识偏激,产变成心胸狭隘,缺乏信仰的人,导致出现行为偏差。

不正之风和错误的舆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走入心理误区:一些夸大其辞,言过其实的赞美之词易让学生形成自负性格,自我意识强烈;过度的物质生活享受,往往会让他们对周围事物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分辨,诱发心理障碍。

(四)小学生内在因素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会导致孩子的挫折进行程度,但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孩子自身的内在因素。

一般来说,胆小内向的人感情脆弱,意志薄弱,易受周围事物的左右,难以承受困难的考验。

而后天的发展,主要是人的主观心理素质,如知识、能力、修养、个性心理品质等引导着人抗挫折能力的发展。

有些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刚烈,无法正确估计和评价自己,对周围的事情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导致走向极端。

四、提升小学生耐挫力的教育对策(一)家里应创设适当的挫折情境,并注重加强对孩子的意志品质训练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仅仅流于表浅层次,认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于是每到周末我们常常会在大街上见到一批批行色匆匆的家长,他们马不停蹄地将孩子接送到各类培训学校,不厌其烦的。

其实,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让孩子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良好的道德、广泛的兴趣、自由的个性及坚毅的性格,真正做一个健全的人。

孩子的人格、情感、意志等品质得到了健康和谐地发展,便自然而然会感觉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可贵。

所以家长切不可处处迎合孩子的要求,应适时创设一些挫折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去经受挫折。

例如:对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坚决拒绝不迁就;提供一些锻炼机会,让孩子下乡参加干农活的行列,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与幸福的来之不易,从中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让孩子明白自己需要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样才更加珍贵;当孩子遭遇一些困难和阻挠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和处理;让孩子在亲历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一波三折,会发生很多不尽人意的事情,给人留下痛苦和悲伤……家长可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的意志训练,制造适当的吃苦机会,如:让学生当一天家,让孩子参与解决家庭生活问题的行列中来。

尽量少奉承孩子,必要时可辅以一定的惩罚手段。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公正客观地评价孩子的行为,不帮忙寻求推脱责任的借口,而是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承担相应的义务。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就正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在错误中反思,在挫折中成长。

家长还可帮助孩子及时排解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当孩子考试考砸,成绩不良或遭遇威胁时,家长不可消极退避或严加指责,而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首先让孩子意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积极应对挫折,勇于挑战挫折,将挫折当成进步的阶梯和成功的起点。

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让孩子习惯把学习或生活的成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与能力,而非任务难或运气差等外在因素,从而提高争取成功的积极性。

另外,还可让孩子换个角度看挫折,说不定会有惊喜发现。

(二)学校方面应加强重视对学生的耐挫教育。

1、树立榜样,提高耐挫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首先教育学生以从小就能立下远大志向的杰出人物为榜样,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从而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使“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

”其次,我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