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作者:宋志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年第30 期摘要: 建筑不仅具有供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功能, 而且担负着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和时代精神的重任。
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建筑理论, 这些理论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哲学。
实用理性、君权伦理、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传统建筑;哲学;天人合一;儒家;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建筑与哲学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使用、观赏的空间,如住宅、写字楼、厂房、体育馆、寺庙、园林等。
这是从建筑功能性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从这个角度上讲,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同时还背负着记录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光荣使命。
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
而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应该也蕴含在建筑中。
追溯到古人搭建的第一间草棚,其实就已经具有了现在建筑基本的使用功能,只是结构特征和艺术形式有所不同。
现在的建筑无非在用不同的方式装饰着人类的第一间草棚,于是建筑的形式、功能和人们对它的感官评价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而功能、形式、感受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建筑的多样性。
建筑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技术;建筑技术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就产生了建筑理论;而建筑理论变得丰富后,就形成了建筑哲学。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也直接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而人们的创造力也是先融入自然和社会历史传统再表现出来的。
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与自然的和谐而闻名于世,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够形成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建筑体系和风格,溯其源,“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说起了关键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实质上已经成为国人营造建筑的一中自觉意识和追求。
天人合一的精神在传统建筑的部类中多有体现:1. 屋顶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有特色的部件,因为遮避风雨的必要使天空被挡在居室之外,人与天相分离。
为了使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相通,直坡式的斜屋顶发展成“反宇”式结构,形成望天张扬,向地俯迎的式样,内含与天地相融合的精神。
2. 翘角翘角与屋顶相比更为强烈的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它将视线引向天空, 以具“天穹隆, 同乎天下”之形态。
而瓦脊两端之兽瓦、瓦当之上的纹饰等等, 更是对自然物的直接描摹。
3. 天井“天井”的原义为“露天的水井”,井口朝天同样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天,而且水井能接受天上的雨露和阳光, 同时散发井中的霉气,达到“天”和“井”进行质能交换的目的。
建筑的天井除了继承了露天水井的优点外还增加了通风、采光、排水等实用功能,它同时也是建筑与天相通的“眼”之所在。
可以进行观天、祭天等活动。
在此, 天人合一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儒学的“中庸”、“中和”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思想中,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云:“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二。
”因此,中国人在选择与布置居住环境时,形成了一种居中为尊的思想。
与世界别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特别酷爱中轴线布局,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列全球之冠。
不论是城市、宫殿、陵墓、住宅,还是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只要有可能,就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中”的思想。
在一组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往往放在中轴线上。
明清北京城的规划与设计把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京城的中轴线全长达7.5km,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组合在一起,从南到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景山、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
除了方位追求居中外,对颜色也追求居中,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中”的方色为黄,因此黄色在所有颜色中等级最高,成了皇帝的专用色。
整个北京紫禁城,屋顶都铺砌黄色琉璃瓦,而周围的民居只能使用灰色布瓦。
“中”又有折衷、调和之意。
在儒家思想中,“和”与“中”是一对相依相辅的概念。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之观念在建筑上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阴阳调合上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肯定了阴阳是万物所普遍具有的属性。
孔子在《系辞》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把阴阳推祟为宇宙间的根本规律的最高原则。
《葬经翼》也说:“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穷之,虽山川诡异,莫能逃焉。
”中国古代城镇聚落选址与设计正是以阴阳调和为基本指导思想的。
而这种实践,在《诗经》中已有记载:“既景乃冈,相其阴阳。
”相其阴阳的关键在如何区分阴阳。
《水龙经》云:“天地之气,阴阳互根。
山峙阴也,水流阳也。
”由此可见,月行胃负阴抱阳,即为背山面水。
这种格局,正是城镇与聚落的最佳选址。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的四川间中城,典型地再现了这种格局,被世人誉为“间苑仙境”。
四、易数与中国传统建筑易数与中国建筑文化之关系是多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制性建筑明堂,为帝王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庆功、祭祀等大典,往往在明堂举行。
《三辅黄图》有云:“周明堂。
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
明堂之数的象征关乎易理。
《大戴礼》说:“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精,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精”。
这里已涉及到“九”、“四”、“八”等易数。
《周易》阳交何以称“九”(阳交何以称“九”说来话长,此处勿赘),为阳数之极,,“四”即“四象”之数,“八”为八卦方位之数。
所以古人在解释明堂易数时:“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
八精者,阴数也取象八风。
三十六户墉,取六甲之艾,六六三十六也。
”所谓“八风”,指自八个方位之风。
古人所以重视明堂的“八方之风”,盖象征教化流行也。
应肋注:“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
明堂上圈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阴。
上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重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墉法七十二候”。
这里除前所述,所谓“三十六旬”,“七十二候”,都是蕴涵着阳数“九”之倍数的天时意义。
中国人在建筑文化尤其在都城、宫殿坛庙等建筑类型中,最推崇易数“九”。
五.结语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深刻而具体的反映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中庸”、“易数”等思想。
传统建筑理论归根结底是传统哲学思维的映射。
风水,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灵魂。
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地形地貌、山水距离、采光通气等环境因素,并有“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树叶茂”的说法,认为建筑环境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居住者自身的安危,而且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兴衰,甚至连种植在建筑周边的花草树木都要受到影响。
显然,在古人眼里,环境好了,居住其中才可能健康长寿,子孙满堂;反之,则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建筑的基本意义也就丧失了。
前者被称之为“美宅”,后者则被称之为“凶宅”。
这便是古老而又神秘的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在中华建筑的历史上之所以深入人心,源远流长,与漫长的农耕经济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有关,也与同样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有关,当然,更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确实给人们带来了物质或精神上的实惠。
时至今日,我们不但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考工记》中看到当时人们在建造城池、修整村舍、营造陵墓时对周边环境的讲究,还可以从成书于汉代、今已失传的《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等典集的名字上看到关于风水概念的变化情况;不但能从伴随玄学而出现的像《黄帝宅经》那样的集大成式的专门著作中,系统地看到当时人们对风水的理解,同时,也能从西安、南京、北京等地保存的大量古代宫殿城池的遗址上,实际地感受到当时建造者在选择环境时的良苦用心。
尽管有学者认为讲究居住环境并不为中国独有,世界各地的建筑在选址、朝向方面都有类似风水的传统。
但是,要寻找风水思想的源头,我们不能不将目光转向中国。
因为这里不但有以实物形态保存着的仰韶文化遗址,形象地展示着六、七千年以前先民们在选择自己居住地时对山水、草木等因素的重视,已经透露出朦胧的风水意识;还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主要记载最早形成于这块土地。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易经》、《周礼》、《史记》等典籍中看到风水思想的早期内容。
大气,中国建筑美学的结构样式体现。
大屋顶、木结构,再以斗拱的形式将两者相连接,构成了中华传统建筑几乎千年不变的最基本结构形式。
形成这种结构样式,出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便,也有人神合一、家国不分的宗法精神方面的考虑。
遍览历史,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代表性建筑,多是以具有生命力的“土”和“木”建造的与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的宫殿,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代表性建筑多是用冷硬的石头修建。
神庙建造得弧傲冷峻、直指苍穹,是为了指向彼岸世界,体现神灵的至高无上,引导信徒对神灵的敬仰,也奠定了西方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心理基础;而宫殿中居住的皇上是人世间的万民主宰,既是权势的象征,又是民族的典范,于是,造型上不是直指苍穹的高大,而是追求平面上的尽量拓展与延深,在庭院深深中营造出大气磅礴的气氛,既能够显示帝王的威严与庄重,也能够起到引导和规范人们现实联想的作用。
意境,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韵味所在。
与罗马的石头城堡和遍及西方世界的宗教庙堂追求的独立挺拔不同,中华传统建筑往往喜欢依山水而建,借平地而起,成群体之势,讲究建筑之间的彼此呼应、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追求一种整体和谐,多层次递进的美学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效果上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具有物中有景、景中有物、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这种情况,我们既可以在目前保留在北方各地的皇家园林、宫殿群落中看到,也可以从散布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寨村舍里有所体悟。
在我们祖先的审美视域中,建筑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载体。
这种美学效果在明清遗留下来的园林建筑中有典型体现,但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秦建筑遗址。
以中国第一皇宫的秦都为例,根据考古探测和文献资料记载,这座南依秦岭、西跨渭水、东抵骊山、北近土原,占地达45平方公里的庞大城池,就很好地体现了“物中有景,景中有物,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在秦都中心区,辉煌高大的宫殿和其他大型建筑物鳞次栉比,层层叠叠,构成了这座帝王之都的主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