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流体力学基础
二、 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二)牛顿内摩擦定律
气体和分子结构简单的液体,如 空气、水及油液等均属于牛顿流体。 牵引流为牛顿流体。把不服从内摩 擦定律的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例 如沉积物重力流、血液、高分子液 体等是非牛顿流体。牛顿流体的摩 擦力τ与速度梯度du/dy呈线性关系, 而非牛顿流体不是线性关系。 有的流体μ值随剪切变形率的增 加而减小或加大,如右图中的C、D, 分别称作假塑性流体和膨胀性流体。 有的流体只有当切应力达到某一值 (τ0)后才开始流动,如图右1中的B, 称作宾汉流体。沉积物重力流即属 宾汉流体。
三、 急流、缓流和福劳德数
急流和缓流表示流体的流动强度。它们定性的区别可 观察流水遇到障碍物(大石块、桥墩等)时的表现,即缓流 在障碍物处发生水面跌落,而障碍物上游水面发生壅高, 并延伸到上游相当远处;而急流在障碍物处激起浪花,一 涌而过,只在障碍物附近的水面有所升高,而对稍远的上 游水面不发生任何影响。这表明缓流能将障碍物的干扰向 上游传播,而急流只能引起局部干扰,不能向上游传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概述 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急流、缓流和福劳德数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悬浮载荷和旋涡紊动作用 空气的几个流体力学问题
四、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1883年英国物 理学家雷诺通过大 量的实验发现,流 体存在着两种不同 的流动状态: 层流和紊流(又称 为湍流)。
四、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雷诺水槽实验:
微开阀门A,再将阀门B 打开,使红颜色水流入玻璃 管中,观察显示红色液流质 点的运动轨迹。此时,由于 管内流速较慢,流体质点的 运动有条不紊,呈不混杂并 呈现分层流动的状态,这种 流态称为层流(右图a)。 阀门A开大,流束呈现 波纹状,上下摆动,称此为 过渡状态(右图b)。 阀门A继续开大,使管 中流速增大,直到流体质点 的运动呈分层流动状态被破 坏,发生互相混杂,并且有 纵向脉动,这种流动状态为 紊流(右图c)。
四、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从上实验可知随着水流流速加大, 层流可以转变为紊流;反之,随着水流 流速减小,紊流也可以转变为层流,这 种流体形态转变时的平均流速(V)叫做临 界流速(Vk)。
四、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雷诺通过实验表明,流动形态不仅与流速有关,还 与流体的粘滞系数(μ-动力粘滞系数,单位为千克/ 米 · 或 帕 · 或 牛 · / 米 2 ; υ— 运 动 粘 滞 系 数 , 米 秒 秒 υ=μ/ρ,υ的单位为米2/秒)和密度(ρ),以及流体 所通过的管道直径(d)有关。当V、ρ、d愈大就愈易 转变为紊流,μ或υ愈大则愈不易转变为紊流。而且 还发现临界流速也是随ρ、μ(υ)、d值不同而变化, 因此临界流速不能作为流态的判别准则。但雷诺还发 现 , 不 论 ρ、μ、d 如 何 变 化 , 流 动 形 态 转 变 时 的 (VKdρ)/μ或(VKd)/υ值却比较固定,而且是一个无 量纲数。将平均流速(V)、管道直径(d)、粘滞系数 (μ或υ)和密度(ρ)归纳为一个无量纲数,称为雷诺 数(Reynods number-Re)。
三、
急流、缓流和福劳德数
由上述力学意义分析可看出,急流和缓流的变 化是受重力控制,故这种流态变化只出现在明渠 流中,管道流中不存在,因为它不受重力影响。
明渠条件下,要使Fr值达到1,要求在水深10m时,流 速达9.9m/秒,这样高的流速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在浅水 的海洋环境中,一般只有2m/秒的速度。
Fr = V / (gh)1/2,若 Fr = 1, V = 2 m/s, 得 h = 0 . 45 m 因此,急流一般是局部地段或几厘米—几米的 浅水条件下出现。
小 结:
福劳德数:是一个无量纲数,是用于流体 在明渠条件下的流动体制(或流动强度)的 无量纲数;是判别急流和缓流的定量准则。 Fr=惯性力/重力=v/(gh)1/2 缓流: Fr<1,惯性力小于重力,是重力 起主导作用下的流动。; 临界流:Fr=1,惯性力等于重力; 急流: Fr>1,惯性力大于重力,是惯性 力起主导作用下的流动。
第三章 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概述 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急流、缓流和福劳德数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悬浮载荷和旋涡紊动作用 空气的几个流体力学问题
界条件的不同,液体流动可分为管 道流和明渠流两种类型。前者是液体充满 了管道的流动,为有压流;后者的液体有 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如河道、水渠, 是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动,为无压流。流体 流动的规律大多是研究管道流获得的,但 也适用于明渠流。沉积学所研究的对象大 多是明渠流,明渠水流中按流动强度可分 为急流、缓流和临界流三种流态。
向上游移动的波浪状床沙形体,表现为向上游 逆行沙丘 一侧进行加积,下游一侧受到侵蚀。水面波形 层理 与底形波痕一致,属于同相波。 当水流的振动波幅变化大时,局部能生成高能 量的波浪,最后加大流速,形成冲槽和冲坑
根据0.6mm, 水槽宽2.44m, 长45.72m的实验结果
第三章 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二、 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一)粘滞性的概念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相邻流体产 生相对运动时,快层对慢层产生一个拖曳力(作用 力),使慢层加速;相反,慢层对快层产生一个方 向相反的阻滞力(反作用力),使快层减速。 拖曳力(剪切应力):把加快流体运动的力。 阻滞力: 阻止流体运动的力。 内摩擦力(粘滞力) :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的拖曳力和阻滞力称为 内摩擦力(粘滞力)。 流体在静止时不能承受切力抵抗剪切变形;但 在运动状态下(在切力作用下),流体具有抵抗剪 切变形的能力,称为粘滞性。
粘滞系数μ
粘滞系数:作用在1cm2上的粘滞力规定为流体的粘 滞系数(单位:泊)。表示流体粘滞性的大小。 粘滞系数随温度而变,当温区升高时,液体的粘滞 系数减小,而气体则增加。下表为几种流体的粘 滞系数: 水 20oC 30oC 0.01 0.008 甘油 8.3 6.3 空气 1.810-4 1.9 10-4
二、 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二)牛顿内摩擦定律
上述内摩擦定律不是所有 的流体都能适用。凡是服从 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牛顿 流体,即在温度不变的条件 下,随着流速梯度(du/dy)和 剪切应力(τ)的变化,μ值 保持一常数(右图中的A)。 τ为粘滞切应力,代表单 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
τ=μ (du/dy)
流动强度与底床形态(层理类型)
无 颗 粒 移 动 水体平静,无颗粒运动,底床平坦,即无沙纹 水平层理 的平坦床沙 及沙丘迁移 缓流 Fr<1 沙 纹 ( 小 波 波高5cm,波长30cm,流速小,水面平静或具 小型交错 痕) 小型波浪现象 层理 沙 丘 ( 大 波 流速 50cm/s,波高 10-20cm,波长可达几米, 大型交错 痕) 水面出现汹涌波浪。沙纹和沙丘都是属异相波, 层理 即水面的波形与床沙波痕表面的位置不一致 临界流 受 冲 刷 的 沙 Fr≈1 丘(受冲刷的 波痕规模大,波长几米—几十米,波高波长 大波痕) 受 冲 刷 的 平 颗粒的移动平行于水的流动方向 坦床沙 急流 Fr>1 逆行沙丘 海滩冲洗 交错层理 平行层理
第三章 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概述 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急流、缓流和福劳德数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悬浮载荷和旋涡紊动作用 空气的几个流体力学问题
二、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一)粘滞性的概念 动板实验: 设有两块平行的平板,其 间充满静止流体。当下板固定 不动,上板以匀速平行下板运 动时,两板之间的流体便处于 不同速度的运动状态,即:附 着在动板下面的流体层的运动 速度与动板的速度相等,愈往 下速度愈小,直到附着在定板 上的流体层的速度为零(线性速 度分布规律如右图)。 实验说明: 每一运动速度较慢的流体 层,都是在运动速度较快的流 体层带动下才发生运动的。同 时,运动较快的流体层(快层) 也受到运动较慢的流体层(慢层) 的阻滞,而不能运动得更快。
四、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雷诺数表达公式:
Re=惯性力/粘滞力=(Vdρ)/μ= (Vd/υ)
式中: V--平均流速; d--管道直径; ρ--密度, μ-动力粘滞系数; υ—运动粘滞系数。
急流()和缓流()遇到障碍物时的流动特点
三、
急流、缓流和福劳德数
急流和缓流的定量判别准则是福劳德数 (Froude number),即
式中:
Fr:福劳德数; V:流速; g:重力加速度; h:水深
福劳德数是一个无量纲数。
三、
急流、缓流和福劳德数
福劳德数的力学意义在于: 当Fr=1时, 说明水流受惯性力与重力作用 相等,为临界流; 当 Fr>1时, 惯性作用大于重力作用,水流 为急流; 当Fr<1时, 惯性力作用小于重力作用,水 流为缓流。 或者说,急流是惯性力起主导作用下的流 动,缓流是重力起主导作用下的流动。
第三章 沉积学相关的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第三章 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概述 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急流、缓流和福劳德数 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悬浮载荷和旋涡紊动作用 空气的几个流体力学问题
一、 概
述
沉积学中沉积机理的研究与流体力学的关系极 为密切。 流动的物质为流体。从力学的性质讲,流体是 一种受任何微剪切力都能连续变形的物质。流体具 有容易变形(流动)的特征,这就是流体的流动性。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流体:水、空气。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在静止和运动时的力学规 律,研究流体与其它物体(在沉积学中主要是碎屑 沉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流体的类型与性质 2、流体所受的力
二、 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定律
(二)牛顿内摩擦定律
根据内摩擦力(T)的性质,它与接触面积(A)和相 对速度差(du)成正比,而与垂直距离(dy)成反比,这一 结论称为牛顿内摩擦定律(或粘滞定律),可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