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
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
提供研究资料。
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一)编排方式:1.部首法: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
另外,要注意两点:(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
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
《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
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
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
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法:按照四角(或者三角等其他)的顺序进行编排。
角的形式分为十种,分别用0到9来表示,每个汉字按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取四个角的代表,组成这个汉字的总的,例如端字是0212,小是9000等,然后从字典上找到对应的,就可以查检到要查检的汉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缺点是不容易确定汉字的,而且,还要受到汉字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的影响。
该检字法将汉字的笔划分成十种类型,每种类型取一个数字作代号。
0 1 2 3 4 5 6 7 8 9名称头横垂点叉串方角八小笔形广一丨丿丶十扌囗八小例字言天山之草打国见分尖上述笔形与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口诀表示:“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依照这个口诀,取汉字四角的笔形,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构成一个字的代表,再以代表数字的多少排列先后。
取角的规则:〈1〉能取复笔时尽量取复笔。
如“言”左上角取“亠”,不取“丶”。
〈2〉一笔取过一次,第二次作“0”,如“十”作4000。
〈3〉平行之笔取左右不取上下。
如“非”作1111。
〈4〉交叉之笔取上下不取左右。
如“中”作5000。
〈5〉“问”、“因”等字上面两角取外,下面两角取里。
如“问”作7760,“因”作6043。
〈6〉上盖下托之体取最高和最低之笔,如“宗”作3090,“石”作1060。
〈7〉同号的字太多时,取右下角上方最近之笔作第五角,即附角,如“唐”作00267。
四角检字法查字很方便,可以不管读音和部首,而且按照可以直接在正文中查检,但是这种检字法规则复杂,变形笔画多,掌握这种检字法本身就很不容易。
(二)注音方式:1.直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格式是“甲音乙”。
例如《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
”苏林注:“邯音酒酣之酣。
”这里使用的注音方法就是直音。
2.读若:读若是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
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格式是“甲读若乙”。
例如《说文》:“哙,或读若快”。
3.譬况: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
如字是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格式是“甲读近乙”,再加以发音描写。
例如《吕氏春秋•慎行》:“相与私哄。
”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高注用的注音方法就是譬况。
4.反切:反切是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练,郎甸切”就是取“郎”字的声母“l”与“甸”字是韵母和声调“iàn”合成“练”字的读音“liàn”。
在相切的两个字中,取声母的字叫做反切上字,取韵母和声调的叫做反切下字。
但是由于古今汉语语音的变化,大部分古注中的反切拼出来的音和今天的不同,还有的用现在的读音无法拼切。
5.注音字母注音:按照汉字的26个注音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
这种注音法是解放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这种注音法的缺点是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
这种注音方式的书写也比较繁难,但是已经比以前的平水韵或者反切注音要好多了。
6.拼音字母注音: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
这种注音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注音法。
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
(三)释义方式:1.直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1)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
例如《释名•释地》:“高平曰陆。
”《方言》:“崽者,子也。
”《说文》:“诰,告也。
”;“诏,告也。
”。
(2)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说文》:“入,内也。
”;“内,入也。
”。
(3)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
《尔雅》:“速,征也。
”;“征,召也。
”。
2.描写: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例如《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
”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就是描述比况。
又例如《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也是描述比况。
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例如《说文•口部》:“口,人之所以言食也。
”《毛传》:“规,正圆之器也。
”从训诂的表达方式来看,它们就是属于义训中的标明义界。
4.比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5.举例:举其一。
以见其他。
6.由反知正: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说文》:“暂,不久也。
”7.增字足意: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例如《说文》:“宽,屋宽大也”。
又例如《毛传》:“收,拘收也。
”8.比较: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者相关的词。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遇到的困难,大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
(一)《说文解字》:1.作者:东汉许慎,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
成书于公元100年。
2.体例:全书共15篇,按字形结构把文字分为540部,收小篆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116 3个。
540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前后次序,是“据形系联”。
《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会意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从某,从某或者从某某。
《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形声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从某,某声。
《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象形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象某某之形。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内容包括释义、推源、析形。
3.《说文》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
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
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
4.有关《说文》的研究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二)《康熙字典》:成书于公元1716年,收字47035个。
清代康熙时X玉书、陈廷敬等人编撰。
全书按照部首排列,共分为214部。
部首以笔画为顺序分归于以“地支”标分的1 2集之中,每集分为上中下卷,解释字时,先解释字音,再解释字义,各个意义之下引古书为证明。
《康熙字典》第一次使用“字典”这个词。
一般不容易查到的字,可以从这本字典中查到。
资料丰富。
就字音说罗列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各种反切材料;就字形而言列出了所有的异体字,例如“农”字列了九个异体字。
又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讲到孔乙己考问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在该字典中就可以查到。
(三)《经籍纂诂》:成书于公元1800年,作者是清代阮元。
《经籍籑诂》收录唐以前各种古籍对汉字的各种注释。
体例:按106韵编排汉字,同韵字集录在一起,共分106卷。
每字之下收录故训解释字义,不注音切。
各义项之间用“o”隔开,每义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被释字用“|”代替。
(四)《新华字典》:成书于公元1953年,魏建功主编。
收字8500个,字音上用普通话注音,同时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对古代汉语的注音,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
字义上,比较注意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部字典毕竟是一本现代汉语的字典,它所收的古字、古义是非常有限的,学习时还必须借助其他字典或者词典。
从字音上讲,它根据普通话注音,能给我们提供每个字的正确读音,而且在注音上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
对于古汉语中的字音,《新华字典》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
《新华字典》共收11000多字,我们阅读古书时常见的字,如果不知道读音,查这本字典可以基本上满足要求。
从字形上讲,它注意标出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对我们阅读古书很有帮助。
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些是属于减少繁体字的笔画成为简体字,有些则属于把不同意义的同音字合并成为一个字形比较简单的字。
《新华字典》对这两种情况都兼顾到了。
从字义上讲,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有发展继承的关系,我们可以拿《新华字典》的释义作为参照来学习古代汉语。
《新华字典》还比较注意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
(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书于公元1979年,1993年修订,收字3700个。
附难字2 600个。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常用字、常用义,部头不大,但具有实用性和精确性。
特别注意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问题。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词义,该字典一般先列本义,然后依次列出近引申义、远引申义和假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