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概况
物理学院教学科研涉及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和核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物理学、大气科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天体物理、核技术及应用
博士后流动站(4个):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
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
本科专业/学科(4个):物理学、大气科学、核科学与技术(以上三个为一级学科招生)、天文学
物理学学科
物理学专业既是活跃的物质世界基础研究前沿,又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源泉。
受到良好物理学教育的学生,既适合在微观、介观和宇观物质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同时在信息科学、生物工程、通讯、航天、新材料开发、新能源等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基础宽、能力强而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领域,比如国内外物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材料科学技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能源技术、高科技产品开发、企业管理、金融研究和管理等等。
物理学院实体单位及学科专业图1
北京大学物理学科是1991年评定的全国第一批“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经过8年的建设,于1999年11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评估,正式挂牌(目前全国物理学科仅此一个);在此后的历次评估和验收中,都被评为优秀基地。
其开设的课程中,7门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力学、电磁学、光学、数学物理方法、量子力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全国所有高校的一个学科中最多。
北京大学物理学科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五个二级学科,研究工作涉及物理学的众多研究方向,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和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设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
物理学科拥有“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色动力学与强子物理”、“飞秒光物理与介观光学”、“生物网络研究”等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拥有如此众多创新研究群体,北京大学也是全国唯一一个)。
依托物理学科,设有“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和“国际量子材料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吸引国际顶尖物理学家加盟北京大学物理学科。
核科学与技术学科
核科学是人类物质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既追求对亚原子层次物质的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又以研究解决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相关的物理问题和其他科学技术问题为目标。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融合,核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门由物理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尖端学科,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地位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本学科从物理学院大类招生中分流培养国家急需的在核科学技术、核能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在强调基础理论体系的同时,加强严格的实验课程教学和高水平的科研实践训练,掌握物理学和核科学技术的基本科学知识和体系,尤其培养通过创造性思维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
本学科学术环境优良,同时与国际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和丰富科研成果的积累,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核科学技术学科的教师共编(译)著出版了60余部高水平的教材和科技专著,其中12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或科技进步奖,曾对全国核科技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学科拥有包括2×6MV串列静电加速器、4.5MV单级静电加速器、2×1.7MV串列静电加速器和14C专用加
速器质谱计等在内的一批大型开放科研设备,建设了先进的核物理实验室、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离子束生物样品实验室、离子束材料实验室、离子束生物实验室、中子物理实验室、医学影像实验室和离子源实验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