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编版语文七(上)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课时2
统编版语文七(上)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课时2
课堂小结
诗文主旨
《次北固山下》中诗人通过描写在北 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 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之情。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技巧
客路:青山外 绿水前
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
次 北 固 山 下
观景 海日残夜 江春旧年
思早 乡春 之景 情色
思乡:北归大雁 捎书洛阳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写作技巧
这篇散曲有哪些写作特点?
1.白描手法,言简意丰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2.动静结合,寓情于景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而知。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指在外漂泊未归的游子。
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傍晚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断肠”一句,为全 篇主旨所在,卒章显志,表达了天涯沦落人想起故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 情。
跟踪检测
3.阅读《次北固山下》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______春___季__。__“__江___春__入__旧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蕴含自然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的句子是:“_海___日__生___ _残__夜___,_江__春___入__旧__年____。”写出了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具有“盛唐气象”的句 子是:“__潮__平__两___岸__阔___,_风___正__一__帆__悬____。”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跟踪检测
4.阅读《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__不__好__,_因__为___“__瘦__马__”__令___我__们__联__想___到__游__子__已___经__奔__波__太__久___、__太__疲__倦___了__,__甚__至___可__能__处__境___ 困__窘__,__连___马__都__累__瘦__了___;__而__“__骏___马__”__则__让___人__联__想__到__骑___马__者__应__是___英__姿__飒__爽___的__侠__客__,__正___驰_ _骋___天__地__间__,__施___展__自__己__的___抱__负__。__二___者__意__境__大__相___径__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这___首__小__令__借__景___抒__情__,__通___过__“__枯__藤___”__“__老__树___”__“__昏__鸦__”___“__古__道__”___“__西__风__”___“__瘦__马__”__ 等“景语”,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情语”。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新知导入
天净沙·秋思
散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 的主体,主要有套数和小令(与词中小令不同)两种。套数也称散套、套曲、 大令。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相连而成的套曲,同一套数的各支 曲子押韵必须相同,要一韵到底。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 乐曲的终结。 小令,又叫叶儿,一般是独立的一支小曲子,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 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小令简短精 练,格律上不像词那样新严课格导入。-助如学资马料-致学习远字词的-初《读感天知净-随堂沙练·习秋思》。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跟踪检测
2.选出对下列各句红体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1)水何澹澹
(D )
A.形容水波汹涌的样子
B.形容白浪滔天的样子
C.形容风平浪静的样子
D.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2)客路青山外
A.客人的路
B.旅人前行的路
(B) C.寄居在外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技巧
天 净 沙 秋 思
·
枯藤 老树 昏鸦 写景 小乔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凄凉 冷清
抒情
夕阳西下 肠断天涯
孤寂 愁苦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景白 物描 烘勾 托勒
跟踪检测
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枯藤/老树/昏鸦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王湾作 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倾倒, 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这首诗是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 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枯 藤 老 树 昏 鸦,小 桥 流 水 人 家,古 道 西 风 瘦 马。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伴着)萧瑟的西风,走着一匹瘦马。
“枯藤”“老树”已有秋末衰败、凄凉之气氛,再加“昏鸦”的点缀,气氛更 浓,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看到一种安居乐业的闲适生活,想到自己的境 况,游子不禁流露出旅居他乡的漂泊感。本已凄凉的“古道”“西风”,再 加上一匹“瘦马”,更显凄凉之意。而游子长期漂泊在外,此时的心境可想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作者见北归的大雁掠过睛空,想借“雁足传书”来慰藉家人, 使整首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写作技巧
这篇古诗有哪些写作特点?
1.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本诗按船所处的位置来写诗人的所见、所思,脉络分明,结构严谨。首 联写行程;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尾联写诗人 离家已久,尚不能归,心中涌起无尽的思乡之情。 2.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它不仅写景绝 妙,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新事物蕴含着蓬勃的生机, 必将取代旧事物。此联给新课人导入以-助乐学资观料-积学习极字词向-初上读感的知精-随堂神练力习 量。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残夜未退,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面已呈露春意。
颈联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孕育新的生 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 沉,引发人们产生对未来美的遐想。
诗文探究
如何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 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让诗人感慨无限。 作者将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 真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从而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力量。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元曲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马致远在年轻时热衷功 名,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其政治抱 负一直未能实现。 他半生都在漂泊无依中度过,也因此郁郁寡欢,困窘潦 倒。在一次旅途中,时逢黄昏,灵感突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 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曲包括杂剧和 散曲,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创作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其散曲扩大了曲的题材领 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雅俗兼 备,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天净沙·秋思》。其杂剧代 表作为《汉宫秋》。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课后作业
2.阅读《夏意》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夏意
第2课时
4.古代诗歌四首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01 学习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助学资料
04 精读课文 05 跟踪检测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字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主题思想。 (难点) 3.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方法。 (重点)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