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史笔记

法制史笔记

法制史1.司法机关:夏商周死扣秦汉廷尉魏晋南北朝大理寺清末大理院法院2.五刑:墨鼻刖宫大辟3.西周立法指导思想:敬天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罚4.西周的刑罚制度:五刑五罚(赎刑)五过(赦免)此外还有罚丝(针对贵族)流放鞭刑(治理官吏)5.西周主要罪名:不孝不友寇攘奸究杀人越货群饮罪诽谤罪不从王命罪违背誓言罪“贼”“藏”“盗”“奸”罪6.西周刑法原则:区分的过失与故意惯犯与偶犯罪人不孥罔厉杀人罪疑从轻同罪异罚严宽适中7.质: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买卖珍异之物所用的较短的契券由官府制作质人管理西周的借贷契约称谓缚别为了保证债的履行要求当时人订立契约缚别8.七出: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三不去:无娘家可归曾为公婆守孝三年前贫贱后富贵婚姻关系缔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有主婚权同姓不婚维护血缘政治上:加强政治联系六礼9.狱:刑事讼:民事两造具备即原被告到庭审讯方法五听:色听辞听耳听气听目听10.郑国晋国铸刑鼎郑:子产公布成文法郑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晋:铸刑鼎遭到了叔向与孔子的反对孔子斥晋国11.铸刑鼎公布的法律意义:A标志奴隶制法律形态结束开始饿封建制法律成文法诞生B中国古代法律进入新时代 C拉开了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帷幕 D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为封建王朝法制发展奠基12.李悝(魏)《法经》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内容:《盗法》《贼法》位于篇首《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具法》相当于总则其他相当于分则规定定罪量刑特点: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有总则分则之分开创了编纂成文法典的新体系改变了过去规范不一的局面13.秦代法制的指导思想:重刑主义统一法律14.秦代主要法律形式:律(主要法律形式)令(皇帝诏令效力高于律)式(程式)廷行事(法庭判例)法律答问(以答问的形式对律文做出解释)15.秦代刑罚体制(劳役刑为主)劳役刑:城旦(筑城)舂(舂米)5年左右鬼薪(砍柴供祭祀用)白粲(择米)4-5年司寇(边境戍守防外寇)作如司寇(当地服役相当于司寇的劳役)罚作(戍守边境)复作(官府服劳役)16.秦代司法机关:廷尉-正左右监郡-郡守-决曹椽县-县令-县长法律形式秦:律公式廷行事法律答问汉:律令法律注释著作《春秋》经17.秦代诉讼制度:秦律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官府不受理非公室告为了维护家庭稳定和谐调查或勘验笔录(爱书)读訇宣读判决书乞訇提出再审请求18.秦代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地方-监御史19.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两个阶段:A汉初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德主刑辅以德为主重德轻刑刑罚要宽减与民休息B董仲舒独尊儒术无为而治带来弊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三策20.法律的儒家化:A儒家思想入律王杖主上请容隐N儒家思想释律引经注律C儒家思想进行司法裁判引经决狱王杖主:对七十岁以上老人授以王杖享有特权若有殴打持杖老人者以大逆不道论处21.《九章律》萧何盗贼囚捕杂具新增户律兴律(徭役)厩律叔孙通《傍章律》汉律规模大体奠定汉律由简到繁22.汉代主要法律形式:A律(稳定主要的法律形式)B令(皇帝诏令夏利高于律)C比(秦廷行事发展而来,一典型条例作为判案依据又称决事比)D法律注释著作E 《春秋》经23.文景帝刑罚改革:A汉文帝废除肉刑明确规定了刑期无期变为有期B汉景帝两次下令减少笞数是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保护劳动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奠基24.汉代法律原则:A尊老怜幼原则减免刑罚B亲属相隐原则维护家族道德稳定和谐子为父匿妻为夫匿孙为大父母匿若相反泽上请廷尉以闻C有罪上请原则贵族官僚犯法报皇帝请其减免刑罚以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与法家刑无等级相违背25.汉代的覆案又称覆治覆考均指复审案件平冤狱承秦制26.“讼系”对老小废疾妇女贵族官僚等犯罪可不戴刑具27.春秋决狱是指:运用儒家经典《春秋》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来进行司法审判,司法官在遇到法律无正条或有正条而不合道德的案件时,应依据《春秋》断案代表人物董仲舒主要原则“原心定罪” 注重主观犯罪动机意善而违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过分重视犯罪的主观动机而忽略了犯罪的客观事实28.秋冬行刑:司法时令原则中国式农业文明社会春夏季节需要生产劳动力,秋冬行刑有利于保障春夏季节的劳动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9.汉代的录囚制度:上设司法机关对在押囚犯的复核审录以检查下设司法机关的审判是否有失公正并纠正冤假错案。

30.汉代监察制度:主要是皇帝对于官员的监察,地方设刺史成为国定的监察官刺史根据汉武帝亲手订的“六条”对所属郡国进行监察另还设有言官进行谏言言官与监察官并用是汉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反映。

31.曹魏《新律》体例上的变化:“具律”改为“刑名”冠于律首重大进步《新律》八议入律32.西晋的《晋律》又称《张杜律》或《秦始律》更规范科学。

把刑名分为“刑名”“法例”礼律并重“五服制”《张杜律》是注释注解的律文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对唐律中的律流影响极大。

33.《北齐律》体例上将“刑名”“法例”合为“名例”仍置于篇首 12篇体例内容上重罪十条入律。

34.八议:八种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议亲议政议贸议功议能议贵议勤议宾八议源于西周的八辟。

35.官当:允许贵族官僚用官品和爵位抵当徒流罪的一项法律制度。

《魏律》和《陈律》中正式确立了(九品以上)36.重罪十条:《北齐律》把统治者认为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及统治秩序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概括为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重罪十条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两大类罪行:A严重危害皇帝的人身安全及尊严及威胁统治秩序的犯罪B严重违背封建道德及社会秩序。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封建伦理道德家族制度及社会秩序。

37.五服制罪原则:五服制度:由重至轻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准王服制罪:凡亲属间犯罪均根据五服制判断是否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亲属相犯,以尊犯卑者触犯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实质上是“同罪异罚”在家族中的体现,与儒家礼仪制度与法律完全结合法律儒家化又一次重大发展。

38.死刑奏报制度:北魏时死刑奏报制度正式确立(唐三复奏五复奏)实质:A把生杀予夺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B防止错杀乱杀缓和阶级矛盾39.登闻鼓制度:弥补了绝对禁止越诉的不足,有利于加强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有利于百姓冤情上达。

40.《开皇律》以《北齐律》为蓝本 A篇章体例上更加简要B刑罚更加宽平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C 创设十恶制度D维护贵族官僚特权《开皇律》成为唐律的蓝本《开皇律》是隋立法的最高成就中国法制史里程碑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41.十恶制度: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不仅对本人处以最终的刑罚诛连家属没收财产贵族也不能用八议和赎刑受优待。

42.唐初立法指导思想:A礼法并用德主刑辅B立法要宽简C保持法律的稳定性D执法要严明43.《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唐朝立法最高成就,是中国封建法律的典型代表,以《贞观律》为蓝本律疏律文就有同等法律效力,继承了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传统,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世界法制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体例: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

44.“五刑”《开皇律》中首次规定笞杖徒流死除“十恶”外可赎刑45.“十恶”源于《北齐律》重罪十条《开皇律》首次改称十恶维护了以父权夫权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纲常,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度。

不能受八议赎刑的优待。

46.“八议”曹魏《新律》入律议亲议政议贸议功议能议贵议勤议宾47.区分公罪与私罪的目的:提高各级官吏执行公务履行职责的积极性提高封建国家的统治职能防止以权谋私和假公济私。

48.同居相隐不为罪目的:维护家族稳定和谐维护家族制度。

49.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化外人”原则(届人届地相结合)同一国家的外国人相互侵犯适用该国法律处理中国人与外国人相犯适用唐律。

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体现了外国文化习俗和法律的尊重,有利于对外交流。

50.类推原则:“出罪”减轻或免除刑罚“入罪”确定有罪或加重刑罚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

51.义决:唐律中首次规定的墙纸离婚------维护夫权夫犯妻从轻反之从重沿袭“王服利罪”52.保辜:指伤害罪在伤情未定时,由犯罪人保养被害人的伤情使之平复,以减免犯罪人的罪责的制度。

53.唐代:中央一级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负责审判复核监察称为三法司。

54.“三司推事”遇全国性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共通审理。

“小三司推事”地方有重大疑难案件,又不方便移送中央,由中央派三司史前往当地审理。

55.直诉的方式:邀车驾挝登闻鼓上表申诉56.回避制度:“换推”有利于保证司法公正。

57.“出入人罪”:“出人罪”有罪判为无罪或重罪判为轻罪“入人罪”无罪判为有罪或轻罪判为重罪目的:强调司法官的责任,保证法律同意适用,减少冤案。

58.唐代死刑奏报制度:三复奏五复奏体现对执行死刑的慎重态度。

59.唐代监察制度:A台院: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与大理寺的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

B殿院:执掌纠察百官在宫殿中违反朝仪的失礼行为。

C察院:执掌纠察州县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

D还设谏官监察皇帝60.《宋刑统》将性质相同相近的律条编为一门《刑统》以刑律为主律令合编。

61.编敕:将一个个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过程。

敕主要是关于犯罪和刑罚方面的规定。

敕效力高于律。

62.宋代“二府三司”二府:中书,枢密院中书: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司(财政管理)63.宋代恩宥:大赦曲赦德音又称贷雪64.《重法地法》:将京城开封诸县划为重法地,在重法地内犯罪加重处罚。

65.《盗贼重法》:凡犯有《盗贼重法》所定各罪者,无论是否在重法地内犯罪,都依《重法地法》加重惩处。

实质:维护统治者的人身财产利益,以严刑峻法打击民众的反抗。

66.宋代“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余笞杖徒流均折换成脊杖或臀杖。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67.刺配是对罪行严重的流刑犯的处罚《宋刑统》无此规定。

凌迟宋入律作为法定死刑的一种。

68.宋代买卖契约分为绝卖(一般买卖)活卖(保留回赎权)赊卖都需订立书面契约宋代对借与贷做了区分借:使用借贷贷;消费借贷。

69.宋代司法机构:大理寺刑部审刑院(后并入刑部)审刑院:神宗前为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增设的中央审判机关。

70.“翻异别勘”制度:囚犯人翻供,所管清洁重大,,换法官审理称“别推” 换司法机关审理叫“别移”71.明代立法指导思想:明刑弼教,重典治国。

72.《大明律》体例上变化:名例律加六部 7篇名例律吏户礼兵刑工六律73.《明大诰》以判例形式出现,带有特别立法性质,是律外之法74.明代严法整饬吏治首创“奸党罪”。

75.明代廷杖制度化:由宦官监刑锦衣卫行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