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中国法制史笔记

北京大学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授课:北大法学院赵昆坡、人大法学院王琳霞,政法大学刘广安老师说明:1、学习中国法制史要善于归纳,如历代法制指导思想、某某第一的容易考,有关民事、经济的章节一般不会考大题,可只做一般准备。

法制史涵盖四个方面:一是立法、二司法、三刑法、四民法和经济法,四个方面中,前三个是主要的,立法往往占一半以上,那些有争议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不出,学习中,应以这四个方面为纲、以年代跨度为纬,本着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基础知识和基本问题为重点掌握对象,同时、还应详尽掌握大纲的内容。

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在清末以前,包括:1)立法情况(形式和活动);2)司法制度(中央司法机关、职责、变更情况);3)其他代表性知识点。

尤其强调立法,立法方面是我国法制史学界研究最为成熟而稳定的部分,因此特别重要!2、按照2002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和样题的规定,中国法制史在综合考试中共占30分,分别是单项选择题10分、判断题10分、分析题10分。

由于中国法制史研究包括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在内的上下几千年的法制发展历史,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难度很大。

在复习时要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重点法律制度和重要法律事件,形成自己的法制史学习框架,根据法制史的框架体系清点自己的重点学习成果,再补充和完善次要的知识内容。

3、中国法制史以历史发展为纵线,分为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封建制中期法律制度、封建制后期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等六个大的时期;以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为横线,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活动、刑事法律制度、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五个方面。

在考试中,主要考查法律思想的内容、立法的时间和特点、具体法律和司法制度发展的内容和特征。

导论中国法制发展史概述老师觉得绪论有些超出基本知识以外,若没有时间,这一部分可以不看。

可在学完整个法制史后借本章回顾全部内容。

第一章奴隶制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不出大体,可能出小题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这部分内容在史学界已成定论,做大致了解即可);二、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4点A氏族起源色彩B集权统治C与道德结合D刑事法规发达第二节、法制指导思想夏商出小题,非重点1夏商:A王权神授B天讨天罚,一般了解2西周: (掌握内容,比较有特色)A以德配天(一般了解);B明德慎罚(应重点掌握),它与后面的法制知道思想都有联系;C刑罚世轻世重“严打”,注意法条三、春秋时期:1、关键是制定成文法,百家争鸣,无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法家较突出,重在“破”2、公布成文法的指导思想、原因、意义:1)法律由秘密走向公开,使原来的习惯法公开化;把夏商周时期的秘密的法律变为公开的法律;2)法律由分散走向统一,即把原来十分分散的习惯法统一成为成为法典。

第三节、立法活动一、夏商立法概况1禹刑(P180)★2汤刑A商有乱政,而作汤刑B誓.诰.命★二、西周立法1周公制礼(重点)★2西周时期的礼:1)概念;2)礼的内容:两层含义A亲亲尊尊(精神原则特别重要)B五礼3)周礼的性质和作用:具有法的三个特性3、吕刑:注意是周穆王时期4、九刑:两种含义5、遗训,殷藜(看)三、春秋时期的立法:★1、郑国"铸刑书"(记)2、邓析“竹刑”3、晋国"铸刑鼎"(记)4、意义:打破了旧贵族垄断法律的局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后世中国成文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点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1昏.墨.贼,杀(搞清昏.墨.贼各是什么意思)2五过(P184):作为中国奴隶制具有代表性的刑罚种类,始于夏朝,发达于商周,影响及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前年之久。

二、刑罚★1)五刑(掌握,封建五刑)2)赎刑:注意是周穆王时期,比较重要;3)圜土之制4)嘉石之制三、刑罚适用原则:4点记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则★ 法条分析,矜老恤幼的一种标志,后期各代法律都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 法条分析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四、礼刑关系:礼不下庶人,刑不下大夫(掌握概念)第五节、民事法律制度1质剂:买卖;傅别:借贷2婚姻缔结三大原则(适当注意)3六礼(必经程序)★4七出,三不去(记内容,关于解除与不予解除的制度)注意三不去优于七去★二、宗法继承1、西周宗法制的三个基本原则,注意2、宗法制下的继承是身份继承第六节、司法制度1、司法机构:大致浏览,中央司寇,地方是士2、诉---民事;狱---刑事3、五听(记)★4、读鞫,乞鞫★5、三刺:群臣,群吏,万民★5、圜土、囹圄第二章战国,秦,汉,三国,西晋,南北朝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1战国:A以法治国B刑无等级C行刑重轻D法布于众,一般了解即可2秦(重点) ★取法家思想,仍以取天下之道,替守天下之道A法令由一统B以法为本C弃礼任法3汉朝分初期与中后期,A与民休息,宽省刑法B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西周“明德慎罚”的继承和发展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了解第二节、立法活动一、战国时期1法经(重点,特别重要)★ 集各国立法之大成,对后世有重要影响1)概念;2)指定过程;3)主要内容,六篇,4)地位;2商鞅变法(重点):2)主要内容;3)历史意义;二、秦朝立法概况:1、法律形式:5个(记)2、睡虎地秦墓竹简(看)三、汉朝立法概况:1、汉朝法律形式:律,令,科,比2、约法三章;一般了解3、汉律六十篇;重要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概况:一般了解1、三国时期:《魏新律》的改革:两点(记)★2、《晋律》又称泰始律与张杜律为晋律的注释4、北魏律:官当最早入律;4、北齐律:最著名,刑名与法例合二为一成名例;五、法律的儒家化:1、三纲的法律化;2、汉代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1)上请原则;2)恤刑原则;3)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重点)★3、八议、官当、准五服以制罪1)八议(重点)---《魏新律》★2)官当(重点)---《陈律》★3)准五服以制罪(特别重要,一大特色)---《晋律》★,儒家化的加重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2、汉代的主要罪名:1)"左官罪","出界罪","酌金罪"(看)2)"沈命罪","见知故纵罪"(看)重罪十条(重点,联系“十恶”,注意)★二、刑罚:1、秦代刑法:A戮,磔,...具五刑(记)B徒刑C耻辱刑:髡,耐,完2、汉朝文帝,景帝改革(重点,特别重要,为后来新五刑制度奠定了基础)原因:1)保护劳动力;2)缓和社会矛盾;内容:1)废除肉刑;2)减轻笞刑,改革刑具及受刑部位;意义: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刑制改革:三、刑罚适用原则(一)秦朝刑罚适用原则(注意识记)(二)汉朝的刑罚适用原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刑罚适用原则第四节、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四)婚姻家庭与继承(五)北魏的均田制二、经济法律制度1、农牧业管理与自然资源保护(看)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主要考中央一块)1、中央廷尉2、杂治(看)--- 会审雏形3、西汉设立司隶校尉4、北齐设立大理寺二、诉讼制度:(一)起诉1、秦代:公室告;非公室告(记含义)2、汉朝:告诉、举劾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登闻鼓(二)审判(一般了解)1、秦代:讯狱、不直、纵囚;乞鞫;2、汉代:鞫狱、读鞫、乞鞫;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录囚★法律儒家化之重要体现(四)死刑复奏制度的确立:★(五)春秋决狱(重点,引经决狱)★第三章、封建中期(隋,唐,宋)法律制度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一般了解一、唐代法制指导思想1、德本刑用(德主刑辅的表现);2、宽简稳定划一二、宋朝法制指导思想1强化中央集权;2、重典治贼盗——刑罚世轻世重;第二节、立法活动一、隋朝立法概况1、《开皇律》、比较重要,唐律之蓝本★(注意)1)五刑法定化2)区分公罪与私罪;3)确立“十恶”罪;二、唐代立法概况:1、唐朝法令形式:律令格式典2、★《永徽律疏》(重点),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品,完全体现了礼的精神、“一准乎礼”等许多重要制度。

3、★《唐六典》(重点);行政法典4、唐律的特点(记、特别重要)★5、唐律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三点(记)三、宋朝立法概况:(一)、法律形式1、编敕(记含义):代表一种法律形式,一种立法活动;2、《宋刑统》(重点)5、《贼盗重法》---单行刑事特别法,易出分析题,★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1、十恶(记住哪十恶),联系法律儒家化,与重罪十条相比有两条不同,十恶矛头打击侵犯皇权人身权利。

2、七杀,六赃(注意)3、伤害罪、4、泄露机密罪5、宋代贪墨罪6、强劫贼盗罪:盗贼重法指向二、刑罚(一)五刑(封建五刑):★A死刑两种B流刑分三等C徒杖笞分五等(二)宋朝刑罚制度的变化:1、折杖法---宋代创立;2、刺配刑:宋代创立;3、凌迟刑:宋代确立;二、刑罚适用原则1、区分公罪与私罪;★2、关于共同犯罪与合并论罪;3、自首原则与类推原则;法条分析题★4、老幼废疾者减刑原则,恤刑的体现5、累犯加重原则:秦代已有;6、特权原则,儒家化的表现,核心:亲亲、尊尊议、请、减、赎、当7、化外人处罚原则:反映尊重外国习俗,维护国家主权的思想;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原则结合。

第四节、民事法律制度1、宋代所有权的法律规定:《宋刑统》中的宿藏物,阑遗物,漂流物,无主物,生产蕃息(孳息)2、债权的规定:出举---附带计息的消费贷款;负债---不计利息的借贷3、宋代的债权(看一看)典卖之债;(三)、婚姻与继承1、唐代的婚姻与继承:七出、三不去、义绝、和离2、宋代的婚姻与继承:绝户、立继、命继三、经济法律制度盐茶酒矾官卖---宋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1、隋唐一制: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各职能,三司使2、宋沿唐制,有所变化;宋设立审刑院3、州县以上设立提点刑狱司(一般了解)二、诉讼制度(一)、起诉举劾、告诉(二)、审判(三)、上诉、复审与死刑复核1、三复奏改为五复奏2、死刑执行程序第四章、封建后期(元明清)法律制度明代法律制度有特色,是重点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元明清朝的法制指导思想1元朝:A附会汉法B分而治之2明朝:A刑乱国用重典B重典治吏,★3清朝:A详译明律,参以国制B尚德缓刑第二节、立法活动1、《至元新格》---元的第一部成文法典★2、《大元通制》,元代之根本法典3、《元典章》:法律法规汇编;4、《大明律》:名例,吏,户,礼,兵,刑,工;明代之根本法典,★明《大诰》,重要,诰:君主的指示;★5、编例,沿宋制;6、《会典》;7、《大清律例》,根本法典,七篇1000余条,律文+例文,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8、《大清会典》:五朝会典,★9、则例;10、少数民族的法规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1、奸党罪---明代创立;2、贪墨罪---明二、刑罚1、死刑:凌迟刑正式载入《大明律》;清代:立决、监候;2、肉刑:3、充军刑---特别记忆,刺配刑的进一步发展,明代创立;4、发遣刑:明代创立;5、枷号:明代创立;三、刑罚适用原则1、民族间的不平等与僧俗间的不平等:分四等(重点)2、从重从新原则;明代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重点)★,分析题,与唐律比较第四节、民事法律制度1、中人,保人(三)婚姻、家庭与继承1、教令权包括惩戒权和送惩权2、兼祧第五节、司法诉讼制度一、司法机关1、元设立刑部取代大理寺,2、元设立大宗正府和宣政院;3、明改御使台位为都察院;★4、三法司,联系唐“三司推事”;5、清参明制:刑部、大理寺、都察院6、九卿会审(P241)★7、元分路,府,州,县8、明分省,府,县9、清分州县,府,省按察司,总督(地方作一般了解)二、诉讼审判制度(一)元朝:调解手段;(二)明朝:1、起诉制度;2、管辖制度;3、会审制度;分析,九卿圆审,★4、御史监察制度;5、廷杖制度;6、厂卫干预司法:★,特务制度(三)清朝:1、会审制度的发展:1)秋审(重点):秋审后的四种情况(重点)★2)热审(重点):★3)朝审:★第五章、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清末“预备立宪”1、《钦定宪法大纲》(重点)★2、《十九信条》(重点)★3、咨议局和资政院:实质第二节、清末修律三、清末修律的主要成果1、《大清现行刑律》(注意:4,5两点,及其地位)2、《大清新刑律》A、它的结构(记) B、历史意义3、《大清民律草案》分为5编: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四、清末修律的特点和意义:了解,特别是历史意义;第三节、司法机关一、诉讼体制的变化1、刑部改为法部;2、大理寺改为大理院;3、审检合署;3、四级三审制二、领事裁判权:内容、后果,要重视★第四节、中华民国制宪活动与宪法性文件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宪法性文件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总统制,三权分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阁制、历史地位★二、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文件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2、中华民国约法3、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性文件及宪法1、训政纲领;特点2、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内容3、五五宪草4、《中华民国宪法》(台湾现行宪法):特点、背景;第五节、中华民国时期刑法一、北洋政府的临时立法1、《暂行新刑律》是在《大清新刑律》的基础上删改成的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刑法1、中华民国刑法:1928年旧刑法,1935年新刑法,2、新刑法的特点第六节、中华民国时期民法一、民商合一原则(国家本位,民商合一)二、《中华民国民法》1、制定2、结构和内容3、特点与地位第七节、六法全书(重点)三、六法全书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宪民民、刑刑行”第八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1、北洋政府审判机关分为四级2、南京实行三级三审制二、诉讼审判制度:1、原则2、南京国民政府的民事审判的特点(注意了解)“自由心证”第六章、革命根据地第二节、宪法性文件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分析:内容、特点和意义;2、施政纲领——抗战时期主要内容:团结抗战、健全民主、发展经济、普及文教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代表性宪法文件第三节、土地立法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二、《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时期:内容第四节、婚姻继承立法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内容,意义第五节、刑事立法一、工农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1、反革命罪:打击反革命;2、浪费罪:值得肯定;二、抗战时期的刑事立法1、刑法原则2、主要新罪名:汉奸罪,盗匪罪,破坏边区罪,破坏坚壁财物罪;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刑事立法1、刑法制度的变化:1)设立新的刑种:管制;2)广泛应用缓刑、假释制度;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的发展与演变二、人民调节制度:分析题原则、内容、意义:伦理理念的体现;三、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特点四、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内容复习指南:中国古代法制演变的六大线索一,主要法典:法经(六篇)——九章经(九篇)——曹魏律——晋律——北齐律——开皇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二、法律体系:汉:律令科比——唐:律令格式典——宋:敕令格式律——明:律令诰例典——清:律例典三、中央司法机关廷尉——大理寺——大理院(清末);刑部——法部;御史尉——御史台——都察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