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

中国哲学主要是以“仁”和“道”为核心范畴、 围绕天人之间关系和古今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展 开的。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

具体而言,中国哲学主要研究天人关系、名实 关系、有无关系、形神关系、理气关系、心物 关系等。
中国哲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立期,指先秦哲学; 第二阶段是扩大期,指汉至唐代的哲学;


第三阶段是融会期,指宋至清代的哲学;
第四阶段是潜藏期,指清末民初以来的哲学。

第一阶段:先秦哲学

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文价值理性的奠基时期,是 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与周边不同族群的文化 大融合时期,初步形成了中华多民族及其文化 的融合体。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主体性强)与西 方哲学强调物我二分(知识论发达)。

四、中国哲学的背景

大陆文明(相对于海洋文明)
稳定、保守(相对于开拓、冒险精神)

农业文明(相对于商业文明)
重农轻商(土地是财富的基础) 家族制度(伦理、权威、等级)

中国哲学就是为中华文明的合理性做论证
五、中国哲学的流派

守主义思潮。
思考题



1.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2.中西哲学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先秦之际中国哲学主要有哪些流派?
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什么是哲学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哲学有什么用


二、中国哲学的界定

中国有无哲学?
西方中心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影响

西方哲学的范式
概念、范畴、逻辑、体系

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哲学是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等根本问题的体 验和探求,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反思。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
文简而义丰,一语而多义

哲学融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就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 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冯友兰
三、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做人、如何做圣人,探究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一种现世哲学,是一 种现实哲学,是一种入世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史

开课院系: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刘宏元 办公电话:64493707 办公地点:诚信楼626室 电子信箱: lhywbh@
参考教材
1.《中国哲学史》,郭齐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2.《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7年版。
冯友兰对各家源流的分析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士。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六、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

学习哲学必须学习哲学史
黑格尔:哲学史就是哲学 恩格斯:一个人要想学习哲学,除了学习哲学史,别 无他途。 学习哲学史就是重走一遍人类发展的路,重走一遍人 生成长的路。

第三阶段:宋至清代哲学

第三阶段是士庶二元社会结构解体,文明在全 社会下移、扩展的时期,也是文明世俗化的时 期,也是进一步消化印度佛教并重振中国哲学 主体性的时期。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这一阶段的思想主流。

第四阶段:清末民初以来的哲学

第四阶段是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 时期,也是两种文化及哲学开始碰撞、交融的时期, 是中国文化及哲学在总体上出于劣势并蛰伏的时期, 是消化西方文化及哲学,再建中国文化及哲学之主 体性的准备或过渡时期。 在中西文化的激荡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毛泽东思想,以及文化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保

司马谈:先秦六家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刘歆:先秦十家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刘歆对各家源流的分析

“礼失而求诸野”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汉书· 艺文志》)
3.《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 哲学史教研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一讲 绪




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二、中国哲学的界定 三、中国哲学的精神 四、中国哲学的背景 五、中国哲学的流派 六、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
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人、物、我的相互感通、整 体和谐和动态圆融,即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或和合 精神。 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和合精神、人本 精神、笃行精神、忧患精神和乐道精神。


中西哲学精神的差异

中国哲学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 强调学以致用;西方哲学注重超越性的哲学思 辨和批判意识,强调学以致知。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诸子 百家和“五经”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 思潮和代表典籍。

第二阶段:汉至唐代哲学

第二阶段是中华多民族及其文化融合体的确立 期,中华制度文明的建构已相当成熟,与周边 各民族和外域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正是在这一 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董仲舒的儒家神学、魏晋玄学和儒释道开始合 流是这一阶段思想发展的主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