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将这四句话赠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国家领导人是( )A.江泽民B.朱镕基C.李鹏D.李瑞环2.由头,就是特指据此引发议论、印证论点的( )A.经验性材料B.理论性材料C.典型性材料D.事实性材料3.一种标题的特征是结构简单,醒目,文字明显,让受众一目了然,这种标题是( )A.主题B.辅题C.单一式标题D.复合式标题4.将一种事物的量用另外一种事物的量来表示,这是算帐说理中的( )A.统计算账法B.推演算账法C.折合算账法D.对比法5.在文章的开头表明写作的动机和目的,这是评论的开头形式中的( )A.摆出结论B.提出问题C.亮出靶子D.交待意图6.新闻评论既要以理服人,还要 ( )A.保持纯粹客观B.以情动人C.坚持“零度风格”D.不带感情7.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除了受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之外,还要受到( )A.法律的约束B.人情的约束C.西方新闻观的约束D.广告商的约束8.被人们称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的是( )A.本报评论员文章B.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C.观察家评论D.社论9.在短评写作中,对全文的长短优劣有明显制约作用和标示作用的是( )A.短评的开头B.短评的结构C.短评的结尾D.短评的篇幅10.篇幅短小、对新闻报道和文稿依附性最强的一种新闻评论体裁是( )A.社论B.按语C.短评D.述评11.小言论选材立论的视角务求宽些、深些和( )A.多些B.快些C.远些D.新些12.在制作新闻评论标题时,应遵循四个基本要求:题文一致、意向鲜明、言简言赅和( )A.以情动人B.深入浅出C.生动引人D.以理服人13.评论的结构方式包括:归纳式、演绎式、并列式和( )A.转折式B.比较式C.对比式D.递进式14.“党的政论家需要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确,风格要更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些”。

说这句话的人是( )A. 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5.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A.短评的论点从报道中来又高于报道B.短评的论点从实际中来又高于实际C.短评的论点从群众中来又高于群众D.短评的论点从理论中来又高于理论16.专栏小言论的特性包括新闻性、群言型和( )A.针对性B.形象性C.故事性D.微型性17.新闻述评写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要求是( )A.篇幅短小精悍B.偏重抽象思辩C.夹叙夹议D.善于借助形象说理18.我国最早出现的口播评论常设栏目是( )A.《东方时空·焦点时刻》B.《焦点访谈》C.《东方时空·今日谈》D.《东方时空·面对面》19.录像评论的基本结构原则是( )A.双线互补B.视听结合C.述评结合D.声面兼备20.论辩的原则和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A.尖锐泼辣,盛气凌人B.侧重以情动人C.以诚相见,以理服人D.避免正面交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杂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A.题材广泛,思想深刻B.突出重点,全面分析C.主题严肃,笔法灵活D.形象说理,巧喻善比E.论证严密,逻辑性强22.新闻评论的结尾经常采用的方式有( )A.呼应开头B.做出结论C.提出呼吁D.引发思考E.举一反三23.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作品,就其立论而言,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是( )A.针对性B.新颖性C.准确性D.前瞻性E.抽象性24.就评论栏目类型而言,《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属于( )A.专栏小言论B.论坛评论C.群言专栏D.集体专栏E.开放型专栏25.新闻评论标题的功能包括( )A.概括论题范围B.昭示中心论点C.表明作者态度D.报道新闻事实E.吸引受众注意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选题27.电视述评28.政论性按语29.新闻评论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30.什么是针砭性专栏评论?如何提高针砭艺术?31.编后与其他的编者按语相比,主要特点是什么?32.新闻报道的标题和新闻评论的标题有哪些不同?33.如何加强立论的针对性?五、操作与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4题14分,第35题20分,共34分)34.分析题:分析专栏小言论《“少拍掌”遐思》的写作特点。

(字数400左右)(14分)“少拍掌”遐思张保振在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礼堂的前墙上,挂着一个铜制的说明书,上面记录着这样一段话:在党的这次重要会议上,毛主席不仅发表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号召,而且,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全会还作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领导人的名字做地名、不把中国领导人的画像同马恩列斯并列”的决议。

看着这个说明,听着讲解员的述说,不仅心绪难平,尤其是对“少拍掌”三个字,感触顿生,遐思联翩。

拍掌,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寻常事了。

尤其是,看了好的演出、听了精彩的报告、遇到激动人心的比赛等,都会情不自禁地拍掌,甚至把手掌都拍红、拍痛。

掌声在一定条件下,能代表民意、传达心声、凝聚意志。

这样的掌声,常起于内心深处,表于无意之间,响于无言之处。

当然,也有些拍掌只是应景,是一种礼节性的表达,与内心真实意愿并不关联,甚而相反。

把礼节性掌声当成由衷称颂的,估计这样的人不多,一般人不会如此不清醒。

然而,面对真诚叫好的掌声,有的人会把掌声当作鼓励,当作动力,乃至鞭策,始终保持一种朝气、一股锐气,朝着既定的正确奋斗目标前进。

有的人却会在掌声中飘飘然、昏昏然,以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尾巴翘上天,横生骄霸之气,仿佛天生我才是完人,别人评不得。

久而久之,则必祸生得意,败取霸躁,最终走向自己良好愿望的反面。

清醒者明白,不论是领导一个单位,或是管理一个企业,治大靠智,畏小靠慎。

智能克难,慎能补牢。

并且,惟有慎,才有可能三思而后行;惟有慎,才有希望谨于至微之事,从而使行谨更坚其志,言谨更崇其德,并外弭意外变,内消局中危,从一座高峰奔向另一座高峰,从一处辉煌走向另一处辉煌。

因而,清醒者不仅看淡掌声,更要求“少拍掌”。

古人早有言:“君子慎其微”,“圣人谨小慎微”。

莫小看了“少拍掌”这件纤微之事、无言之举。

要求“少拍掌”,体现的正是一种精神境界、道德追求、理智行为,更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少拍掌”这种要求不以为然,相反,对于拍掌却兴趣盎然,如痴如醉,甚至到了没有拍掌,要“制造”拍掌的地步。

于是,有了“领掌者”的表率作用,有了能“激活”拍掌者的语调发展,有了能争取拍掌的“谦词”诉求。

甚至在预先发给与会者的讲稿上标明“此处鼓掌”,讲到这里,不想鼓掌也得拍。

这种行为不仅有失优雅,而且播下了蚁穴之洞。

这洞,终究是可溃事业之长堤的。

对此,绝不可小觑,并自觉杜绝之、抛弃之为好、为妙。

“少拍掌”,当发扬。

尤其是在形势好、胜利多、发展快、赞声高的时候。

生活的辩证法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少拍掌,声不断;多拍掌,会断线。

原载《人民日报》2006年5月18日35.操作题,试就以下报道写一篇短评,题目自拟。

(字数500左右)(20分)失主与小偷的故事感动了湖南大学2003年,高春娜被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编导专业录取。

在这之前,出身贫寒的她曾是清海贫困山区的一名尽责的乡村女教师。

2005年3月1日,22岁的高春娜过完春节,准备返校。

青海省西宁市火车站人流如织,突然她身旁有个黑影窜过,立刻又传来女人的尖叫。

原来,有人偷钱包后夺路而逃!高春娜亳不犹豫地向前追去。

跑出几百米,在一个狭小昏暗的胡同里,她堵住了抢劫犯的去路。

对方恼羞成怒,从口袋里掏出凶器,狠狠向高春娜刺去!高春娜仍死死地抓住窃贼手里的手提包。

此时,救兵已到,抢劫犯见大事不妙,慌忙丢包逃窜。

高春娜手上都流着血,幸好穿着很厚的羽绒服,只是皮肉之伤。

她把包还给失主,独自去医院检查伤势。

准备挂号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钱包已不翼而飞,原来就在她冒险帮人夺包的时候,自己也遭人偷袭了……她在好友家休养了一个星期后返校,只字未提火车站的一幕。

不料,好友还是将此事在大学生论坛上宣扬出去了。

高春娜关注论坛里的跟帖,却发现质疑否定的相当多:“这个‘见义勇为’的事情,从头到尾就是一部独角戏,相当可能是捏造出来的,给自己请假找借口……”,“又一个垃圾”……坐在电脑屏幕前,她双手掩面泪水滚滚落下来。

渐渐的,在校园里她走在哪里都听到窃窃私语,因为她成了虚荣且虚伪的女孩!学校辅导员了解情况后,跟高春娜多次谈心,表示赞扬。

班上一些义愤填膺的同学也在BBS上,对质疑的帖子进行反驳。

同学傅蕾留言说:“你们觉得,一个16岁就在大西北贫困山区教书,把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读书、买学习用品给学生、把饭分给孩子们吃的女大学生会说谎吗?”不久,更多陌生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争论暂平息后不久,一天,高春娜接到辅导员的电话,让她马上去办公室,她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那个熟悉的钱包,不由怔住了!那不是自己几个月前丢失的钱包吗?正在高春娜发愣的时候,老师递给她一封已经拆开的信。

信竟然是小偷写来的——2005年3月1日,他偷了高春娜的钱包,还想把她的手机“带走”,就一直跟梢。

孰料,他竟亲眼目睹了高春娜勇斗歹徒的全过程。

当他看到高春娜用鲜血淋漓的双手将皮包还给失主,不等失主道谢,就捂着伤口匆匆离开,心情无比震撼……回到家后,小偷非常愧疚。

不久前,他看到报纸上的相关报道,才知道这位“英雄姐姐”正在承受巨大压力,这才决定“现身”,寄回钱包,证明大姐姐的清白。

他在信中最后这样写道:“亲爱的高春娜姐姐,你能原谅我吗?我已经回到了学校,我决定以后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做一个像你一样的好人。

”信未署名:“一个曾经学坏,现在立志成才的中学生”。

看完信,高春娜忍不住又哭了。

一封不平凡的来信,一个小偷与失主的故事,感动了整个湖南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