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6版 2018年秋期教学质量监测预测试题七年级历史学科(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用碳素笔或钢笔填写清楚。
3.必须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答题方式见答题卡上的说明。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下列各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每题2分,共48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请回答1-6题1.“□□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制作石器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请你判断□□应该填写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山顶洞人D .半坡人2.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右图),此图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 .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B .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C .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D .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3.用“长江流域”、“水稻”、“猪纹陶钵”、“干栏式房屋”等描述的原始居民是A .半坡原始居民B .河姆渡原始居民C .龙山原始居民D .红山原始居民4.下列四幅图中,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深耕细作的是5.我国古代采取了不少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至今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的是A .兵归家,释奴婢B .蜀守冰,凿离堆C .招流民,行屯田D .重本业,轻末业6.我国古代制定历法,服务农业。
下列图片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法成就的是A B C D A.《齐民要术》 B.《大明历》 C.《伤寒杂病论》 D.《水经注》在经济的发展基础上,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沿革清晰,影响深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符号与象征。
请回答7-12题7.《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C.察举制取代禅让制D.世袭制取代察举制8.“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鼎”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古代烹煮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B.立国礼器,身份地位与权力象征C.比喻帝王,鼎业代指帝王的大业D.象征三方并立、鼎峙或鼎足之势9.易中天说:“秦,虽死犹存,他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B.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C. 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D.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10.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右图体现的措施是A .商鞅改革户籍制B .文景帝以德化民C .汉武帝的推恩令D .挟天子以令诸侯11.《史记·陈涉世家》载“失期,法皆斩”,由此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A.战乱频仍 B.焚书坑儒 C.刑罚严酷 D. 赋役繁重12.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经济发展,制度创新,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繁荣。
请回答13-15题13.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
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14.以下图片能反映道教影响的是15.董仲舒针对“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的形势,建议汉武帝推行A.休养生息B.独尊儒术C.刺史制度D.盐铁专卖龙门石窟真武山A B C DA.宅院画像砖B.陶院落C.击鼓说唱佣D.汉并天下瓦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时间与空间上的事实,学习历史,要建立时空观念。
请回答16-20题16.“卧薪尝胆....整十年,悬梁刺股;破釜沉舟....考场间,妙笔生花。
”加点的成语典故分别发生在A.春秋和战国B.春秋和秦末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17.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东汉亡于公元220年,汉朝存在的历史时期是A.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B.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C.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D.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18.以下图片中,能时空再现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是19.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
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20.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A .蜀 东晋 前秦B .西楚 东晋 前秦C .蜀 东晋 梁D .蜀 南晋 张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
请回答21-24题。
21.在小组讨论中,针对古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提出各种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史记》记述的历史事件完全真实可靠B.《史记》文笔质朴简洁,缺乏文学价值C.《史记》是重要史料,有些内容需考证D.《史记》词藻华丽,所记人物生动形象22.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
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23.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下列与此认识相近的是A.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A BC D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4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 (22分)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1)依据材料概括改革内容,(2分)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勿照搬原文,4分)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4分)材料三(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北宋欧阳修(3)据材料,魏主是谁?(2分)除材料外,还有哪些“去夷即华”的措施?(3分)(4)(3分)上述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的有:上述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有:26.(18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和科技相辅相成,不断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是我国哪一时期的文字?(2分)比较三幅图片,书写材料是怎样变化的?(3分)材料二 如右图(2)右图所示现象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现的?(2分)有什么意义?(4分)材料三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发明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4分)(4)试举一位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并概括其艺术特点。
(3分)27.(12分)历代王朝不断探索地方管理的有效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材料一所示西周的行政制度是 ;秦朝的行政制度是 。
(2分)(2)依据材料一,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2分)A .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宗亲B .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功臣C .诸侯国主要在我国南方D .南疆设郡维护国家统一图三:纸本地图 图二:居延汉简图一:刻有文字的甲骨 秦朝疆域图(局部)西周主要封国形势图武王弟康叔封国 成王弟叔虞封国 周公子伯禽封国 周王室召公封国 周功臣吕尚封国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亲)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西周)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郡县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周朝地方管理制度有何弊端?(2分)结合西汉和西晋的史实,说明其消极影响深远。
(4分)(4)依据材料三,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地方管理制度已出现什么新变化?(2分)部编2016版2018年秋期教学质量监测预测试题七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第Ⅰ卷单项选择题1-5: BDBCB 6-10: BABDC 11-15:CBDAB16-20:BBBDC 21-24:CCA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1)内容: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
(任意一点给2分)作用:增加政府和人民收入;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任意一点2分)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任意一点2分)(2)答:内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仅仅照抄免除徭役不给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
(每点2分,共4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任意一点2分)。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分)(3)答:孝文帝(或拓拔宏,或元宏)。
(2分)汉婚、汉语、汉服(语意相同,每点1分,共3分)(4)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2分);管仲改革(1分)26.(1)商周时期(或商朝)(2分)变化:从龟甲、兽骨到竹简到纸质(3分)(2)形势:秦统一六国(2分)意义:有利于文化交流;有利于政令传达;巩固统一(每点2分,共4分)(3)意义:书写便利;便于典籍的流传;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任意一点2分)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分)(4)例:王羲之;《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例:钟繇;《显示表》;刚柔兼备。
(3分)27.(1)分封制;郡县制;(2)A D(3)第一层次2分:答出弊端,如诸侯权力过大,实行世袭制(世代为官);政治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等任意一点。
第二层次4分:在答出弊端基础,并能够举出任意一个史实。
如:汉初出现七国之乱或西晋八王之乱)。
第三层次6分:在第二层次基础上,能够将所举某一史实的消极影响加以叙述,例1:汉初,分封诸侯王,随着经济发展,诸侯王势力膨胀,对抗中央,引发混乱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