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复习题1、太史公自序1.重点词语总结(1)1-3段:①命南正重以司天司:掌管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③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当---相④以传剑论显显:显扬⑤昌为秦主铁官主:主管⑥王卬於殷王:使---当王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
治:治理。
(2)4-6段:①二十而南游江、淮南:向南②讲业齐、鲁之都讲业:研讨学问③于是迁仕为郎中仕为----出仕当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封禅⑤不得与从事与:参与。
从事:行事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论:阐释。
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论:编辑。
次:编撰⑩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
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3)7-10段: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害:嫉害。
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贬:贬抑。
退:斥责。
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达:达成。
善善恶恶奖善惩恶。
贤贤贱不肖尊崇贤能,鄙视不才故长於风风:讽喻。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要旨。
弑君三十六弑:臣杀君、子杀父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以:原因。
本:根本。
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缘故。
渐:渐进。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有国者:君王。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宜:合适。
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权:权宜。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
空言:指责。
辞:辩解。
夫不通礼义之旨旨:要旨。
夫君不君则犯犯:被冒犯。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行:恶的品行。
过:罪过。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以:把。
予:加在身上。
则受而弗敢辞辞:推辞。
礼义之大宗也宗:根本。
垂空文以断礼义垂:流传。
空文:著作。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论:撰述。
明:阐述。
唯唯,否否,不然是是。
不不。
不对。
春秋采善贬恶采:褒奖。
善:好人。
恶:坏人。
非独刺讥而已也非独:不仅仅。
获符瑞符:征兆。
瑞祥瑞。
改正朔正:岁首。
朔,月首。
重译款塞款塞:叩国门。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布闻:广泛传扬。
有司之过也有司:专管官吏。
堕先人所言堕:“隳”,毁。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旧事。
整齐其世传整齐:整理归纳(4)11段:①幽于缧绁缧绁:牢狱。
②身毁不用矣用:被任用。
③退而深惟惟:思。
④昔西伯拘羑里拘:被拘禁。
⑤孔子厄陈蔡厄:遭受困厄。
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才⑦不韦迁蜀迁,流放。
⑧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抵:大多。
发愤:抒发愤懑。
(5)12-13段:①周道废道:王道。
②秦拨去古文古文:古代典籍。
③萧何次律令次:编写。
④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学彬彬:文质兼备的儒生。
⑤公孙弘以儒显显:显贵。
⑥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缵”继承。
⑦故司马氏世主天官主:主管。
⑧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网罗:搜集。
失:“佚”散失。
⑨论考之行事论考:讨论研究。
⑩既科条之矣科条:按类别排列记录。
天人之际际:关系。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弼”。
配:相当。
厥协六经异传协:协合。
异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2.词类活用(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死,为动词,为……而死)(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5)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3.古今异义(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我今义:男孩子(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今义:整齐,有条理(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今义:经常4.通假字(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 指”通“旨”(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罔”通“ 网”;“ 失”通“ 佚”(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 拂”通“ 弼”5.“以“字用法(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介词,凭借)(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目的连词,用来)6.文言虚词(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 所以)(2)显于唐虞,至于周。
(介词“在”)( 介词“到”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 结构助词“的” )(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目的连词“来)7.重点词句翻译(1)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
《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2)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2、高祖本纪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 “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作业: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诽谤: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4.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5.特殊句式(1)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状语后臵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定语后臵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5)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6.虚词积累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7.其它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积功曰“伐”)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性情豁达的样子)3、管仲列传1.全文重难点注释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句式: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义:交往】,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义:对待】之,不以为言【义:不把这事对外说】【句式: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已而【义:不久】鲍叔事【义:事奉】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句式:被动句(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义: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句式:被动句,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句式:省略句。
齐桓公以(之)霸。
】,九合【义:会盟】诸侯,一匡【义:匡正,纠正】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音:gǔ;义:经商,做买卖】,分财利多自与【句式:倒装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音:xiào;义:贤】,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义:逃跑】,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音:shào】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义:以……为羞耻】小节而耻【义: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句式:状语后臵(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句式:判断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义:做……丞相】齐,以【义:凭】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义:使……富】国强【义:使……强】兵,与俗【义:百姓】同好恶。
故其【义:代管仲】称【义:称言,主张】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义:遵循】度【义:礼法】则六亲固【义:稳固】。
四维【义:纲纪】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义:符合民意】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义:给】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义:除去】之。
其【义:管仲】为【义:施行】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义:重视经济发展】,慎权衡【义: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桓公实怒少姬,南【活用:名词作状语】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义:使……守信用】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义:给予】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义:所说的】贤臣,然孔子小【义:以之为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