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宜兴市蔬菜办公室陆志新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49%,均居世界第一。
❖ 2007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6亿亩,总产量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0多公斤。
(中国经济网消息).❖蔬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3%,总产值6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25.5%.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57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优势产区的逐步形成,产销布局的日趋合理,我国已基本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目标。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将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个蔬菜重点区域。
❖据介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等问题。
❖针对蔬菜生产季节性强,蔬菜产品新鲜易腐,贮运困难的特点,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农业部规划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4大功能区8大重点区域,包括: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按照规划,到2015年,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1200元,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
❖为此,农业部将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行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品采后产值;完善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品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增收作用更加明显,蔬菜总产值约5000亿元。
❖对全国9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430元,❖全国958个蔬菜播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人均来自蔬菜的纯收入达725多元。
3.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根据农业部200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参照国际标准判定,37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4.3%,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5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近29个百分点4.国际贸易快速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680.19万吨,同比增长13.09%,创汇44.85亿美元,同比增长18.16%;❖累计进口蔬菜9.75万吨,同比下降8.89%,进口额0.82亿美元,同比下降10.37%;❖净出口670.44万吨,同比增长15.14%,贸易顺差44.03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而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1.38亿美元❖蔬菜出口量有所增加.国际贸易快速增长4.国际贸易快速增长4.国际贸易快速增长5.产后加工快速发展❖全国拥有各类蔬菜加工企业60多万家,❖从业职工700多万人。
❖年加工各类蔬菜2000多万吨,消耗鲜菜原料5000多万吨,❖蔬菜加工率接近10%。
❖蔬菜产销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市场意识增强6.流通体系渐趋完善❖全国各类蔬菜批发市场近2万个,年成交额3000多亿元。
❖农业部已建定点市场360个,年成较量5600多万顿,年成交额500多亿元。
蔬菜业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产品质量、品种结构等还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求,还不能适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1、产业布局尚欠合理❖由于全国蔬菜生产发展缺乏统一规则,导致各地蔬菜发育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栽培季节、栽培方式、栽培种类和品种结构雷同,尚未能充分发挥适地、适季和品种资源优势,已经长出现地区性、季节性和某些种类、品种的过剩,以及卖菜难和菜贱伤农现象。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各地菜田排灌设施薄弱,保护地设施建设简陋,产品冷藏与保鲜设施不足,运输条件简易。
由于各项基础设施将设滞后,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蔬菜贮、运损耗大,致使蔬菜产业仍处于低水平运转。
3、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支撑和保护政策,主要是向粮、棉、油生产倾斜,而对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蔬菜科研和科研推广、技术培训则立项难、经费少,蔬菜科研力量、科研设施、科研课题及研究成果等与蔬菜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蔬菜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则更为薄弱;菜农的科技素质不高,而且地区间差异显著,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蔬菜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科技的先导作用则未能充分发挥。
4、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蔬菜生擦很难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小生产难与大市场、大流通相对接;面对千家万户,技术推广,质量监控,产业化经营都难以落实,产品质量和档次难以提高。
由于生产单元小,规模效益差,抵御风险的能力差,难以实现自我积累和发展。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已经成为限制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也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瓶颈之一。
5、产品采后处理和加工落后❖据发达国家经验,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可增值40-60%,精(深)加工可增值2-3倍。
❖发达国家的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包装率几乎达到100%,精(深)加工率多在40%以上。
❖而我国目前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包装率约占25%,精(深)加工率不足10%,我国蔬菜产品采后缺少整理、分级,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包装简陋,甚至多数没后包装;贮运保鲜技术落后,蔬菜贮运损耗大,产品货架期短;蔬菜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精(深)加工技术。
所以,蔬菜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落后,已成为限制我国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限制因素。
三、蔬菜产业发展对策❖1.合理布局,发挥比较优势❖2.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3.建立蔬菜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4.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5.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6.改善菜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7.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效益1.合理布局,发挥比较优势2.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1)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冷藏设施❖质量检测设施(2)技术装备落后蔬菜生产的日常管理,如耕地、浇水、施肥、打药、蘸(喷)花、揭盖草苫、放风闭风等,基本上靠手工操作,2.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3)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是研制、装备适合我国蔬菜生产的设备:如小型耕整机械、滴(渗)灌系统、施肥器、保温被和遮阳网及其卷放设备、放闭风设备等。
❖二是研制、推广自动化控制和机械操作装置。
❖三是在弄清设施小气候变化规律和主栽蔬菜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因子的基础上,开发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管理软件。
3.建立蔬菜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1.开发适销对路的出口专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2.开发蔬菜无害化生产技术,并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安全质量水平;❖3.开发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以及冷链贮运设备和技术,提高蔬菜产品的档次,降低损耗,增加附加值。
❖4.提高蔬菜产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规模经营,保持我国蔬菜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
4.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堵疏结合,在“减”上下功夫。
即推广蔬菜无害化栽培技术,减少用药,并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从而控制农药残留污染。
具体做法:❖一是推广生态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宜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实现不发生或少发生病虫害,从而达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目的;❖二是采取阻隔、诱杀、高温消毒等物理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用药;❖三是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种类多:7个目20多科40多种害虫,其中鳞翅目占69.8% ,夜蛾科害虫又占鳞翅目害虫的75.2%。
❖诱杀数量大:据重庆市2001年9~11月试验,平均每天每盏灯诱杀害虫1415头❖减少药剂防治的次数和用药量: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的比对照(常规管理)每茬减少用药2~3次少,❖益害比低 :≤1∶98.5❖使用成本低:仅为高压汞灯的9.4%5.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分级包装❖加强冷链设施建设❖加强贮运保鲜技术开发提升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内销、扩大出口,提高综合效益。
6.改善菜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污染:工业三废超标排放城市排污不达标医院排污不达标。
❖生产管理不当:--设施连作障碍--施肥不合理--检疫工作跟不上7.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效益我国蔬菜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组织化程度低,小而全,随意性大,带来¡°四难¡±。
❖推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企业化运作❖蔬菜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思路是以效益为中心,突破性发展外向型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努力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质量标准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最终促使蔬菜生产的市场化、区域化、优质化、一体化的实现。
❖第一,蔬菜栽培种植趋向环保科技型。
近年来,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对蔬菜需求出现多样化、高档化、新鲜化的趋势,从而引导我国蔬菜产业的结构向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方向发展。
这要求在蔬菜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料;在管理上加大科技含量,推广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等先进技术。
❖第二,蔬菜加工贮藏趋向营养保健、方便实用型。
近几年,由于蔬菜加工和贮藏能力较低,我国不少地方蔬菜生产一度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
因此,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是广大菜农和经营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地普遍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实行净菜上市,朝着净菜小包装方向发展,即在产地对蔬菜进行整理、消毒、灭菌、分级、包装密封,然后打上商标上市;二是实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许多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和大型生产基地,对蔬菜进行加工处理,制成速冻菜、真空包装保鲜菜、罐头等产品,以解决菜农的后顾之忧。
❖第三,蔬菜产销趋向出口创汇型。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出口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