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3、答题规范: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这一意象的作用是:①……;②……;③……。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点明时令、地点;②交代……背景;③渲染……氛围;④奠定……感情基调;⑤烘托……情感;⑥推动情节发展。
五、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答:①点题,诗人见秋风,引起秋思;②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基础;③点明时令;④以“秋风”渲染悲凉的氛围;⑤触景生情,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境一、什么叫意境?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一幅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画面)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8、空灵、渺远常见的组合: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5、萧条冷寂/荒凉寂寥:羁旅思乡、贬谪思归。
6、绚丽繁盛:春天图景、都市繁华。
四、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着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答题步骤:画面+氛围特点+感情3、答题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面,营造了一种()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考题演示。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答题步骤:画面+意境特点+感情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意境明净绚丽、恬静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阔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有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意境清幽恬静,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答案二:诗中选用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小桥、流水、村庄、绿岸、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图,意境清幽恬静。
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课外练习:(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
“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
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
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
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
“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
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
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
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