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境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 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C、以景托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的“边愁”,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 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意境壮阔而悲凉。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 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 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于安史之乱平息不久,作者行经宜阳时所作。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 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却无人欣赏(步骤一)。形成了凄清寂静之境。(步骤二)。全诗句句写景,却 句句含情,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抒发了诗人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步骤三)。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 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 么而“感伤”。
例1、王维《山居秋暝》一诗,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这首诗营造的是宁静、安谧、恬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 围。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沉静,性灵的 超脱。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满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意象的复杂性。一种物类可以表现多种意象,同样一种意象也可以通过多种物类来表达。古诗词 中用以表现“漂泊”的意象很多,有船、浮萍、孤雁、飞蓬等等。而且,一首作品中,作者常常会用多 种意象,通过巧妙的组合,使之欲表现的情感更为丰富多彩,这就需要读者特别注意,切不可只知其一, 不问其他。
▪(3)意象的隐秘性。许多意象的产生往往和古代神话传说、名作佳篇、名人逸事有关,不了解这些 典故,就会影响对意象的准确理解。因而对一般读者来说,这种隐秘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白衣苍 狗”象征世事变化无常。出自唐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 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音信、书信 高洁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笔下的菊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 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 态美。
意象的特点:
▪(1)意象的多样性。有些物类的意象是比较单一的,比如鹧鸪鸟的形象就和旅途的艰险及离愁别绪相连, 梅总是傲寒不屈的象征,但很多物类的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如燕子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 秋,或感伤时事,或寄情相思,或渲染离愁,其意象之丰富是极为突出的;这就需要读者在鉴赏时结 合作品具体分析了。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 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 【提问方式】 •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提问变体】 •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杜鹃 •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 美人 神女 灵修 • 杜鹃 磁针 •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 白雪 玉壶 冰心
坚贞
国君
离别、游子 凄凉悲愁
高洁隐逸
征人思乡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雄浑苍茫) 诗人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形成一种雄浑 苍茫的独特意境,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 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 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3、孤舟微月对枫林,吩咐鸣筝与客心。 (凄清悲凉)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构成了凄清悲凉的意境。
4、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悠然闲适)
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徐徐归村。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构成了一 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 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 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 婉转、朦胧
例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 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参考答案: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 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 徘徊的身影。结尾“月如霜”三字,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 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B、寓情于景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 头卧剥莲蓬。
此词写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 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此词的意境所在 。
诗歌鉴赏意境
1
2020/11/26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象举例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 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 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明丽清新)
概括下列诗句的意境:
1、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孤舟微月对枫林,吩咐鸣筝与客心。 4、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1、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壮阔悲凉) 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 又爱听,永远动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 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 冷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 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例4、阅读晏殊《蝶恋花》这首词,体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参考答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写出景既萧索,人又孤独,“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 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 足,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气象阔大,境界高远。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 古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