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规划湖南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规划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9‟8号)精神,结合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特制定我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规划。
一、背景与基础我省高职以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原则,按照每个市州和每个重要行业至少办好一所高职院校的思路,科学规划高职院校学校布局。
目前,全省有高职高专院校68所,基本完成了主要行业和每个市州举办1所以上高职学院的布局,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骨干,其它高职院校为基础的高职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省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等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整合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不断创新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了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与专业布局有效对接湖南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提出了实施“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并提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目标。
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湖南省重点发展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广播影视、轻纺服装、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20余个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我省建设更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为这些重要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撑。
近年来,我省重点建设了22所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学校及主体专业基本对接了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我省已经重点建设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重点服务于社区服务、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交通运输、现代养殖等重要产业。
目前,我省正以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3+5” 城市群(长株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抓手,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未来5—10年,作为我省重要产业的装备制造业、文化传媒业、现代农业、轻工业、传统特色产业、石化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申报院校的主体专业不仅紧密对接了这些产业,而且建设水平在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行业或区域具有较好的声誉,但是,目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还不能有效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把这6所院校建设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将会进一步提升这6所院校的服务能力,使我省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基本形成了高职教育骨干体系。
我省从2019年开始实施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启动了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评审与立项建设工作,省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支持高职立项项目建设。
目前,全省已立项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22所(含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5个),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21个,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21个,高职省级精品专业112个,高职省级精品课程105门,高职专业带头人203名,省级教学团队100个,省级教学名师40名,在此基础上培育了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精品课程61门。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学校均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6所学校共有省级精品专业21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专业带头人40人,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3个,教师认证培训基地6个,省级教学团队18个,省级教学名师8人。
6所学校各项目所占全省的比例处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三)加强了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一是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参与的高职院校多元办学体制。
6所学校均由省直政府部门、行业和地方政府主办,同时学校所在部门、行业及地方的企业参与了共管共建。
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由省教育厅主办、省广电局和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建,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青海卫视等传媒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了“前台后院”这种适应文化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的办学模式。
二是以集团化办学为重要途径探索了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
我们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具备条件的高职学院为龙头,以产业领域内的规模企业、高中职院校为主体、以项目合作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以自愿和互利共赢为原则,努力构建产、学、研共生发展的深度协作机制,取得了明显进展。
目前,全省已成立18家职教集团,加盟企业740家。
6所申报院校分别牵头组建了文化产业、现代农业、轻工、工艺美术等行业职教集团以及岳阳、娄底等区域职教集团,通过集团化运作,两年内校企合作共开展订单培养19304人,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16929个,接受教师顶岗实践1124人,企业提供兼职教师923人,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47000人次,合作开发项目和产品307个,有效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高职教育投入机制。
省委、省政府2019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几个渠道,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的几个经费口子外,还提出了各级政府按照不少于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高职院校财政性拨款生均经费标准,确保高职院校正常办学经费。
此外,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还出台了行业企业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政策,如岳阳市出台按成品油消费税1%征收职业教育基金制度,娄底市规定每生产1吨煤提成0.3元给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用于煤矿生产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
四是完善了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省编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于2019年颁布了《湖南省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试行),允许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制“采用固定教师编制和流动教师编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流动教师编制用于聘用校外有技术专长的兼职教师,这一政策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允许在基本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分别上浮5%、3%,用于教师引进。
同时,逐步改革完善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
近几年来,我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充分考虑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岗位的特殊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不仅尽量做到分组评审,还在评审标准上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特点,突出了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专业实践及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制定了不同于本科院校教师评审要求的替代条件,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自身发展和努力方向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目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学校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76%,从企业一线聘请的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了45%。
(四)推进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完善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省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做到办学定位与产业、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的岗位群对接,教学模式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接。
目前,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配置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已成为我省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的普遍选择。
据统计,我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比例达到80%,“订单式”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全面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019年以来,我们按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模块式教学,明确要求以学生职业生涯的实际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衔接,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近三年,全省高职院校特别是6所学校的“模块式”课程、任务驱动课程、项目导向课程等开发和推广,都取得了可喜进展。
第三,建立了专业建设水平分级评价制度。
在对新设专业进行备案评审的基础上,我省于2019年建立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分级评价制度,首批对全省高职院校制造大类、财经大类办学五年以上的专业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这一制度将在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全面推开。
与此同时,建立了学生技能抽查制度。
拟从今年秋季开始,开展对全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抽查,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布,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年)》以及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按照湖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总体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为引领,充分发挥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提升区域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二)建设目标按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总体要求,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全面构建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以特色专业为引领,形成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布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核心,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满足产业振兴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
通过5年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完成6所院校的国家骨干学校建设任务,将其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全面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共生发展的合作机制。
推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
推动高职院校建立董事会与理事会,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构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政策,确保办学经费按时足额到位,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多方投入的经费筹措机制,完善经费政策,重点支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