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规划(2010-2015)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西部强省和构建和谐陕西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在3所国家级、6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引领带动下,全面提升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精神,结合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至2015年。
一、规划背景“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占据陕西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主动发挥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科研推广、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为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障。
近年来,陕西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为全省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相继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构建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了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格局。
构建形成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开放平台,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陕西省高职教育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但是,由于陕西省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职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仍然存在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与其担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亟待改变。
目前,陕西省高职教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出台施行以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南现代化中草药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陕西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亟待对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统筹安排,筹集专项建设资金,制定相应发展规划,建设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高职院校。
使其在办学机制、管理水平、内涵建设等方面有实践、有创新、有经验,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点专业和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成效,可推广,从而辐射带动陕西省高职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培养大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遴选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陕西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相继进入了该计划建设行列,其中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示范院校建设计划,顺利通过省级及教育部、财政部验收。
2008年,陕西省实施了“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学校分别于2008年、2009年进入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目前建设进展顺利。
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陕西省计划遴选推荐4所院校进入建设行列,为确保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有计划、有特色、有实效,真正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进陕西省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特研究制定陕西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本规划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的办学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为依据,以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抓手,以培养与建设西部强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陕西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为目标,紧密围绕陕西省经济发展主导产业,调整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强骨干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改革与建设、内涵与规模的关系,形成以高水平国家示范性院校为引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的示范高职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促进陕西省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为陕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规划原则(一)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原则。
注重把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与经济、产业布局相结合,国家建设单位和省级建设单位相结合,优先支持与陕西省支柱产业结合紧密、具有比较优势的院校,适当兼顾陕北、关中、陕南经济特色及产业、办学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
按照“择优建设,示范引领、骨干带动”的总体思路,优先支持校企合作体制有特色、办学机制灵活、专业对路、产学结合紧密、就业率高、服务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骨干高职院校在区域和行业的导向、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政府主导与创新优先原则。
坚持充分调动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大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统筹和支持力度。
大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高职教育,优先考虑在办学体制、管理机制方面有创新、有特色的院校进入建设行列;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力推进教学创新,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密切把握市场信息,根据陕西省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调控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促进产教结合,增强服务功能。
(三)品牌建设与内涵发展原则。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为依据,以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着力扶持一批条件好、规模大、效益高的高职院校,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院校,形成品牌,示范带动;在建设中要处理好骨干带动与全面提高、硬件投入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四)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原则。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和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论证、限额推荐、分批实施”的方式,严格审查,择优遴选,规范管理。
四、发展目标通过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规模,丰富内涵,使陕西省高职院校在国家级示范院校的引领下,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的支撑下,形成梯队,互为促进,形成陕西省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
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或学校主管行业切实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纳入本地区、本行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制定政策,力促发展;进一步吸引企业广泛参与建设,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互惠互利,多方共赢。
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建设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办学机制体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带动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示范引领、骨干带动、重点支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一条适合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具体目标:在全力建设好3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建设4所左右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推动10所左右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鼓励企业行业积极参与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探索多元化办学机制;支持建设院校大胆创新,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陕西省实际,贴近行业需求,体现学院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与体制,形成模式,示范推广;引导建设院校主动适应陕西省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订单式”培养的比例;重点建设150个重点专业,带动陕西省高职院校建设一批产业覆盖面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初步建立起具有陕西省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使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建成50个左右省级和国家级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建成3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3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为争取更多的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打好基础,推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与经济欠发达市县的对口支援、与陕西省中等职业院校对口交流,促进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五、主要任务(一)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校企深度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通过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鼓励建设院校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的办学新机制,尝试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拓宽多元化办学新格局。
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合作内容全方位、合作环节全过程、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层次高水平的长效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不断创造出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效益,积累经验,示范带动。
围绕制度建设,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高职院校主动发挥基础作用,合作企业自觉发挥主体作用,在合作内容、层次、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特别是在合作办学、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促进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教师联系企业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服务业绩赢得企业的支持,为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骨干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根本任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重点,就业工作是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主题的理念;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行业广泛参与的原则,构建多元化富有陕西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断适应陕西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此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主动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专业课程;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要在与行业企业合作中逐步建立校企共同开发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及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试行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制度,保证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习达到80%以上,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