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3章+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膜法
第13章+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膜法
4、供氧
水污染控制工程
1、滤池高度
滤池的上层和下层相比,生物膜量、微生物种类和去 除有机物的速率均不相同。 滤床上层,污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微生物繁殖速率 高,以细菌为主,生物膜量较多,有机物去除速率较高。 随着滤床深度增加,微生物从低级趋向高级,种类逐渐增 多,生物膜量由多到少。有机物去除率沿池深方向呈指数 形式下降。 研究表明,生物滤池的处理效率,在一定条件下是随 着滤床高度增加而增加,在滤池高度超过某一数值后,处 理效率的提高是微不足道,不经济的。 水污染控制工程
生物滤池 生物转盘
水污染控制工程
(2) 浸渍式生物膜法
生物膜载体完全浸没在水中,通过 鼓风曝气供氧。
载体固定—— 生物接触氧化法 载体流化—— 生物流化床
水污染控制工程
三、生物膜法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
使废水与生物膜接触,进行固、液 相的物质交换,利用膜内微生物将有机 物氧化,使废水获得净化,同时,生物 膜内微生物不断生长与繁殖。
2、负荷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机负荷率高,降解速度 快,去除率低,出水水质变差,生物膜增殖快,易堵塞, 但滤池体积变小,投资运行费用降低。
水力负荷在低值范围内增大时,有机负荷也随之增大, 生物膜增厚,去除率下降,但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冲刷 作用虽增大,但仍然很小。水力负荷提高到一定程度后, 水力冲刷作用大大加强,增殖的生物膜被及时冲刷脱落, 即使进水浓度较高也不易发生堵塞。但此时由于接触时间 缩短,处理效率显著下降,出水水质变差。
一、生物膜法的发展沿革 生物膜法是污水生物处理主要技 术之一,它与活性污泥法并列,既是 古老的、又是发展中的污水好氧生物 处理技术。
水污染控制工程
1893年,英国将污水在粗滤料 上喷洒进行净化试验取得了良好 的净化效果,第一个生物膜法处 理设施(生物滤池)开始问世, 1900年后开始付诸污水处理实践。
水污染控制工程
2、生物膜在载体上的生长过程
当有机废水或由活性污泥悬浮液培养而成 的接种液流过载体时,水中的悬浮物及微生 物被吸附于固相表面上,其中的微生物利用 有机底物而生长繁殖,逐渐在载体表面形成 一层粘液状的生物膜。这层生物膜具有生物 化学活性,又进一步吸附、分解废水中呈悬 浮、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污染物。
水污染控制工程
交替式二级生物滤池中的滤池(I) 和(Ⅱ)为两个完全相同的普通生物 滤池或高负荷生物滤池,交替式运 行的总负荷率比并联运行提高2~3 倍。二级生物滤池处理效果好,处 理城市污水的BOD5去除率可达90% 以上。
水污染控制工程
(2) 回流式生物滤池
出水回流 生物 滤池 进水 初沉池 二沉池 出水
水污染控制工程
(1) 交替式二级生物滤池
滤池串联工作,污水经初 沉淀后,进入生物滤池(I) (一级滤池),然后经中沉 淀后泵入生物滤池(Ⅱ)(二 级滤池),再经二次沉淀后 排放。一级滤池(I)生物膜逐 渐增厚,即将被堵塞时改作 二级滤池,而将原二级滤池 (Ⅱ)改成一级滤池。如此交 替循环,以保证系统的正常 运行。
水污染控制工程
为了达到处理目的,有机负 荷率不能超过生物膜的分解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
(1) 水力负荷
(2) 有机负荷率
(3) 毒物负荷
单位滤料每天承受的毒 物量,以N1表示,单位为 kg(毒物)/m3(滤料)· d。
水污染控制工程
表13-1 城市污水生物滤池的负荷率
生物滤池 类型 低负荷滤池 回流式 塔滤 BOD5负荷率 水力负荷率 /[kg/(m3· d)] /[m3/(m2· d)] 0.15~0.30 <1.2 1.0~3.0 1~3 <10~30 80~200 处理效率/% 85~95 75~90 65~85
水污染控制工程
5、微生物膜的更新
(1) 厌氧膜的出现
① 生物膜厚度不断增加,氧气不能透入的 内部深处将转变为厌氧状态; ② 成熟的生物膜一般都由厌氧膜和好氧膜 组成; ③ 好氧膜是有机物降解的主要场所,一般 厚度为2mm。
水污染控制工程
(2) 厌氧膜的加厚
① 厌氧的代谢产物增多,导致厌氧膜与好 氧膜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② 气态产物的不断逸出,减弱了生物膜在 填料上的附着能力; ③ 成为老化生物膜,其净化功能较差,且 易于脱落。
§13-3 生物滤池
水污染控制工程
一、生物滤池简介 生物滤池是最早的生物膜法反应池。
生物滤池中,废水通过布水器均匀地 分布在滤池表面,滤池中填满了石子等 填料(一般称之为滤料),废水沿着滤料 的空隙从上向下流动到池底,通过集水 沟、排水渠,流出池外。
水污染控制工程
二、生物滤池的分类 1、负荷率 2、生物滤池的分类
水污染控制工程
3、回流 回流对生物滤池的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水污染控制工程
回流对生物滤池的有利影响
(1)促使生物膜脱落:回流使水力负荷加大,冲刷作用增强,生 物膜被冲刷脱落,即使有机负荷率较高也不会发生堵塞。
(2)改善卫生状况:提高水力负荷率,可防止灰蝇生长和恶臭。
(3)改善进水水质:回流水中含DO和营养元素,能提高进水的DO 浓度,补充营养,稀释有毒物质,改善进水水质。
旋转布水器适用于圆形或多边形生物滤池,主要由进水竖 管和可转动的布水横管组成,固定的竖管通过轴承和配水短 管联系,配水短管连接布水横管,并一起旋转。为使每孔的 洒水服务面积相等,靠近池中心的孔间距应较大,靠近池边 的孔间距应较小。当布水孔向外喷水时,在反作用力推动下 布水横管旋转。 水污染控制工程
(5) 排水系统
水污染控制工程
3、供氧
在填充式生物膜法设备中常采用自然通 风或强制自然通风供氧。氧透入生物膜的 深度取决于它在膜中的扩散系数,固-液界 面处氧的浓度和膜内微生物的氧利用率。
水污染控制工程
4、生物膜中物质传递过程
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 在膜的表面存在一个很薄的 水层(附着水层)。废水流过 生物膜时,有机物经附着水 层向膜内扩散。膜内微生物 在氧的参加下对有机物进行 分解和机体新陈代谢。代谢 产物沿底物扩散相反的方向, 从生物膜传递返回水相和空 气中。
水污染控制工程
50年代,在德国建造了塔式生物滤池。 60年代出现生物转盘。
70年代初期,出现了生物流化床。
生物活性炭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型水处理工艺 。
水污染控制工程
二、生物膜法分类
按生物膜与废水的接触方式 不同,可分为填充式和浸渍式 2类。
水污染控制工程
(1) 填充式生物膜法
废水与空气沿固定的填料或转动的 盘片表面流过,与其上生长的生物膜接 触,典型设备有:
a
出水回流
剩余污泥
进水
初沉池
生物 滤池
二沉池
出水 剩余污泥
b
出水回流1 一级 滤池 出水回流2 二级 滤池
进水
初沉池
二沉池
出水
c
出水回流1 一级 滤池 出水回流2 二级 滤池 出水
回流式生物滤 池法有一级和二 级串联2种流程。 图中,按(a)、 (b)、(c) 、(d) 顺序,去除效率 依次升高。
进水
水污染控制工程
(1) 水力负荷
单位面积的滤池 或单位体积的滤料 每天处理的废水量。
(2) 有机负荷
(3) 毒物负荷
水污染控制工程
(1) 水力负荷
水力表面负荷qF
水力体积负荷qV
(2) 有机负荷率
(3) 毒物负荷
水污染控制工程
(1) 水力负荷
(2) 有机负荷率
(3) 毒物负荷
单位时间供给单位 体积滤料的BOD量, 以N表示,单位 kg(BOD5)/m3(滤料)· d。
水污染控制工程
(3) 生物膜的更新
① 老化膜脱落,新生生物膜又会生长起来; ② 新生生物膜的净化功能较强。
水污染控制工程
6、好氧生物膜的结构
微生物相是分层的。若把生物滤池分上、中、 下三层,则:
上层营养物浓度高,生长的大多是细菌,还有少量鞭毛虫。 中层微生物除得到废水中的营养外,还有上层微生物的 代谢产物,微生物的种类比上层稍多,有菌胶团、球衣菌、 鞭毛虫、变形虫、豆形虫、肾形虫等。 下层因有机物浓度低,低分子的有机物较多,其微生物 种类更多,除菌胶团、球衣菌外,还有以钟虫为主的固着 型纤毛虫和少数游泳型纤毛虫。 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2) 池壁
生物滤池池壁作用:围挡滤料,防止污水飞溅, 防止风力对池表面均匀布水的影响。一些滤池的池 壁上带有许多空洞,用以促进滤层内部通风。
水污染控制工程
பைடு நூலகம்
(3) 池底
池底包括支承渗水结构、底部空间、 排水系统、排水口和通风口等。 底部空间的作用是通风和布气。对于 面积较大的滤池,底部空间应适当加高 一些,以增大通风量,并使气流均匀地 进入滤料层。
水污染控制工程
(4) 布水系统
布水装置设在填料层的上方,用以均匀喷洒废水。 其作用是在规定的表面负荷下,将废水均匀分配到整 个滤池表面上。早期使用的布水装置是间歇喷淋式的。 目前广泛采用的连续式布水装置是旋转布水器。
水污染控制工程
布水横管一 般为2~4根,横 管中心高出滤层 表面0.15~ 0.25m,横管沿 一侧的水平方向 开设有直径10~ 15mm的布水孔。
第13章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生物膜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
§13-1 废水生化处理总论
水污染控制工程
一、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能很强地 分解氧化有机物的功能,并采取一定 的人工措施,创造出一种可控制的环 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 高其分解氧化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 处理方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
包括:池子底面 及开设于其上的沟 渠。
作用:排除废水,
支承滤料,保证 通风。
水污染控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