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材特点:教材注重了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让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比值定义引入压强概念→压强的应用”的流程来学习压强。
书中通过滑雪者和雪中步行者、蚊子和骆驼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通过让学生实验探究,来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通过比值法定义来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相关的计算,加深对压强公式的理解。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经历过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次使用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在速度和密度的学习中,已经用到了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也有较好的生活体验。
这些都是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因素。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通过目标导学、学法导引、自主评价等学习方式来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会设计实验,会科学归纳实验结论。
2.通过应用比值法构建压强概念,能理解压强的定义和公式,并能用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通过讨论和交流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建立;压强公式的应用(计算、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
教学难点:
压强概念的建立;压强公式的应用(计算)。
教学资源:
水球、钉板、小桌、钩码、海绵、课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