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地关系系统综合检测

人地关系系统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共50分)下图是每隔5年的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年龄分为:未满15岁(少儿人口)、15岁以上65岁以下(劳动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三个区间。

据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字母B和X表示的意义分别是()A.未满15岁人口比重、1950年B.15岁以上65岁以下人口比重、2030年C.未满15岁人口比重、2030年D.65岁以上人口比重、1950年2.人口总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快使得总负担系数在逐渐升高B.在图示的时间内负担老年系数和总负担系数呈正相关C.总负担系数变化趋势先升高后降低D.总负担系数变化趋势先降低后升高3.负担系数高,不仅意味着劳动负担较重,还意味着较高的教育和养老等社会压力,图示中总负担系数最高的年份是()A.1995年B.2000年C.1975年D.1965年解析:1.C 2.C 3.D第1题,世界人口的年龄构成应该是青壮年人口最多,老年人口最少,居中的是少年儿童人口,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是逐渐增加的。

第2题,由图可知,总负担系数先逐渐升高,然后下降。

第3题,通过材料和图可知,1965年人口负担最重。

下表为我国某省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表示人口减少,“+”表示人口增加)。

据此完成4~6题。

4.A .城市化水平提高B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C .人口的流动速度加快D .老龄化进程加快5.由表中数据判断,目前该省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 .原始型B.传统型 C .过渡型 D .现代型6.目前该省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可能是( )A .性别比失调B .人口老龄化C .人口素质下降D .城乡人口融合解析:4.C 5.D 6.B 第4题,由表可知,该省的户籍人口增加,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值;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由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人口流动速度加快造成的。

第5题,由616.7÷(6 862.0-616.7)÷10≈9.87‟可知,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9.87‟,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第6题,由表中数据信息可推知,该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全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人口性别比、人口素质和城乡人口融合问题在表中未体现出来,故无法判断。

(2013·南京四校联考)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3 972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下图为我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改善B.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C.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D.人口逐步出现负增长8.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其原因包括()A.适龄劳动人口比例急剧减小B.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C.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D.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解析:7.B8.C第7题,由图可知,0~14岁人口所占比重明显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原因,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目前我国人口仍为正增长。

第8题,造成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

由图可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民工荒现象与人口增长率关系不大。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10.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A.由亚洲迁往欧洲B.由非洲迁往欧洲C.由北美迁往欧洲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解析:9.C10.B第9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第10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2013·杭州质检)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尖端科技领域。

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占世界的30%,供应了国际市场97%的需求。

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甲地是我国稀土矿产量最多的地区,该地的稀土开采业属于()A.市场指向型B.原料指向型C.技术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12.有关甲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从单纯的采掘矿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矿产品加工贸易区B.应大力发展光学、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C.应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开采,以满足国际需求D.大力发展工矿区旅游,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13.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稀土、水资源,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B.乙地区是农耕区,应注意合理灌溉,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C.丙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可以大力发展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D.丁地河段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水质不好,应大量抽取地下水使用解析:11.B12.A13.B第11题,稀土开采业要在稀土矿产地进行,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故B项正确。

第12题,由于该地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将单纯的采掘矿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矿产品加工贸易区,故A项正确。

B项中各产业需要有较多的高新技术人才,而该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缺乏;C项中大规模开采资源,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D项中该地不具备大力发展工矿区旅游的条件。

第13题,乙地区为河套平原,属于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应注意的问题是合理灌溉,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故B项正确。

A 项中甲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C项中丙地位于温带季风区,不适宜发展柑橘;D项中丁地位于黄河上游河段,径流量大,含沙量小。

(2013·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读我国渭河流域图,回答14~15题。

14.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A.旅游B.发电C.养殖D.防治水土流失15.若在图中A处建一水电站,则对渭河的影响有()①流速降低②加快泥沙淤积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④水量减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14.D15.A第14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区域水库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河流的各个河段;结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状况(水土流失严重)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的有关知识可知,修建水库的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

第15题,若在A处建设水电站,则使渭河下游地区的水位升高,从而使得渭河中上游地区水位升高,同时使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快。

故A选项正确。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疆——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开工仪式于2012年5月13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哈密和青海格尔木、甘肃沙州、河南郑州等地同时举行。

这标志着“疆电外送”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

下图为我国区域能源的新谋划示意图。

据此回答16~17题。

16.实施“疆电外送”工程的重要意义是()①有利于把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②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以及拉动投资、增加就业、提高财政收入③有助于解决输入区域煤电运输矛盾,缓解输入区电力紧张局面④可为新疆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环境保护效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7.关于我国区域能源开发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西”、新疆:让黑煤变“绿”指的是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B.川、滇做大水电的原因是两省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C.甘肃省风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D.青海省除了风能资源丰富外,太阳能资源也非常丰富解析:16.A17.B第16题,新疆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建设“疆电外送”工程需要就地将煤、石油和天然气转化为电能,需建设坑口电站或火力发电站,因此不能节省土地资源及带来巨大的环境保护效益。

第17题,川、滇两省位于第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读下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A.资源市场环境B.环境市场资源C.环境资源市场D.资源环境市场19.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B.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解析:18.C19.D第18题,甲代表环境,乙代表资源,丙代表市场。

第19题,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仅经济效益高,还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

读图完成20~21题。

20.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21.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A.北方的退耕还草B.湖区的混合放养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解析:20.B21.D第20题,该产业设想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缓解了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第21题,循环经济体现在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珠江三角洲的桑基农业是我国典型的循环经济的代表地区。

(2013·海南质检)读下面某种地理现象过程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我国下列地区最容易引起该地理现象的是()A.海南岛B.西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河西走廊23.防治该地理现象的有效措施有()A.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B.保塬、护坡、固沟C.大水漫灌,冲走盐分D.使用熟石灰中和解析:22.D23.A第22题,首先要明确图中代表的地理环境问题是什么。

由图可知,该地理现象使地下水位升高,且使地面水蒸气含量增多,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增强,很明显应该是由灌溉引发的问题。

农业生产需要灌溉的地区应该是降水量较少的地区,符合条件的只有河西走廊地区,故答案为D。

第23题,保塬、护坡、固沟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使用熟石灰中和是治理红壤的主要措施;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水漫灌更会加剧土壤的盐渍化,故答案选A。

(2013·郑州质量预测)下图为我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省区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