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行为:开垦耕地,冶炼,制 陶、机械迁徙,逃避自然的 惩罚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A、传统的以高消耗,单 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
B、先污染、后治理
人口激增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问题 日 益 突 出
谋求人地协调
(后工业化时期)
人地思想 人类文明 发展阶段 时期
人地关系特点
后果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 环境问题不严重 较强,人类对环境的 影响微弱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 环境趋于恶化 减弱,对抗性增强
(三)适应论(协调论、和谐论)
代表人物: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 核心思想:人地关系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 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和自 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协调”思想,即人 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 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 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该理论提出后,得到了各国学者的普遍认同和发展随 即又诞生了和谐论。
二、人地矛盾内涵
人地矛盾: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 展要求与地理环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 关系上的对立与统一。 人地矛盾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指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 间占有的矛盾。 人地矛盾的主导因素是人类,同时人地矛盾还表现在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一、人地系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 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的人; 同时,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一样,有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本 能,即生物的人。 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 环境。具有以下属性: 数量上的有限性;地域上的差异性;制约性和可变性; 有限的稳定性; 层次性和复杂性;整体性。
第一章 人地关系
§1 人地关系理论 §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
人地关系理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一、 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人地关系: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地 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 地关系指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以 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之关系。
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民族性格)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18世纪,民族、政治、宗教)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社会历史发展: 家长制、君主制度、民主制)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1844-1904)
代表人物:拉采尔和森普尔 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 原因,是世界上各种人文现象的决定因素,一切社会现 象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评价: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确实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有 些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如人和生产力的分布、房屋形 式、种族特征等),是对“天命论”和“神创论”的反 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因此便认为人类活动完全 受自然环境决定,完全受制于自然力,显然是不科学的, 这种理论容易使人走上地理“宿命论”的道路,甚至掩 盖了人地关系的实质性矛盾(供、求矛盾),因此该理 论的立论是错误的。
五、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1)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 (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3)生态足迹的研究; (4)社会质量的研究。 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 (1)空间网络化; (2)全球性环境演变与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 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 (1)传统文化被改变; (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 强,试图成为自然的 主宰 谋求人地 后工业化 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 协调 时期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 调,矛盾迅速激化 环境和发展问题得 到普遍关注
总结: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 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 想也不同。
(八)文化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 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在人 地关系中出现了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观点,而人又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文 化决定论。
二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协调论
协调论是适应论、和谐论的继续(在1980年国际地理大 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
3.协调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 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阶段
天命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观点 和谐论 (人地协调论)
可持续发展论
§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 二、人地矛盾内涵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四、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 五、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协调(和谐)是指矛盾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又称和睦
代表人:众多科学家
核心思想:人类只有在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严 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既能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要, 又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人类活动与自 然环境的和谐。只有如此,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崇高目标。 协调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评价:可能论是在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是人类认识人地关系方面的巨大进步,该理 论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的选择能力,认为不能用 环境控制解释一切生活现实,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放 到了人这个积极因素上。可能论认为人的选择能力来 自于心理因素,这必然导致人类对人的关系的认识走 向“唯意志论” 。
人文地理环境 边远的经济地理位置 闭塞的交通经济条件
人口压力
小农经济 长增快 素质低 居住分散 环 境 恶 化 经 济 贫 困 落后的文化教育
毁林开荒 耕作粗放 耕地扩大 林牧地锐减
图例 关联 作用 反馈 循环
封闭的文化 保守的思想 低层次消费 多子女生育
山多土少,地形崎岖 植被简单,土壤贫瘠 峰丛岩溶地貌 自然生态环境 岩溶地貌贫困区的人地矛盾示意图
思考和练习题
1.什么是人地关系?简述人地系统中“人” 和“地”的内涵。
2.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简评 四方面列表比较人地关系理论。 3.社会调查:调查家乡人地关系现状,并作 一副家乡人地关系示意图。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人地关系演变规律: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的主导作用, 其结构、功能不断发展演变,并日趋复杂。
人地系统结构的演变和调控过程
制约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环境
人类
思想:天命观、有神论, 保护生物、因地制宜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七)环境感知
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人地关系。
它的内涵是:人在对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的各种可能 性进行选择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 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简言之,环境感知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下的人群 所形成与该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意识。 如:许多宗教(或某些地方)把自然灾害当作神对居 民的惩罚,因此为避免这种灾害发生,常采取抚慰神 的办法(如:河伯娶妻的故事)
(四)生态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 核心思想:地理学的目的 “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 特点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研究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反应,人是中心论题,一切其它现象只是 当他们涉及人和他们的反应时才予以说明。 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 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二)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
白兰士
代表人物:法国的白兰士和白吕纳 核心思想: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 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人类的生活方式 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的复合体(包 括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同样的环境可以 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给人类活动提供多种可能 性,它们被如何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