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 第三节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文地理 第三节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该模式呈现与指数增长相反的过程,如一定阶段内粮食产出量, 接近承载上限的物种增长;或耕地面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衰 减等。具体分为增、减两种趋稳过程。 这两种模式均属负反馈作用的结果,受环境因子的限制,使系统 状态在既定目标下演变。
P P
T
T
3、阶梯型演变模式 是由一组突变过程和稳定过程交替组成的演变模式。在特定时 间点上,由于系统中的随机突发因子作用,致使系统发生跳跃 变化,然后处于稳定过程,再待新的突变过程的出现。举例? 人地系统中的环境灾变过程及技术进步过程等
连连 接接 区人 际与 关地 系的 的生 地态 域系 系统 统
李春芬
空间分析 spatial analysis
生态分析 ecological •analysis•
地域综合体分析 regionalcomplex
analysis
探索地理事物和现象的 分布模式的形成和变动
研究人文因素和环 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自然特征 社会经济水平 投入结构
评价人地系统的重要参量
(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过程
根据人地系统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可将其演进模式归结为以下四种: 1、指数增长模式 如在特定时段内,由于区域人口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导致资源消耗 量和“三废” 污染量初期增长较慢、后期增长加快的增长过程 P
T
2、收敛平衡模式
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 70年代的“行为革命”
第 二
80年代的“生态思潮”
次
90年代的“信息革命”
五花八门 世
界
方法论也随之不断变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大
——人文地理学领域,逻辑实证主义、结构
战
主义、人本主义,激进的马克思主义
以
后
孕育着新的质的飞跃的新发展时代
地理科学最活跃的时期
理论研究 的进步
2得 更00更加0年加严《,拥重马人世挤,尔口界,生萨原将污 态理斯变更染》 不稳定而且易于受
到破坏 ——前景灰暗!
悲观者
乐观者
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力量日益增 强, 同时更加依赖于自然界
必须及早协调二者关系
总结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实践意义:协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人口高速增 长之间、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p3 P2 P1
T
六、研究目标——优化调控
研究目的:协调二者的关系
应用意义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总体目标 在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
口增长得到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 保持良性循环发展。
具体而言 以资源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 以培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先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在区域政策、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的系统调控下,经济和社会同
人
粮 食
资源 环境
粮食:最原始和最强烈 的中间连结点
产量的空间分布决定着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
其他工农业产品和第三产业产品 更多的中间产物
人地关系不断强化和复杂化
增加投入资源的种类 优化投入结构
投入产出潜力
动态变量
自然系统的优势
人类对自然系统的 调控能力和调控取向
投入产出潜力是人地系统中最基本的生产潜力
20世纪60年代
区位的研究成为地理科学特别是人文地理科 学的研究中心,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模式来处
理多种变数,以定量研究取代定性描述
“数量革命” 促进了地理科学转化为总结归纳客观规律的科学
20世纪70年代
“理论革命” ——系统论观点的运用
区域地理科学被提高到重要地位 以地区为单元来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为主旨 的区域地理科学,被视为地理科学应用层次的核心。
复兴区域地理科学成为一时的中心
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综合开发研究成为地理科学的中心
着重探讨资源的地域组合 分析地区的优势和潜力 提出开发建设的最佳地域社会经济结构 强调全面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地理科学的独特的价值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成为前沿课题
探讨“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并给出地“理 科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结论,使地理 科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具体化而落实到地域上,成为中国当 代地理科学(家)对全世界的地理科学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
一、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
(一)基本根据Ⅰ:历史根据
1、地理科学的理论成就
地貌学、气候学
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制约人类社会活动 人在二者关系中居主动地位,是地的主人
正确认识人和地的客观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是一种具有社 会和历史特性的辩证关系?
四、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比:国际学术界悲观派和乐观派关于“人 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关系”所持论点的异同
《公元2000年的地球》
德国拉采儿、法国孟德斯鸠 地理环境决定论
法国白兰士和白吕纳 或然论:以区域观念来研究人地关系
景观学派
和谐论
可持续发展论
地国家航天局于1983年提 出——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 统观和多时空尺角度来研究地球系统的 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身 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 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
技现 术代 部科 门学 自社数地系人思军行文 然会学理统体维事为艺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理 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论
理论地理学 综合地理学 部门地理学
基础
载体
基
础 地 理
区 域
学
手段
应 用 地 理 学
应用地貌学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区域规划
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三、从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人地关系
21世纪初叶以来:重视科学发展,编制并施行“主体功能区规 划”,成为中国地理科学(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领 域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十 二五”规划又提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两大战略”相辅相成。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包括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 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内涵,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四大 板块”的发展。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它是强调要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来促进区域合作互动良性发展, 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
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 区“三大格局”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 开发这四类的开发模式,它强调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 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据此来控制开发 的强度,来完善开发的政策,来规范开发的次序。
研究区域和 区际联系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地理科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二、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内涵 天命论认为自然变化、社会运行和人的命运被某种超自然 的力量所主宰,人必须而且只能屈服和顺从它。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 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 中国古代机械唯物论天 机以孤命 械立论 唯的物、论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 认识论问题朴的哲素学的学辩派证唯物论
赫特纳的区域因果描述体系 哈特向的区域差异认识论
第
“
景观学思想 自然综合体思想
区域地理学 部门地理学
景观学
三
二
时 代
架 马 车
”
次 世 界
大
战
方法论还停留在对地理差异的认识和解释上,
之
这个时期的地理学,人文与自然基本是不相
前
干的,认识论上基本是二元论的
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后期
美国 英国 世界
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领域也随发生转移
学术意义:关系到地理学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五、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和机制
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唯有地理学
如何理解:人地系统具有自然 与社会两种属性?
人地系统包含 的两个变量:
地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 规律紧密结合而构成地理环境整体 人兼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类社会
能量转化 物质循环
吴传钧在1979年第四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地 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提出了地理科学特别是人文地 理学的研究的特殊领域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的重要观 点。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文中阐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是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著名论断。 就本世纪以来而言,地理科学的中心任务存在明显的变化序列:
在东、中、西和东北这“四大板块”中都有城市化地区、 农业地区、生态地区,也有优化开发的区域、重点开发的 区域、限制开发的区域和禁止开发的区域
两大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完整的 战略格局
国务院于2010年底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 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 性的规划。
P
T
4、复合“S”型演化模式
该模式由多级“S”形曲线组成,不同层次反映了系统不同的演化过程。 每个“S”形增长过程均包括孕育期、持续增长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一 般是在开始时增长缓慢,然后逐渐加快,按指数增长。由于负数反馈最用 ,限制因子越来越强大,系统增长速度越来越慢,趋于稳定到阶段目标值 pi,阶段之间则存在突变(如由于重大的科技进步等)。
以地域为单元和基础, 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 域系统的唯有地理学
地理科学始终在关注区域问题,但关注的角度是人群 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
地理科学实践及其发展决定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不是人 地关系,也不是区域,而是二者的综合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一、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
(二)基本根据Ⅱ:逻辑根据
1、对地理环境的全面理解
地理环境
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 在时间上不断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