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陶罐和铁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文中新词。

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初步了解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结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请跟老师板书“陶”(课题已板书在黑板上),注意它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

(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预设):陶罐是什么物品?
师:陶,是用黏土烧制成的。

(【课件出示】:陶罐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1)圈画词语: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或是结合上下文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3)做标记: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分别标记陶罐和铁罐说的话,与同桌试着分角色读一读。

2.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翘舌音“弱、尘”,前鼻音“谦、罐”。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4)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骄”:左窄右宽,“马”下面的一横变成了提。

“谦”:左窄右宽,注意右面部分,注意书写顺序,右边的第四笔是横折。

“虚”半包围结构,注意虎字头里面的“七”笔顺是:横、竖弯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件出示】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铁罐仗着坚硬,常常奚落陶罐。

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光洁、朴素、美观,非常有价值,而铁罐却消失不见了。

2.引导学生圈画表示时间的词句,按照时间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

(时间在流逝。

许多年过去了。


【课件出示】结构梳理:
第1~9自然段:写铁罐奚落陶罐。

第10~17自然段:写时间流逝,许多年以后,陶罐成了无价之宝,铁罐消失无踪。

3.探究交流,初识故事角色。

(1)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中角色的初步印象。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文填空。

过渡:故事中的铁罐和陶罐各自都有什么短处和长处呢?它们的结局又如
(3)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4)汇报交流。

先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教师指名汇报,集体完成表格中“短处、长处、结局”三个栏目的内容填写。

(5)相机补充“氧化”的资料。

【课件出示】
氧化——铁的失踪氧化也叫氧化作用,指物质跟氧化合,也泛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

空气中的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助燃。

它能同铝、铁、铜、钾、钠、钙、镁、钡等多种元素直接化合成各种氧化物。

金属生锈,煤、柴燃烧等都是氧化现象。

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同氧化合生成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褐色粉末。

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水合氧化物。

经过较长的时间,铁罐层层被氧化直至最后完全被氧化而成为粉末。

这就是铁罐最后无影无踪的原因。

4.引导学生朗读对话。

(1)找一找,陶罐和铁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对话?(4次)
(2)与同桌合作,将对话多读几遍,尝试画出表示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指名学生表演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过渡: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位“演员”读得怎么样?你觉得怎样读更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陶罐和铁罐各自都有什么不同的性格特点?它们的结局又给人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

2.引导学生摘抄积累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6 陶罐和铁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