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虚构的文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宝清县第二高中黄玉梅编辑整理【虚构与真实】:故事情节——(生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的真实)人物形象——(典型)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细节的真实)主题思想——(深刻)以小见大,反映人性、社会(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性善恶、人生哲理、思想观念、社会问题)。
【关注时代、地域、题材】1、时代——民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
(外国小说)。
2、地域——江南水乡、黄河流域、湘西文化、陕北、山东、东北、蒙藏3、题材分类——乡土文学、都市文学、革命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小说的题材与主题(思想情感)】一、乡土文学(乡村文学):1、解放前——多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小说创作主要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二三十年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红高粱》“湘西派”《边城》“荷花淀派”“山药蛋派”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赞美、热爱,而这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2、城市化进程中——从“传统农业”走向“工业时代”,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与城市化相伴的往往是享乐主义的盛行和精神家园的失落。
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人本来就面临着精神困惑。
作家永远是人类良知良能的守望者。
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乡土,回望传统,守望精神家园,表达对美好家园的眷恋、怀念,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
二、都市文学(城市文学):1、解放前---- 在茅盾之前,鲁迅等人的小说创作主要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较少表现都市的生活。
茅盾的小说,如《子夜》等全面描写了都市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在都市中各阶级、阶层的人物。
并且,茅盾还开创了“时代女性”和“资本家”两大人物形象系列,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由于茅盾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老舍《有声电影》、朱自清《》、郁达夫《故都的秋》)2、当代城市文学——是指城市生活浓厚的政治色彩、商业色彩以及大众化色彩,经由创作主体心灵的感受与投射,赋予城市文学文本相应的文化风貌,功利性(包括政治功利和物质功利)、世俗性、娱乐性构成了城市文学最核心的意义要素。
三、革命文学: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对旧文学,是提倡新文学,是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批判封建思想、抨击封建主义文学,歌颂“民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语言上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用白话写作。
2、抗战文学:14年抗战中仅仅中国的军民人员伤亡超过3000万以上。
抗战小说指中国现代小说家表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抵抗直至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小说,包括由多个流派,众多小说家创作出来的和难以数计的作品。
有战争期间发表的,也有战后发表的。
从整体看,中国抗日题材文学具有史诗性、真实性和政治性。
主要包括3部分:一是上海、北京等沦陷区的小说,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以艺术的形式记载日寇、汉奸的罪行,歌颂人民的不屈斗争。
《四世同堂》《青春之歌》二是国统区、沦陷区的小说,一部分表现了爱国军民的奋起抵抗,较多的则以张天翼、沙汀、茅盾、巴金、艾芜、张恨水的作品为代表,暴露了腐败统治的黑暗内幕。
《红岩》三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小说,以赵树理、孙犁、马烽、西戎等的作品为代表,既热烈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又生动地表现了民主根据地的新生活、新气象,小说创作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马峰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刑野的《王二小》、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华山的《鸡毛信》等等。
四、伤痕文学: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反思文学:“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不再像伤痕小说那样直接展示个人所受的伤痛,而是较冷静的审视和挖掘造成这些伤痛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
五、改革文学:改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叱咤风云、大刀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
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
这既是改革文学的深化、也是文学使自己不再附庸于政治的一种努力。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小说的写作技巧(手法)】开头、中间、结尾【开头】▲设疑式开头。
造成悬念,引起兴趣。
如《那团云雾》,开头就写不知怎的没了游兴,连山顶上也罩上一团云雾。
▲对话式开头。
开门见山,进入情节。
《七叉犄角的公鹿》23页。
▲写景式开头。
含蓄蕴藉,曲径通幽。
往往描写景物,烘托铺垫并有照应和伏笔。
《天嚣》15页,《古渡头》21页▲倒叙式开头。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中间】(一)▲曲折式。
①单线曲折,一波三折。
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因穷困而自杀的过程:弄回毒鱼,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怕见惨象而出外,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吃后等死,却因鱼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②双线交叉,内在联系。
一人两事,或两人一事;可以是两条明线,也可一明一暗,互为陪衬。
如《小星的暑假日记》,父亲编造假材料,儿子编写假日记。
父亲打骂儿子后,再要写材料时只好苦笑。
《我的叔叔于勒》鲁迅《药》③反复回环,同中见异。
如《奇妙的循环不等式》,车上只有一个空位,售票员不让老太太坐,却让"首长"坐。
司机上车后赶开"首长"请经理坐,经理的丈母娘正是老太太。
又如《他们都是瞎子》,写一对青年热恋、结婚、离婚时都看见一对瞎子相搀相扶。
④前后对比,双峰对峙。
如《变化》写一个业余作者先后发表两篇稿件后,单位领导不同的态度。
(5)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前者,"扬"是主体,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
后者相反。
这样,产生了情节发展的意外性,加强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二)▲复意式。
微型小说应以小暗示大,达到意义的升华;要讲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读者想象。
主要采用:①象征。
用具体物象寓示概念或另一形象,但只起结构作用,不是象在诗歌中着力描写的中心形象那样。
如《枪口》,写一官复原职的领导用别人送的枪打下猎物时,得知走后门的"枪口"也对准了他。
②双关。
如《向不通》,写大学生向不通十年勤恳工作反不如工作差的升得上去,因而"想不通"。
③比喻。
如《"炮"炸宴席》,写小孙子在酒宴上放炮仗捣乱,又在爷爷不满新经理四十来岁年纪轻时放"炮":"你不是十八岁就当县长!爸爸三十出头就当厂长了! "④省略。
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空白。
如《落果》,老门卫退休后门口枣树上果子不熟就被打光,他写信给厂长:"连几十张馋嘴都管不住,还管厂。
"接着省略了厂长感奋、整顿厂风的情节,而写第二年老师傅收到一包红枣。
【结尾】1、画龙点睛,首尾呼应。
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2、戛然而止,含蓄隽永。
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3、出人意外,扣人心弦。
即"欧·享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
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
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
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
4、开放式结局。
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孔乙己》《边城》▲与其他体裁结合(特殊结构形式):①散文体——(20页)指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了的一种小说。
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它和叙述体小说不同,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以对话为辅;有的作品以描写生动的环境为主,以描写人物对话为辅。
这类作品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思想。
这种类型小说主要针对写实,抒情,感想,游记……使读者有一种所谓的治愈感,特别介绍旅游形散文体小说,这种一般是文艺青年首选的写作模式。
文笔很美,抒情感极大。
这种文体一般来说针对小小说,但是最出名的小说是独木舟出版的《我亦飘零久》。
②书信体——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
即以书信形式为基本表达途径和结构格局的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一封封书信的形式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