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第一节敦煌学的基本概念①音译词少数民族语言②敦,大。
煌,盛。
1. 敦煌学的崛起1900 年,以敦煌藏经洞17 窟的发现为契机2. 敦煌学的提出陈寅恪1930 年最先提出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首次“遗书”江亮夫1983 年《敦煌学之文书研究》研究范围包括石窟艺术、剪辑及周围的历史遗迹3. 敦煌学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课题上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 4 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还包括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第二节敦煌文献的数量和收藏1. 文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①英国藏品由斯坦因由1907、1914 两次从莫高窟劫来,总数约 13300 件左右,包括 12 种文字。
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②法国伯希和 1908 年劫来巴黎国家图书馆约 6000 件③俄罗斯奥登堡 1914 年劫来约 19000 件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约 350 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④日本 1912 年大谷光瑞探险队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633 件⑤中国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国家图书馆馆藏约16000 件中国收藏敦煌卷式文书总计约19000 件,有吐蕃文9648 页⑥美国不少于25 件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馆收藏16 件⑧德国 3件2. 其它相关研究资料①吐鲁番文书总计约 42400 件,另有碑帖276 块②塔里木盆地文书约 6300 件左右③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所出简纸文书约89129 余枚、件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敦煌第一节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一、史前时期的敦煌汉武帝统一河西之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带。
二、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建元三年(前 138 年),张骞以汉使节的身份率团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 119 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为了将匈奴彻底击溃)。
三、汉代对敦煌、河西的开拓经营1. 郡县设置设置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统治匈奴,通西域2. 主要经营措施①移民实边、增加人口②积极在河西、敦煌地区实行屯田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历史状况和军事建制①公元 227 年??慈出任敦煌太守② 西晋在河西设凉州刺史部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政权统辖③442 年,归属北魏统辖④孝昌元年( 525),北魏派元荣任瓜州刺史,在其治理敦煌的近 20 年中,团结豪强大家、发展当地经济、并大修佛窟⑤ 北周时,仍设瓜州,任命于义继任瓜州刺史,大兴修窟造像第二节佛教活动的兴盛早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经由西域传入祖国内地,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前 64 年)佛教传入中国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佛教以译经与讲经为主,同时石窟寺的开拓也兴盛起来。
被称为“敦煌菩萨”的竺法护,自晋武帝时游历西域诸国,之后的鸠摩罗什和昙无亦是著名译经大师。
河西地区现存石窟寺之多,许多始建于十六国时期,莫高窟就是在十六国时期建造的。
公元366 年第三节莫高窟的早期建造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可分为建筑、雕塑和壁画三方面石窟建筑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僧房、庙塔和佛殿北魏、西魏的彩塑和绘画代表早期敦煌的最高成就,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有佛、菩萨像。
佛像一般都有侍从菩萨,形成一佛二菩萨的形式,北周时增加了佛弟子,除少量纯装饰的题材外,主要题材包括具有情节型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生股市(九色鹿)、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伎乐人药叉等形象。
249 窟西魏天官伎乐285 窟菩萨群像西魏据段文杰先生研究,早期塑造大多造型朴拙,色彩淳厚,人物比例适度,面相丰圆略长。
北魏晚期人物造像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北周则出现了面短而艳的风格,人物高鼻深目,具有西域民族某些特征绘画技法上,十六国及北魏前期躲采用凹凸晕染法并多使用土红地色,北魏晚期突破了土红地色所形成的浓重淳厚的基调,形成明朗的中国风格第四节隋唐时期的敦煌一、敦煌艺术的辉煌成就隋朝一佛二菩萨立像成为洞窟的主体,并继承了北周的群像形式,形成三至七身为一铺的结合隋代的敦煌艺术发展史上体现变革精神的活跃时期,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唐代敦煌彩塑艺术集中体现了大唐帝国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壁画题材繁多,场面宏伟、金碧辉煌,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李泽厚《美的历程》“维摩诘”由六朝“清嬴示病之容”,变而为健壮的老头,且题材和主题本身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终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净土变”,那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衣襟飘飘的舞蹈美替代了动作强烈的运动美,丰满圆润的女使代替了瘦削超脱的士大夫,绚烂华丽代替了粗犷狂放。
如果说北魏壁画是对悲惨现实和苦痛牺牲的描述来求得心灵的喘息和神的恩宠,那么在隋唐则是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的,决定它们的归根结底仍是现实生活,相对稳定的和平年代、统一王朝。
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有所变化,于是对于佛国的向往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
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吓人的残酷苦难,而以表面诱人的幸福生活更为容易进行麻痹。
第五届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一、吐蕃对敦煌及河陇地区的占领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年)为吐蕃占领二、军政建置及有关经济政治状况①统治形式的变化:设置一套完整的宜蕃宜汉的制度②田赋制度的变化:均田制→ 记口受田制③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第六节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张议潮起义, 848 年发动起义, 861 年收复河西,故地重归唐王朝851 年 11 月,唐于沙州建立归义军。
张氏归义军( 848~907)张议潮、张维深、张维鼎、张承奉手宝甲戌年( 914 年)曹议军取代张承奉曹氏归义军( 914~1036)曹议军、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156窟,晚唐张议潮出行图(在横幅长卷式壁画上)开创了莫高窟在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颂德壁画的先例第七节元明清时的敦煌1. 西夏政权对敦煌、河西的占领景佑三年( 1036),元昊带兵占领,统治瓜洲、河西长达190 年,是敦煌建郡以来被少数民族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2. 西夏时期敦煌的社会经济状况结束政权林立、战争不断的局面,提供安定的政治环境农业:①迁徙人口,增加劳动力② 农田水利的兴盛③ 耕地的开垦与先进农业工具的使用畜牧业3. 蒙元时期经济措施:①甘肃行省及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②劳动力资源的补充和增加③兴修水利,发展屯田随着南宋建都杭州,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敦煌逐渐失去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逐渐走向衰落4. 夏元时期敦煌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①商业(丝绸、瓷器、茶叶、牲畜和毛皮)与内地交流形式主要有贡赐贸易及民间贸易等②手工业5. 明代的敦煌1524 年,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大漠。
1539 年,二闭嘉峪关,从此瓜、沙二州旷无建置近二百年。
明代有国的14~17 世纪是敦煌历史上的全面衰落时期6. 清代敦煌移民垦荒,开设沙州7. 敦煌和莫高窟艺术的衰落1227 年,蒙古占领沙州后,在莫高窟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西藏式密教艺术,元代的密宗壁画,既有西夏传下来的汉密系统,又有风格迥异的金刚藏密画派作品元代以后,莫高窟的营建就逐渐告停密教: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相对于“显教”而言,唐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中国。
第三章敦煌藏经洞的原状、封闭原因及被发现一、藏经洞的发现王道士其人号圆箓1900 年发现藏经洞延栋叶昌炽端方汪栗庵开凿在鸣沙山东崖上的莫高窟,窟室大体可分为三层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叶昌炽收藏《水月观音像》苏子培旧藏道经写卷、佛经写卷端方旧藏《观音菩萨像》(北宋开宝八年)陆季良旧藏《药师琉璃光如来像》绢本三、敦煌宝藏的命运1907 年 3 月英国斯坦因1908 年 2 月法国伯希和选择标准时背面有非汉文的卷子,带有写经题记的卷记,估计未入佛藏的卷子和非佛教的典籍与文书1911~1912 年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1914~1915 年俄国奥登堡考察队1914 年斯坦因再次到敦煌1923 年 ~1924 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华尔纳来到敦煌四、藏经洞的封闭原因①废弃说斯坦因根据他在洞中收藏一些包裹皮中发现的一批相当数量的汉文碎纸片、带有木轴的残经尾、木轴、丝带、布包皮、丝织片做的还原物、绢画残片、画幡木网架等等,认为这些东西是从敦煌寺院中搜集来的“神圣废弃物”,藏经洞就是堆放它们的处所,他还根据所见写本和绢画题记最晚者为十世纪末的情况,推测洞窟的封闭是在十一世纪初叶(不可靠)方广昌博士也主张“废弃说”②避难说伯希和根据洞中无西夏文书,而藏、汉文本及绢画、壁衣、佛像、石碑杂沓堆置,因而认为是 1035 西夏入侵敦煌时为避外寇而仓皇封闭的(不可靠)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的正式考古报告《西域考古图记》所记录的情形,应是讨论藏经洞封闭原因的出发点。
“废弃说”难以为人接受的原因之一,是藏经洞作为这样一种??????③伊斯兰宗教的入侵第四章敦煌遗书的内容与学术价值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的总数大约为五万卷(号),其中,时代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卷子是前秦甘露元年( 359),最晚的是北宋景德三年( 1006)1.宗教文献敦煌是我国中古时期西北地区的佛教圣地( 1)一些已经被历代大藏所收录的佛经,由于其抄写年代较早,可用来对传世本的佛经进行校勘( 2)一些未被历代大藏所收的经卷,不仅可以补充宋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的经典和佛教是的研究打开了门户( 3)中国僧人的疏释类著作,真实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各宗各派的主要资料(4)有关早期禅宗历史以及禅宗北宗情况的资料,对于禅宗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5)寺院文书。
包括寺院财产数目,僧尼名籍,法事记录以及施物疏等集中反映了敦煌地区的佛教活动。
敦煌艺术中的道教经卷约有 500 号左右,主要是初唐至盛唐的写本,其中包括老子《道德经》及其不同注本,所出道教经卷有两个特点:一是纸质优良,多用染黄,而且墨色字迹都很好;第二,许多卷子的背面又写了佛经,这些佛经书写的时代绝大部分是吐蕃和归义军统治敦煌的时期2.儒家经典总数达百卷以上,其中,又以《尚书》《论语》《诗经》为主3.史记与地志①现存史书的残卷、校勘如裴姻《史记集解》②未收入历代史书目录《开天辟地以来帝王纪》③早已亡佚的的史书如孔衍《春秋后语》邓粲《晋纪》④地方史资料⑤唐代的地方志4.公私文书上行文书官府文书表:上于天子之书官府文书状:上于近臣之书法制档案启、箴:上于太子之书牒:九品官员上行之书往来公文表状牒辞:普通人(庶人)上行之书私人文书各种符籍下行文书:制、敕、册:天子下行之书令:皇太子下行之书(教)放:公主、亲王下行之书符:尚书省下达州,州下达县,县下达乡5.文化教育资料主要包括各种童蒙课本、书仪及字书等,此外,书法、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也可以归属这一类中① 敦煌的童蒙读物多为唐五代民间流行的一些识字课本,按性质可大致分为四类:A.单纯供识字用的,其特点是文字互不连贯,有的是按声韵编排,有的是以字义编排《俗务要名林》B.一些语句连贯、押韵,并表明一定意义的识字课本,如《千字文》C.姓氏识字课本,伯希和《姓氏书》2995D.对学生进行修身处事等道德伦理教育的课本,如《太公家教》② 书仪,就是书信的程式和范本,供人模仿和套用,大致分为三种:A.朋友书仪,即友人往来书信的范本B.吉凶书仪,即一般来往和婚礼庆贺、丧礼吊唁的书信范本,为唐代书仪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