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道蛔虫病ppt课件

胆道蛔虫病ppt课件


并发症
5.胆系结石症 发生率约为19%。胆道内的蛔虫残骸碎段或残 留角质可作为结石核心,形成结石。此种结石多为胆色素性结 石。此外,雌性蛔虫每天产出大量虫卵,也可成为结石核心。
6.其他 胆总管穿孔率约<1%,胆囊穿孔<1%,腹膜炎占6%, 脓胸占2%~6%,胆管狭窄占1%~3.5%。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如 白细胞升高明显,提示合并细菌感染。
流行病学
本病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尤以农村多见,可见于各年龄 组,但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占25%~40%;其次为11~20岁 的青少年,占20%~30%;再其次为21~30岁的成年人,占 15%~25%。以上3个年龄组发病占总数的65%~95%。通常15岁 以下儿童,发病可占总数的50%左右。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 为1.5~2.0∶1.0。
发病机制
我们曾见到过胆管被蛔虫钻破而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 曾见过蛔虫性肝脓肿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胆管狭窄或结 石者,进入胆道的蛔虫常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胆道蛔 虫还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及其一系列并发症。进入胆道的蛔虫有 的可再退出胆道。未退出者,活动逐渐减少,终于死在胆道内。 我们观察过几例正值胆道T型管引流期间所发生的胆道蛔虫病例。 胆道内蛔虫尸体的碎片随胆汁由T管排出,可持续1~2个月。同 期经T管反复作胆道造影,显示蛔虫在胆道内的负影也逐渐变小, 有的完全消失。
1.胆道感染 化脓性胆管炎,占40%;胆囊炎,占40%;败 血性休克,占6%。此时,病人除右上腹绞痛外,常伴寒战、高 热、皮肤巩膜黄染、腹胀加剧。查体右上腹压痛范围扩大,并 有肌紧张。如出现胆道梗阻,可扪及肿大的胆囊。急性胆囊炎 时,墨菲征阳性。 2.胆道出血 出现率为3.5%。
并发症
常发生于胆道感染的基础上,先有发热、腹痛等,随后出现呕 血、黑便。 3.肝脓肿 在肝内胆管炎的基础上,可继发肝炎、肝脓肿。肝 脓肿常为多个分散小脓肿,脓肿破溃时,可出现膈下积脓或脓 胸。 4.急性胰腺炎 出现率为3.5%。由于蛔虫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 及虫体堵塞,造成胆汁和胰液引流不畅,使感染的胆汁和(或) 胰液逆流入胰管而激活胰酶,引起急性胰腺炎;虫体钻入胰管 可引起坏死性胰腺炎;虫卵沉积于胰管引起炎症、纤维化,可 致慢性胰腺炎,这是早年我国胰腺炎的一种特殊原因。
临床表现
这种发作时剧痛难忍和间歇期如同常人的明显差别,是本病的 特点之一。腹部绞痛的同时,常伴恶心、呕吐、或干呕,呕吐 物为胃内容物和胆汁,约1/3病人吐出蛔虫,后者对本病的诊断 具有特殊价值。部分病例整个虫体进入胆管亦可无痛。 2.无或仅轻度黄疸 是本病的另一特点。因为虫体圆滑活动, 不易完全堵塞胆道。若后期继发感染及炎症引起胆管梗阻可伴 有明显黄疸,这见于20%病例。 3.寒战、发热 多发生于发病24h后伴胆道感染者。
临床表现
4.腹部体征 本病早期剑突下或右上腹仅有轻微固定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卫。严重的症状、轻微的体征是本病的又一特点。 皮肤巩膜可有轻度黄染,如压痛范围扩大,需警惕出现并发症 之可能。
并发症
蛔虫进入胆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并发症,只有当机体抵抗力 下降、胆道发生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时才可能出现并发症。常 见并发症如下:
2.找虫卵 大便集卵可查到蛔虫卵。若没有查出蛔虫卵,也不 能排除本病,部分病人可在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找到蛔虫卵。
病因
蛔虫成虫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 有钻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经胆总管开口钻 入胆道。临床观察注意到:
有时蛔虫可经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 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 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
发病机制
钻入胆道的蛔虫多为1条,但也有十数条甚至百余条者。蛔虫 很少进入胆囊,多数停留在胆管系统中,包括肝外及肝内的胆 管。
在蛔虫通过Oddi括约肌的过程中,括约肌因受到刺激而痉挛, 引起剧烈的疼痛。蛔虫退出胆道或完全进入胆道后,对括约肌 的刺激消失,痉挛引起的剧痛得以缓解。蛔虫在胆道内活动也 可引起阵发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虫体的活动,使得胆汁的通道 不致被完全阻断,因而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 胆道,可招致胆道感染,引起胆囊、胆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肝 脓肿、胆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等轻重不等的并发症。
胆道蛔虫病
英文名称
biliary ascariasis
类别
消83.8
概述
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是蛔虫从小肠逆行进入胆道,引 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以患者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 要临床特征。蛔虫进入胆道后,多数停留在胆总管,因胆囊管 与胆总管之间角度较大,蛔虫很少进入胆囊,但可钻入左右肝 胆管之中。
发病机制
这表明存在着将胆道内的蛔虫尸体排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从手术取出的胆石标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胆道内的蛔虫尸体 被胆石样的沉淀逐步包埋最终形成结石的各个阶段。而且, 40%~84%的胆管结石病例,可自胆石的核心部位找见蛔虫残骸 或虫卵。由此可见,胆道蛔虫病的腹痛症状缓解之后,虽有部 分病人可将胆道内的虫尸排净而不留后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 其虫尸还没有来得及崩解排净之前,就逐渐被胆石样的沉着物 附着、包裹,反过来阻碍其排出,最终形成结石。
发病机制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不能仅以消除其急 性症状为目标。还要力争虫尸干净、彻底地排出胆道以防结石 形成。
临床表现
胆道蛔虫症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女性较多见。大多数病人 有肠道蛔虫症、吐虫或排虫史。部分病人有过近期驱虫治疗。
1.腹痛 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位于剑突下的中上腹,呈 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患者辗转反侧、坐卧不安、大汗淋漓, 病人常采取弯腰屈膝体位,以手按腹,两手呈欲将衣衫撕破之 势,呻吟不止。一般疼痛持续数分钟或10余分钟后缓解,这是 虫体退出或整个虫体进入胆管或暂时安静不扭动之故。发作过 后缓解期病人可毫无症状如同常人或轻度右上腹隐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