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第一章设计矿井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煤层赋存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形地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床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巷道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开拓巷道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区巷道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输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输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设计能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服务年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开拓系统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安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通风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面通风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回采工作面风流方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构筑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矿井需风量计算与分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需风量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量分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矿井通风阻力与通风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容易及困难时期阻力路线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容易时期阻力路线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困难时期通风路线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2矿井通风阻力与通风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摩擦阻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阻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机服务范围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通风设备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通风机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初选风筒.....................................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通风机风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通风机风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通风机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型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矿井通风费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吨煤通风电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吨煤通风成本....................................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矿井通风系统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经济性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安全性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阻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设计矿井概况恒姑煤矿地处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佳荣镇,距荔波县32km,至佳荣镇10km,恒姑煤矿隶属荔波县煤炭工业局管辖。

至广西河池至立化运煤专用铁路线平寨站20 km,交通较为便利。

矿区交通位置详见图。

恒姑煤矿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开采深度: +800m至+300m标高,矿区面积,生产规模为9万吨/年。

其拐点坐标(北京坐标系)见表:表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煤层赋存条件1.1.1地形地貌矿区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海拔标高一般650~1066m,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北部一无名山头,山顶海拔1066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海拔约650m,最大相对高差416m。

矿区总体上属低山地貌,区域地层碳酸盐岩覆盖范围广,峰丛、洼地、溶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较发育,碎屑岩地层在反向坡地带易形成陡崖、陡坡,含煤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1、气候条件根据荔波县气象局观测资料,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C,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最热为7月,月均气温;最冷为1月,月均气温。

年均降雨量,最多年达;最少年仅;5-10月为丰水期,占年降雨量的%以上。

2、水系及主要河流矿区内地表水系属樟江上游支流,都柳江水系珠江流域。

区内无较大的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雨季地表水则由碳酸盐岩高地向溶蚀洼地排泄。

矿区中部有一条山间雨源型小冲沟,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河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

3、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1.1.2矿床地质构造特征1、地层根据储量核实报告,矿区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大塘组(Cd):按岩性段可分为三岩性段:黄金、寺门段和罗城段。

1d1):为深灰、灰黑色泥岩夹少量泥灰岩及钙质泥岩。

地层厚约黄金段(C120—30m。

d2):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五个岩性层。

寺门段(C1寺门段第一层(Cd2—1):为深灰—灰黑色钙质泥岩和泥岩夹灰至深灰色中厚1层状细粒砂岩、钙质砂岩,于纵向上构成不等厚韵律旋回,夹煤层和煤线1~3层。

地层厚约30~40m左右。

寺门段第二层(Cd2—2):下部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白砂岩、石英砂1岩,含煤层3~4层,Ⅰ和Ⅱ、Ⅲ层煤层主要产于其底部和上部。

中部为砂岩、石英砂岩和条带状砂岩夹泥岩,含煤线或薄煤3~9层。

上部为泥岩夹石英砂岩和煤线及薄煤1~5层。

地层厚约50~80m左右。

d2—3):由上下两层灰、深灰色砂岩、石英砂岩及中部的砂寺门段第三层(C1质泥岩组成,其中部常夹泥灰岩及灰岩。

地层厚约22~40m。

寺门段第四层(Cd2—4):下部以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为主,夹砂岩、泥灰1岩,瘤状泥灰岩,底部为深灰色细粒至中粒砂岩。

上部为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泥灰岩夹泥岩、灰岩等。

厚约37~47m。

寺门段第五层(C1d2—5):下部以石英砂岩、砂岩、钙质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岩、瘤状灰岩平钙质砂岩,泥质粉砂岩。

地层厚约15~55m。

罗城段(C1d3)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三个岩性层罗城段第一层(C1d3—1):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夹数层瘤状泥灰岩,局部地段其底部时见钙质砂岩或石英砂岩。

厚约40~50m。

罗城段第二层(C1d3—2):为浅灰色薄层—中厚层细晶灰岩,夹少量泥灰岩,紫红色泥岩及钙质粉砂岩等,其项部局部地段夹若干层白云岩或云质灰岩。

厚约50~120m。

2、地质构造矿区位于茂兰向斜东翼茂兰煤田,岩层倾向310~330°倾角为20~25°左右。

断层附近产状变陡,约为40°左右。

矿区中部和中西部为北东向断层F41、F42,断层F41断面倾角平缓从而造成断层走向和倾向不定,沿走向上其形迹呈不规则曲线状,为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覆构造,发育于浅表,对深部煤层影响不大。

F42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0°,对煤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为一正断层。

综上所述,矿区地质构造为简单类型。

3、含煤岩系及煤层特征矿区内主要煤层产于寺门段第二层二分层(C1d2)下部,共夹煤层13~18层,总厚~,含煤系数为~%,其中Ⅰ、Ⅱ、Ⅲ煤层,Ⅰ煤层局部可采,Ⅲ煤层不可采。

Ⅰ、Ⅱ、Ⅲ煤层的煤层结构物征如下:Ⅰ煤:煤层厚度地表延伸较稳定,地表厚度在~ m之间,一般~,平均厚度。

深部厚度比地表略薄,煤层结构简单,偶见泥岩或砂岩夹矸。

顶板一般为细—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Ⅱ煤:煤层厚度稳定,全层可采,地表厚度~,一般~,平均厚。

煤层结构简单,为单一煤层,偶见泥岩或夹矸一层。

顶板一般为细—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