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建筑类型
顶门窗土窑
地基就绪后开高3米、宽0.7米的长方形土口,1~2米后旋成拱形,掏空三四米左右。
留土炕,挖炕洞和烟洞。
自然干燥后,上安0.7米见方的一个窗子,下安一扇门,麻纸糊以后便能居住,冬暖夏凉。
但光线太暗,泥糊抹面,亦不雅观。
大门窗石窑
纯粹用石头圈成高3.4米左右、宽3米至3.5米的拱形窑洞,多为6~10米深。
火炕另盘,形式自取,定有“尺八的锅台二尺的炕”之高低规格。
“狗窝,卧下狗,烟洞转开斗,出烟一袖口,风刮如雷吼。
”这是烟洞的标准。
此种窑洞大门大窗,经久耐用,光线好。
吴堡乡比较多。
用料和门面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凿面子粗细。
解放前富户多一寸三錾,特富者上马头石,盖厦檐,顶“露明柱”。
穷者手锤科四正即可,甚至有垒“人”字墙面的。
全县以宋家条村的石窑为最。
宋家川、南山上、砖窑山有天才石,自然白色花面,不需要錾刻,只要凿四正即可。
门窗以平樯为主梁,上面是半圆,下面方形窗子和门。
门有单扇和双扇两种形式。
大门窗接口土窑沿黄河一带,胶土多,质硬而油性大,取石也容易,先铲开崖面,留下土楦。
接1.7米左右深的石窑口,大小同纯石窑。
隆冬时节,倒楦,跟上窑口的方向、高低、宽窄打窑洞,留土炕。
深浅随便,以土质好坏、人口多少而自定。
浅窑为撑炕,深窑为厢炕。
三
条炕洞,直通烟囱,连接灶膛。
面石好坏,差别也很大,土窑洞一般要上箍,防止土质干裂下塌。
麦秸泥抹数次,后用麦壳子软泥抹一次,干后便能居住。
现在内部多用石灰或白垩土粉刷。
此种窑洞,土石掺半,耐风雨侵蚀,冬暖夏凉,二八月温和,胜过纯石窑,多为农家喜爱。
专家也认为,山区的土窑洞冬夏室温适中,有利于人的身体,故长寿老人多出在山区。
但要红壤土山,黄土山切不可打窑洞。
大门窗泥结窑
吴堡三道塬,取石不易,黄土又不可打洞,过去只能用麦秸土掺水作坯,晒干后圈窑。
这种窑洞,纯土结构,最怕秋雨绵绵。
现在新修,多为砖石结构。
吴堡富户讲究,“四合院”,或者三孔一院,或者五孔一院。
有的另做厢窑,倒座窑或马棚。
择向建大门,俗称“楼门”。
旧社会,大门按身世决定式样和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