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延安窑洞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本文为2014年度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规划青年项目文章分析延安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窑洞建设的现状,探讨保护与更新延安地区窑洞建筑的对策:利用城镇中坡地规划窑洞空间;确定不同的居住空间领域层次;建设骨架清楚、分级明确、内外联系方便的交通道路系统;做好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标签:延安;民居;窑洞;更新
陕北地区位于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当地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窑洞这种传统的居住形式。
延安地区窑洞建筑是在黄土高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当地的地质中富含丰富的黄土层和大量的砂石,对于建造窑洞具有天然的优势。
因此,窑洞建筑自古以来是延安地区的传统居住形式。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窑洞这一传统形式受到了现代文明冲击,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有的家庭结构、居住习惯以及人文背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居民们从聚居观念到生活方式都已全面改变。
窑洞建筑由于其局限性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需求。
随着城镇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识观念有了很大改变。
如今开放的社会信息交流过程中,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以及都市观念的影响,这些城镇许多居民甚至是一些相关领导,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看作是现代化、富裕的标志,误以为弃窑建房就是致富、就是现代化。
延安地区的建设模式也仿照大城市的模式,大规模地建造新式楼房,即使在完全适合建造窑洞民居的陡坡地带,建设者也盲目地不借代价地将陡坡推挖平整之后建造靠崖楼房。
这种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使窑洞民居被毁,使得延安地区城镇这些具有传统乡土特色、且适合做爬坡建筑的窑洞民居,竟在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
但是他们没想到或者没考虑到现代大都市与延安地区城镇之间的地域、经济、文化、人口等差异,没有意识到自己居住的窑洞有着适合在当地居住的生态、绿色等优势。
尽管窑洞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和居民对生活的追求。
但是窑洞建筑有很多它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窑洞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情感的价值。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或者以后,如果任意使它遭到破坏、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于当地的居民,是十分可悲的。
所以,更新和发展窑洞建筑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城镇中坡地规划窑洞空间
随着延安地区经济发展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已日益严重。
延安地区中的山地为城镇的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因素,窑洞居住区的建设要从城镇有限的空间载体上想办法,建设山地城市居住小区立体发展的模式,挖掘建设用地,同时把城市建设与山体的绿化结合设置,形成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延安地区城镇地形复杂,适于耕作的平地面积少。
在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质、气候条件下,当地人民顺应自然条件,节约耕地,依山就势建窑,创造了和谐的居住形式与空间。
在现代的窑洞居住区规划中,我们仍然应继承这种传统的居住生活组织方式,并加以改进与发展,使之能够满足并提高人们生活的需求。
二、确定不同的居住空间领域层次
窑洞居住区首先应该合理地利用当地地形地貌,依山就势修建窑洞建筑,以节约平地面积。
延安地区的人们居住生活多彩丰富,邻里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关系,邻里组团是住区的半公共空间,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休息最频繁使用的空间。
在延安地区窑洞居住区中,一棵古树、一口老井、甚至院落之间的石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空间。
人们在此聊天、下棋、妇女们做工艺活计等,这里是体现民俗文化创造与住区协作精神的场所。
创造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
现代窑洞居住区的生活组织也必须考虑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应注重邻里组团对人们居住生活的重要性,因而,在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住区应按照“居住小区——居住组团——服务设施——绿化空间”的模式。
规划布局应采用“依托山体成组成团”的方式。
三、建设骨架清楚、分级明确、内外联系方便的交通道路系统
由于目前城镇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城镇中人们的出行方式不再以步行、自行车方式为主,还有一定的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等行驶方式。
窑洞居住区利用坡地组织居住生活,地形的复杂多变必然对交通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考虑到复杂的地形地貌,小区与外围道路可依山势而建,在山体坡地减小挖填土方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小区道路的坡度,使小区交通尽量通畅。
住区内道路设计应曲直结合,依山而成,自成系统。
在住区内集中设置停车场,应考虑到不同区域和高度的居民,可在不同的高度设置停车场。
主干道应方便联系各居住组团与公共服务设施;组团内部应避免机动车辆进入,以步行方式为主。
四、做好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应用“点——线——面”的层次关系构成了整个片区的绿化景观体系。
“点”:利用住宅的院落,组团内的空地设计组团内部绿化空间。
同时设置小区公共亭廊,休息座椅等小区生活娱乐设施。
“线”:规划区内利用小区内道路,将几个组团联系在一起。
道路两侧依据山势布置绿化,把山体绿化和小区绿化合理的组织,增强对山体绿化景观的导向性,兼顾居住小区的生活与景观效果。
“面”:规划结合小区的地形状况以及空间结构,在窑洞居住区设置供居民休憩的绿化游园系统,形成外界与小区的过渡景观,在绿化区景观设施,使得整个空间既有统一、连续的感觉,又有变化、活跃的气氛。
绿化依托山体,以植树造林为主,对山体做大面积的山体绿化,以当地原生树种为主,形成自然生态的绿
化环境。
在保留窑洞这一传统居住形式的同时,不断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窑洞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一直以来它解决人们居住需求的同时,也很好的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窑洞建筑需要进行一番综合的治理和合理的开发,在不影响传统窑洞建筑保护的同时,还需积极探索新型窑洞的建筑形态。
使其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在未来能够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