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课件
叶绿体中的色素
光合作用
• ① 水的光解: 2H2O 4[H] + O2 • ② ATP的合成: ADP + Pi ATP •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2C3 • ② C3的还原: 2C3 + [H] +ATP (CH2O)+C5
光合作用
• CO2 + H2O (CH2O)+ O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 自由扩散: 高→低、不需能量、不需载体(水、氧气、二 氧化碳,苯、甘油、乙醇等小分子脂溶性) • 协助运输: 高→低、不需能量、需载体(氨基酸、葡萄糖) • 主动运输: 低→高、需能量、需载体(K+、Mg2+、Na+ 、 Cl-、氨基酸、葡萄糖)
酶
• 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 需要的能量。 • 催化效率高: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效率更高。 • 酶的本质 :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蛋、R) • 酶的特性 : 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氨基酸
• 通式
• 说明:①②③ • 20种
• 由n个氨基酸形成的m条肽链,且每个氨基 酸的平均分子量为α,则: • 蛋白质的分子量=an-(n-m)×18 • 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只能由食物获得
蛋白质多样性
•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ATP
• • • • 主要能源、储能物质、直接能源 A—P~P ~P(中文名称) ATP → ← ADP+Pi+能量为什么不可逆? 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细胞呼吸
• C6H12O6+6H2O+6O2→ 6CO2 + 12H2O + 能量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4[H] + 能量2ATP 细胞质基质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20[H]+ 能量 2ATP 线粒体基质 ③24 [H] + 6O2 → 12H2O + 能量34ATP 线粒体内膜
• 6CO2 + 12H2O 6H2O
(CH2O)+ 6O2 +
光合作用的应用
• ①提高光照强度:套种、合理密植。 • ②延长光照时间。 • ③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 套种。 • ④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 ⑤适当提高温度、温室加大昼夜温差。 • ⑥增加CO2的浓度:合理密植、温室施有 机肥或放置干冰。
1.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 色体 ,DNA是裸露的,”拟核” 2.有核糖体 3.细菌 (大肠杆菌、乳酸菌) 蓝藻 (蓝球藻、颤藻、念珠藻、发菜) (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细胞学说
德国:施莱登和施旺 •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有细 胞发育而来,并有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对立的单位,既有自己 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生命起 作用; •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通过 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比较FeCl3和酶的催化效率
• 自变量: 催化剂种类(人为改变的变量) • 因变量: 催化效率(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 无关变量: 温度、PH、物质的性质 (不是人为改变,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 对照实验(温度、PH影响酶活性的实验): 常温组或清水组 • PH: 唾6.2-7.4;胃0.9-1.5;肠7.6;植4.5-6.5
酶
无氧呼吸
• 动物、乳酸菌 C6H12O6 → 2C3H6O3 + 能量2ATP
酶
• 植物、酵母菌 C6H12O6 → 2C2H5OH + 2CO2 + 能量 • 能量 • 2870—1161—38(30.54) • 196.65—61.08—2
细胞呼吸
• 有氧、无氧呼吸区别: 彻底分解(CO2 、H2O)、大量能量 • 联系 :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 实质相同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 ATP。
内质网:功能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相同之处
1.双膜(膜面积较大) 2.有DNA,有相对独立遗传性 3.产ATP,参与能量代谢 4.产生水,消耗水
• 植物细胞: 有细胞壁、有叶绿体、有液泡、没有中心体 • 细胞质: 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 分泌蛋白: 核—内—高—囊—膜;线 • 细胞膜细胞器分离提纯: 差速离心法
• 产生CO2的场所: 线粒体(动物、植物、酵母菌) 细胞基质(植物、酵母菌、蓝藻) • 产生H2O的场所: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
• 鉴定酒精: 重铬酸钾(橙色)酸性条件下与酒精产生灰 绿色
• 比较CO2的量: 导管中有色液滴的移动量
• 发芽种子(NaOH)装置中的移动量: 有氧呼吸的耗氧量
• 致癌因子 物理、化学、生物 • 致癌机理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 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 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
• 结构 、催化 、运输 、调节 、免疫 • 蛋白质的氮的含量较恒定 • 蛋白质失活:
酸、碱、重金属离子、酒精、加热、紫外线 • PH
核酸
• 观察: 制片(口腔上皮)—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 DNA(甲基绿)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 RNA(吡罗红)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遗传信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A
OH
糖类
• • • • • C6H12O6、C5H10O5、C5H10O4 C12H22O11 (C6H10O5)n (CH2O) 主要能源物质(结构成分、细胞识别)
脂质
•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 • 磷脂(生物膜) • 固醇(生物膜、脂质运输、生殖器官发育、 钙磷吸收)
• 生物大分子—单体—碳链为基本骨架
期。 • 包括: 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 分裂间期: DNA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 • 前期: 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染色质螺旋形成染色体; • 中期: 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 中央赤道板; • 后期: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 末期: 纺锤丝消失,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
有丝分裂的意义
• 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 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 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 过程: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细胞分化
• 定义: 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 产生的后代,在育的基础) • 根本原因: 基因选择表达(遗传物质不变) 用途: 快速繁殖、拯救濒危物种、基因工程育种。
水
• 结合水 : 4.5﹪ 、结构成分 • 自由水 : 良好溶剂、参与化学反应、物质运输、 调节体温
• 自由水/结合水比值:
无机盐
• • • 存在形式: 多离子、少化合物 功能: 构成某些化合物、维持生命活动、调节渗 透压和酸碱平衡
细胞膜
• 制备细胞膜 : 哺成红—装片—清水—观察—破裂—离心 • 功能: • 1、分隔外环境,保障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 2、控制物质进出(载体)。 • 3、细胞识别(糖蛋白)。 • 成分: 脂质50%、蛋白质40%、糖类2-10%
组成细胞的元素
• • • • • • • • • • 大量元素: C、H、O、N、P、S、K、Ca、Mg 微量元素: Fe、Mn、Zn、Cu、B、Mo 主要元素: C、H、O、N、S、P 含量最多: OCHN 干重最多: CONH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 • • • • 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地球?) 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还原糖—斐林试剂(混合)—砖红色(水浴)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显微镜)(油点实验)
细胞的癌变
• 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 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 的恶性增殖细胞。 • 特征: 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糖蛋白等减少,细胞 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细胞的癌变
细胞衰老的原因
• 自由基学说 : 细胞氧化反应和辐射等有害刺激产生的自由 基破坏细胞的生物大分子 • 端粒学说 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缩短一截, 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受损。
细胞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 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生理过程。 • 意义: 维持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干扰 • 细胞坏死: 由不利因素造成的细胞正常代谢受损或中断, 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生物必修一知识要点
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 2.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 一个细胞开始的 3.生物与环境的能量物质交换是以 细胞代谢为基础 4.生长和发育是以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为基础 5.遗传变异是以 基因传递变化为基础 6.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繁殖
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 观察叶绿体: 高倍、藓类叶 • 观察线粒体: 高倍、口腔上皮、健那绿 (詹那斯绿B)黑藻 • 生物膜系统: 1、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物质运输、能量转换、 信息传递、 2、化学反应场所 3、化学反应不相互干扰
细胞核
• 功能: 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 • 结构: 核膜、 核孔、 染色质、 (碱性染料、DNA蛋白质) 核仁、 (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硝化细菌
• 化能合成作用 化学能 • CO2 + H2O (CH2O)+ O2 • 碳源、能源、氮源 • 自养需氧型
细胞增殖
• 方式: 有丝分裂(体细胞)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 减数分裂(配子、精子、 花粉、卵细胞的生成) • 意义: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