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设计的视野展望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

以设计的视野展望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

以设计的视野展望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董万里摘 要: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如今在产业发展之时,面临市场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和考验。

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特色,并以此进行全面的产品开发,从材料、工艺技术、艺术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并用设计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研究发展的根本要素,达到产品的开发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建水紫陶;设计;产品开发;材料;技术;艺术;市场中图分类号:K892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0)03-0108-04作者简介:董万里,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昆明 650000建水紫陶是云南地方特色产品,享有极高的声誉,它以腻如脂玉、光滑如镜的品质和古朴典雅、技艺绝妙、风格迥异的艺术感受而深得人们的喜欢和珍爱。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广西钦州陶共享盛名,而建水紫陶更以其独特而占据殊胜的地位。

建水紫陶的独特不仅是因为它所使用的材料特殊,也不仅是因为它的工艺和技术的独到,更是艺人们在对材料、技术的掌握基础上的特有的情与意的表达,它既有云南人对物追求的朴实,也有感情表达上的优雅,更是艺术理解上的与众不同,由此共同构成了建水紫陶的特色的基础。

特色是建水紫陶的生命之根,也是影响和关系建水紫陶未来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建水紫陶从一个自然条件独特、文化多元、民风淳朴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以马帮为物流手段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而来,百余年的历史和传统,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数字化和信息化、文化多元的碰撞、交融的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传统的观念、情感和手工技艺遇到了现代化的思潮和科技的冲击,如何适应与改变?如何能在多元的文化潮流中融入且又保持本色,是建水紫陶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从特色为出发点,联系材料、技术与艺术等因素,分析和探讨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以期能更加合理地拓展它未来的市场。

艺术上,一种特色的形成总是有其诸多的因素,观念的、技术的、材料的等等,这种种因素又总是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又相互制约,最终达到平衡,融为一体,构成特色形成的基础,并造就、支撑了一种特色的展示和彰显。

建水紫陶的特色同样是在实践基础上,观念的(哲学、伦理、审美、民俗等),技术的(成型、装饰、烧制、打磨等),材料的(选料、配比、加工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长期的碰撞和摩擦中逐渐达成了和谐,产生了具有地方性的、历史性的艺术特色。

对于特色,我们也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下去进行认识和评价,建水紫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及水平是相当的,它的特色也在当时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能够得以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到了21世纪,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能再以收稿日期:2010-04-21过去的观念去看待今天紫陶的产品和特色,为了客观、正确、理性地分析和把握紫陶产品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我们一定要将产品与当今的市场营销方式、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人的精神需求多元和个性化趋向、与科技能力的提高等进行联系,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探讨和研究,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

建水紫陶走向市场,保持和发展特色,创建品牌和扩大影响,在全球一体的背景下力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地位,这是建水紫陶明确而无疑的目标,但是如何做?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走近目标。

当今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大众性,经济和市场也越来越受到买方的影响和作用,消费者的观念与动机、购买能力和审美爱好往往就成为企业发展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艺术品的创造与生产虽有其特殊性,但是走入市场的目标和方式是一样的,所以对于建水紫陶的发展仍然要更多地关注和联系消费者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就围绕建水紫陶特色相关的材料、技术与艺术这三个主要方面用联系思维的方式分别进行阐述,以表达笔者对建水紫陶产品开发的一些认识和观点。

建水紫陶的特色之一就是光滑如镜的手感和腻如脂玉的视觉感,这种特色是由打磨、抛光的特殊工艺而产生的,但是这种特色首先来源于它所使用的材料,即建水当地的陶泥的特殊性使这种特色形成成为可能。

建水陶泥是由当地几种不同性质的泥土经人工配比、筛选、淘洗、澄泥等一系列工序后才能成为符合紫陶生产的用料,它极其细腻,便于在坯体半干时的刻、雕、填、刮等技术自如地运用,以及在烧结后用鹅卵石等进行打磨和抛光,在这些工艺的合理使用和恰当掌握下才能显现光滑似玉般的质感特色。

材料是艺术能够充分展示的物质基础,特定的材料使特定技术得以施展,并能使特定的观念和愿望得以表达和表现。

建水紫陶的材料是成就其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事物往往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紫陶材料的特殊性有其肯定和积极的方面,但同时也隐含着负面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对今天的环境而言。

建水紫陶泥料细腻,其干燥性能差、收缩率高,在烧结时的抗变形能力就较弱,所以不太适合一些体型较大的和非圆器的异型产品的制作,同时也难用注浆的方式进行批量化的生产,所以导致建水紫陶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造型变化范围较小、产品设计受限的局面,这显然与今天人们对于紫陶产品的要求是有距离和出入的,那么,如何在保持建水紫陶特色的基础之上又能有面貌的改观,对材料的研究和改进是基本的、又是重要的环节。

首先思想观念要解放,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特色与材料关系的同时,也就是在我们保持和传承自己的独特的工艺和技术的时候要拓展思维,从事物的本质上多加思考,我们是否能在既有的特色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技术的、艺术的考虑,用设计的思维突破原有的方式和方法?笔者的观点是完全可能的。

细细分析,我们就明白,建水紫陶材料细腻的特性主要是体现在坯体的表面,形成其特殊的质感,这点是必须要保持和发扬的,绝不可丢弃,如果我们在不改变其表面特性的基础上,加强坯体内层的强度,用掺入部分粗料的方式和调整化学成分比例的方式来增加它的结合性和抗变形能力,那可以使一些体量较大的器型、形状较为复杂和异样的造型变成现实可能。

具体地说,可以在技术和加工手段上加以配合改进。

内层和表层两种不同属性的泥料,在调整和掌握它们收缩比例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用泥片叠压,泥浆的涂、刷、喷的方式达到所需细腻泥料的厚度,以及部分贴片的方式实现既改善坯体内部,又能保持表面特性的目的,拓展设计的空间,为艺术的想象和发挥奠定更加宽广的物质基础。

有了材料上的改进,必然带来技术和艺术手段的改变和适应的问题。

建水紫陶原有的技艺与所使用的原料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是适应和发挥材料属性而产生的特有的技艺,它特殊的技艺又构成了建水紫陶艺术特色形成的要素之一。

建水紫陶的核心技艺主要表现在装饰方面,它的雕刻、填泥、修坯、风干和打磨的方法与其他陶瓷的装饰雕刻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譬如宜兴紫砂陶也采用雕刻作为装饰的手法之一,但是宜兴紫砂陶的泥料较粗,它只刻去而不填泥,这样可以充分表现雕刻时的刻刀意味,表现出中国雕刻艺术追求的效果,也就是刻线的边缘在刀运行中而产生微小的自然崩裂的金石之感。

建水紫陶则不同,它在雕刻镂去部分泥之后,再用不同颜色的泥料填入凹进的地方,在干燥到恰当的时候,刮去多余的泥料,呈现出图案和线条的清晰纹样,表面平整,手摸不出任何雕刻的痕迹,这就是建水紫陶特有的技术,也是其艺术特色展现的重要技术保证,我们必须要保持,更要发展这样的技艺,也就是说要更加合理和充分地去运用这样的技艺。

过去这样的雕刻、填泥的技艺一般用在圆形器皿上,因为烧制后打磨通常需要在轮盘上进行,异型器等难以在轮盘上实施打磨,如果我们改变思维的角度,设想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来进行打磨处理,譬如用打磨抛光机,或者专用的紫陶打磨机(已有人在研制和发明),以及改变过去的整体打磨而采取部分打磨方式等,这些都是属于用设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创新思考,都可以对原有的条件制约实现有所突破,这也是完全吻合技术理论和实践验证的客观规律的。

除了上述装饰技术外,在造型上,传统建水紫陶多采用拉坯成型的方式,因为泥料性质的制约,异型器和注浆成型方式的成品率都很低,同时也不便于结合建水紫陶的雕刻、填泥的特有装饰方式,但是这样也对造型品种的丰富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也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对造型的多样化的需求。

当建水紫陶所使用的材料有了改善和变化后,那么一些相适应的技术也同时可以得到合理借鉴和创新式的运用。

泥条盘筑是最为传统的制陶技术,它的优点是手工将泥条塑造成各种造型,灵活方便,艺术性强,这完全符合当今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和审美观念,有了丰富而变化的造型,加上可以进行部分和整体的雕刻、填泥装饰技法的应用,可以既保持原有特色,又在造型装饰上有突破,建立新的建水紫陶的视觉印象和艺术特色。

设计的思维一定是要运动和多向的,在事物构成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一事物有了改变的可能,设计者就是要在其中寻找契机及进行创新。

对建水紫陶装饰的技艺改进的设想远不止上述这些,因为是理论式的观念表达,不必过多举例,只要我们认识和理解技艺与特色的关系,习惯以事物构成的多因素和变化影响的认识方式进行思考,善于以设计的思维方法和技巧解决面临的问题,一定能实现突破和创新。

分析和阐述了建水紫陶的材料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最不可忽视的,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艺术特色形成的人文的因素,即构成三要素之一的 艺术 部分,它涉及作品创造者们的艺术情感和观念,同时也涉及到消费者对作品的艺术理解、审美需求和其他文化上的问题,更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因为人是创造艺术作品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接受什么样的艺术作品的基本因素,所以只有了解和准确把握人的要素,才能真正明确和设定自己的产品开发和市场目标。

建水紫陶在造型与装饰纹样上,在艺术的风格上,在表现方式和手段上,总体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究其原因,乃是建水紫陶在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历史时期,当地的经济与文化对它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作用。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西南边疆,多民族居住,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文化上除本土文化外,中原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东南亚外来文化、近代欧洲文化都对其产生影响,使其具有了多元文化的特征。

这种多元文化也铸就了云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精神特质。

建水在历史上是滇南的经济文化中心,有不少文人雅士,亦不乏书画艺术名家,这些文人和书画家介入紫陶艺术的创作,也极大地影响了建水紫陶艺术的风格和特色,紫陶艺术风格和特色是在书画家、艺人和使用者(消费者)共同的艺术、审美观念下作用而成的。

建水紫陶的整体风格特色可以用素雅端庄、圆满完整、象征寓意、内敛含蓄,精巧而又不失朴实本质来进行描述,当然也可以从建水紫陶艺术表现的题材、体裁、手法等方面充分反映出来。

传统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内容和形式大多为中国的诗词书法、山水人物花鸟绘画形式,这与当时人们尊重文化、崇尚艺术的民族心理和审美观念和喜好是分不开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显然是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人们的期望和需求的,我们必须要从现代人的艺术价值观念和审美爱好等方面作更多更深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才能从艺术表现这方面改进目前建水紫陶的欠缺和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