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2011年5月5日政协红河州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政协红河州委员会建水紫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具有质如铁、亮如镜、音如磐、洁如玉的特点,被誉为“陶中瑰宝”,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按照我州“十二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建设的要求,州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把“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列为州政协常委会调研课题。

2011年4月11日至12日,州政协主席李保文、副主席陈军率领部分州政协常委和文史委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建水县人民政府的专题汇报,实地考察了碗窑村古窑遗址和绍康陶品、火宝陶艺、工艺陶厂、进兴工作室、贝山陶庄、陶茶居、紫陶会馆7家企业,并召开紫陶行业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建水紫陶的发展历史和工艺传承保护情况建水陶瓷历史悠久,从该县西汉古墓群出土的陶丸、陶片表明距今两千多年前建水就有了原始制陶业。

据1980年国家陶瓷专家对建水碗窑村古窑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发掘考证,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细陶”。

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建水紫陶最初是生产达官贵人的烟斗,政府禁烟后碗窑村陶户改制花瓶、笔筒、汽锅等陶器。

从民国初年起,在紫陶上广泛采用名家书画、断简残帖等装饰,经刊刻填泥、烧制磨光后,建水紫陶呈现出典雅秀丽、自然斑驳、浑朴古拙、别具一格的金石韵味,被称之为文人陶又被誉为“陶中一秀”,产品不仅畅销滇南,还远销到东南亚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建水紫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1953年向逢春带着80多件紫陶产品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以刊刻雕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受到全国工艺美术界好评,部分展品被选送到国外展出,由此建水紫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建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紫陶作为建水主要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紫陶得到迅速发展。

建水紫陶生产企业作坊2008年仅32家、产值2000多万元,到2010年就发展到60多家,产值达6000多万元。

建水紫陶不仅畅销昆明还销往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四川、重庆,部分还出口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等国。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绍康和袁应德、马成林、向炳成等7人入选云南省和建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绍康陶艺、陶茶居、贝山陶庄、火宝陶艺等被列为传承点。

目前,建水紫陶共有从业人员2000多人,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人,有云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人、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工艺美术师10人、助理工艺美术师47人,有掌握拉坯、雕刻、打磨等制作工艺的技术人员300余人。

为促进紫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近几年县政府组织建水紫陶精品积极参加省和国内外的比赛、会展,先后荣获金奖10余项、银奖30余项、铜奖40余项。

2010年5月,13件建水紫陶精品作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在上海世博会云南馆展出,受到社会各界和世界各国来宾的称赞,紫陶工艺品“哈尼茶贮”还被选为世博会乙类高级礼品馈赠各国元首。

目前,“建水紫陶”证明商标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初审,6月将获得批准,“中国名陶之乡·建水”已经申报成功。

二、建水紫陶工艺在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近几年来,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紫陶产业发展定位不明、思路不清建水紫陶(与锡工艺品一样)作为我州目前最具地方特色、最具影响力、最具竞争力的传统工艺品牌,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对紫陶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无论政府、民间还存在着认识不深、信心不足等问题,还没有清淅的思路和定位,也没有制定完整的紫陶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企业规模小,结构单一,市场开拓不够从投资层面看,建水紫陶生产企业投资上百万的仅两三家,大部分企业规模都在几十万元之间,初具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不足10家;从发展业态看,产业专业化分工发育不足,企业小而全,资源供给、研发生产、营销物流均各自为阵,市场开拓不够,竞争力弱,形不成合力,不利于产业发展;从产品结构看,建水紫陶产品种类单一,紫陶工艺品、收藏品与旅游纪念品、日用品的构成比例不尽合理,许多产品雷同,创新不够。

第三,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工艺技术人才缺乏建水紫陶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家庭作坊式企业居多,在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同时制陶工艺传承人和高端技术人才年龄偏大,后继人才储备不足,影响到紫陶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紫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水虽然拥有一批制陶工艺美术师和技术人员,但总体上文化水平不高、艺术修养不够,其产品的艺术创新力弱、文化内涵浅,更缺乏国内书画名家参与,导致建水紫陶艺术精品、珍品不多,在全国的认知度不高、影响力不大。

第四,建水优质陶土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陶土资源储量不清,没有专门进行过勘查,无保护规划措施,无序开采、滥用浪费优质陶土现象突出,甚至出现陶土资源外流到昆明、宜兴等地。

目前在碗窑村有4个持采矿许可证的砖厂在大量开采使用优质陶土,还有陶土资源枯竭的省内外制陶企业作坊到建水大量购买优质陶土外运,从长远看不利于紫陶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建议当前,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及大力支持,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州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建水县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站在培植红河州文化产业的战略高度,把建水紫陶合力打造成为红河州、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的著名工艺品牌,使之成为我州又一张靓丽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

为此,我们建议:第一,确立目标,理清思路,大力推动紫陶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紫陶产业的绿色发展和紫陶产品的生态品质,树立“科学发展、生态紫陶”的总目标。

积极实施“资源优势促产业发展”的战略,大力推动紫陶产业发展。

按“传承工艺、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现代打造”的思路,正确处理好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建水紫陶的价值和特色是纯手工艺术品,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优势,积极有效地发展艺术陶、陈列陶、礼品陶,吸引省内外和国内外制陶大师、创意设计名家、著名书画艺术家参与,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提升紫陶的文化品位,推出更多的大师精品之作,共同打造紫陶艺术精品、珍品,把“建水紫陶”品牌做精、做细、做强。

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建水紫陶”的影响力,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积极稳妥地拓展市场范围广、应用面宽的日用陶、装饰建材陶、园林陶、工业陶或包装用品陶等产业门类,真正实现紫陶产业的全面发展。

在这方面,市场是导向,稳妥是关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紫陶研究与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精品陶之路,一条腿走实用陶之路。

精品陶要创新提升,加快发展,创品牌;实用陶要积极探索,稳妥发展,做大做强。

第二,突出特色,因势利导,推动紫陶产业逐步向集群化园区化发展首先,要突出特色,搞好紫陶小镇的规划建设,实现与建水历史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

建水紫陶源于碗窑村,历史悠久,在产业发展中应按照“既尊重历史,又照顾现实”的原则,以碗窑村和古窑遗址、龙窑等文物保护单位为基础,分期分批规划建设独具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建水紫陶小镇”。

对碗窑村的交通道路和村民的房屋、现有紫陶企业作坊进行立面改造,统一建筑风格,合理布局,区分功能,形成一个崭新的具有建水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观区。

这样既不会人为地割断建水紫陶手工工艺传承的历史渊源,又有利于与建水历史文化旅游的对接,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其次,要超前谋划,统筹兼顾,切实抓好“云南省建水紫陶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推动紫陶产业集群化发展。

园区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紫陶全行业综合竞争实力,加大开放力度,集聚市场资源要素,进行资源整合,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要实施紫陶园区招商和项目招商,激活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实现紫陶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紫陶工艺装备和产品设计水平,提高产业效益,迅速形成一批能够接受大批量订单的大型紫陶企业,着力打造紫陶集群生产基地。

一是以长远发展的目光超前谋划园区的整体规划方案,既要请起点高大手笔的专业公司设计,又要结合建水的历史文化特色,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紫陶协会、研究会和行业代表人士的意见,认真组织专家评审;二是完善园区功能,其经营规划要以紫陶为主,进行综合利用。

既要有产业化生产又要保留纯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同时可同步发展如书法绘画根雕奇石的艺术品市场、古玩市场、会展中心、画家村、民族民间艺术、陶吧、酒吧、美食小吃等相关地方特色产业。

三是园区规划要统筹兼顾开发商和紫陶生产企业作坊双方的利益,实现双赢,园区新征用地的用途应将紫陶生产企业作坊用地与招商引资商业开发用地区分开,促使现有紫陶生产企业作坊入驻园区。

再次,要做好产品结构的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要科学地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中按高端、中端、低端三个层次,进行合理布局。

高端产品要注重艺术创意、设计研发,突出产品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体现的是收藏、陈列、鉴赏的艺术文化内在价值,走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相结合,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地方民族元素与世界民族元素相结合,多元文化艺术配合的道路。

鼓励创意创新,鼓励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积极吸引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制陶艺术大师到企业来,积极烧制艺术精品陶、礼品陶。

中端产品要引进资金和外地实力雄厚的企业,整合本地资源,组建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紫陶工艺品、礼品和旅游纪念品龙头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以满足广大国内外游客的需求。

低端产品要积极开发日常生活器皿、工业用陶和装饰陶,满足中低消费群体的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主导发展紫陶的同时,还要在挖掘建水历史已有的陶瓷品类宋青瓷、元青花、釉陶等方面下功夫,使之发扬光大,作为紫陶产业发展的多元补充。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服务管理,努力营造紫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水紫陶是我州最具地方特色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是我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要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对紫陶文化的保护、策划、开发、宣传和推广,扩大影响力;要通过举办博览会、参加展示会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沟通;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广告宣传,实现借势文化,拓展市场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