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调火工1.岗位职责:1.1测量调节各项温度和压力,并及时准确地计算,用仿宋体认真填写并保管好各项记录。
1.2更换煤气孔板和喷嘴。
1.3负责焦炉加热系统的设备和管道的清扫和维护。
1.4完成本岗位所负责的各项技术指标,并保持与三班加热组的业务联系。
1.5检查加热煤气管道、蓄热室(包括格子砖)、斜道的工作状态。
如需喷补、更换,及时提交热修。
1.6合理使用和保管好各种工具、仪表仪器。
2.技术操作规程:2.1技术要求:2.1.1各项温度记入大帐。
2.1.2炉温应均匀、稳定。
2.1.3换向后5分钟开始测下降气流立火道的温度。
立火道测温点用焦炉煤气时测下降气流立火道底部的火嘴周围。
2.1.4燃烧室所有火道的温度不得高于1450℃,不得低于1100℃。
2.1.5炉头火道温度不得低于1100℃。
2.1.6蓄热室顶部温度不得高于1320℃,不得低于900℃。
2.1.7机焦侧标准温度根据结焦时间,以焦饼中心1000±50℃来校正确定。
2.1.8炉顶空间温度800±30℃,并不得超过850℃。
2.1.9小烟道温度不得超过450℃,不得低于250℃。
2.1.10分烟道温度不得超过350℃。
2.1.11蓄热室顶吸力不得低于20Pa。
2.1.12看火孔压力0-5Pa。
2.1.13吸气管正下方炭化室底部压力在结焦末期保持在5Pa以上。
2.1.13立火道空气过剩系数为1.15-1.25,取样点在上升气流火道跨越孔处和废气开闭器双叉处。
2.1.142.2操作细则:2.2.1各部温度的测量。
2.2.1.1横排温度:2.2.1.1.1单号燃烧室从机侧开始测量,双号燃烧室从焦侧开始测量,每个交换测5排。
2.2.1.1.2每分钟测7-8个火道,测完立即把看火孔盖盖上,测量时看火孔盖不得打开5个以上。
2.2.1.1.3横排系数的计算。
K横=单排系数:单排温度曲线与标准线温差不超过±20℃合格,相邻火道±20℃;十排系数:十排平均温度曲线与标准线温差不超过±10℃合格,相邻火道±10℃;全炉系数:全炉平均温度曲线与标准线温差不超过±7℃合格,相邻火道±7℃。
2.2.1.1.4平均温度的计算:十排平均温度:相邻十排同号火道温度的平均值;全炉平均温度:所有十排平均温度中同号火道温度的平均值.2.2.1.1.5每季测量一次,绘出单排、十排、全炉温度曲线。
2.2.1.1.6边燃烧室,修理炉和缓冲炉燃烧室温度不计入十排和全炉平均温度。
2.2.1.2炉头温度2.2.1.2.1每半月测量一次,由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机侧返回。
两个换向测完一座炉。
2.2.1.2.2每侧单独计算平均值。
炉头温度与本侧平均温度相差不超过±50℃为合格。
2.2.1.2.3炉头均匀系数:K=2.2.1.3蓄热室顶部温度2.2.1.3.1每月测量二次。
测量温度最高处,接近极限温度时应增加测量次数。
2.2.1.3.2测上升气流。
交换后立即由交换机端开始,一个交换只测一次。
2.2.1.3.3如有接近1250℃者,应查明原因并处理。
2.2.1.4炉顶空间温度2.2.1.4.1不超过850℃,每季测量一次。
2.2.1.4.2选择不漏气、堵眼,温度正常的炉号,在结焦时间的2/3时测。
2.2.1.4.3用长1200mm,0-900℃的热电偶,从1#装煤孔插入炭化室,位置在炉顶和煤线的中部即炉顶空间的中部。
2.2.1.4.4插入20分钟开始测量。
空间温度=热电偶温度+冷端温度(大气温度)2.2.1.5小烟道温度2.2.1.5.1小烟道温度应不高于450℃,不低于250℃,分烟道温度不高于350℃。
2.2.1.5.2交换后立即把100-550℃的玻璃温度计插入下降气流的废气盘测量孔内(测点在气流中心)。
小烟道下火时不测,交换前20分钟按插入顺序读出温度值。
读数时不得把温度计全部拔出,保持测温孔严密。
测完后把测温孔堵头盖严。
2.2.1.5.3温度超过450℃或低于250℃时找出原因并处理。
2.2.1.5.4每月二次。
2.2.1.6焦饼中心温度。
2.2.1.6.1每季测量一次(结焦时间变更或更换煤种除外)。
不得超过1000±50℃。
2.2.1.6.2选择结焦时间、炉温正常的炉号测量。
2.2.1.6.3装完煤后测量煤线。
将该炉室的装煤孔盖换成特制带孔的专用盖,孔中心要对准炭化室中心线。
2.2.1.6.4用一根长4900mm的Φ50mm钢管制成的专用工具(在4900mm、3300mm、2300mm处有测温点)于装煤后插入炭化室中心。
2.2.1.6.5推焦前90分钟、60分钟、30分钟,用光学高温计测量管内的底部、中部、上部各测温点的温度并作记录。
以测温点推焦前30分钟测量数据为准。
2.2.1.6.6结焦时间的1/2和推焦前1小时测量该炭化室两侧的横排温度。
2.2.1.6.7推焦前测焦线。
2.2.1.7炭化室炉墙温度:2.2.1.7.1炉墙温度随焦饼中心温度测量。
炉墙上下温差不超过70℃。
2.2.1.7.2与炉门工联系,推焦后尾焦不能扔回炉内。
关好两侧炉门,用光学高温计依次测量东西墙上、中、下各点的温度。
其中:上点:过顶砖往下第七层砖处,或者距炭化室底3200mm处。
中点:从炭化室底部往上第二十层砖处或者距炭化室底2000mm处.下点:炭化室底部往上第六层砖处或者距炭化室底600mm处。
2.2.1.7.3测量时从焦侧装煤口开始到机侧装煤口结束,测时上升管盖打开,阀体关闭,不测的装煤孔的孔盖盖上。
2.2.1.8冷却温度:2.2.1.8.1冷却温度选择在9个加热制度正常,操作正常的相邻燃烧室代表火道内测量。
每年春秋季各测量一次,结焦时间变更时也要测量。
2.2.1.8.2测量前与加热组联系并对好时间2.2.1.8.3在交换后20秒立即开始测量,隔40秒测第二次,以后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直到下次换向为止。
2.2.1.8.4每侧全部测量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两侧必须在一班内测完,看火孔盖只准在测量时打开。
2.2.1.8.5在测量时加热制度不允许改变,测量记录要记明时间。
2.2.1.8.6机、焦侧分别计算9个燃烧室标准火道在各测量时间的平均温度,并计算出与20秒温度的差值,然后绘出冷却曲线。
2.2.1.8.7直行温度应根据本炉所测得的冷却温度值进行校正。
2.2.1.9标准温度:标准温度应根据焦饼中心温度进行校正,必须保证焦饼在高向,长向各部位同时成熟。
2.2.2各部压力的测量2.2.2.1炭化室底部压力2.2.2.1.1炭化室底部压力每半年(夏、冬季)测量一次,提前通知推焦司机把吸气管正下方炭化室炉门换上带测压孔炉门。
2.2.2.1.2在结焦中期以前,把长Ф1200mm的铁管末端用石棉绳堵严,平斜地沿炉门下方测压孔(距炭化室底300mm)插入炉墙与焦饼的空隙处。
2.2.2.1.3出焦前30分钟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准有打开的上升管盖,将铁管捅透,直到看见黄烟为止,用胶管把一台斜形压力计的正端与铁管相连通。
另一台斜形压力计的正端与集气管测压孔相连通。
2.2.2.1.4当集气管压力稳定于规定范围时,与炉台联系,专人指挥,上下同时读数,如此三次,求出平均值,然后将集气管压力每变动一次,重复上述操作一次。
2.2.2.1.5变动集气管压力不得少于三次,其中必须有一次使炭化室压力为负值。
如用人工调节时翻板不得关严。
2.2.2.1.6根据测量结果适当调节集气管压力,保证炭化室底部压力在结焦末期0—5pa。
2.2.2.1.7根据上述资料,在集气管与炉室切断前做最后一次校对,看准水位,以便准确测定集气管压力。
2.2.2.1.8记录最后一次集气管压力与炭化室底部压力后,把铁管拨出及时用丝堵把炉门孔堵严。
2.2.2.2看火孔压力测量2.2.2.2.1准备好斜型微压计和胶皮管,带金属管的专用看火孔火盖(金属管插入盖下面150mm)。
2.2.2.2.2将胶皮管一端与斜型压力计的正端相连通。
另一端与金属管相连通。
依次插入各燃烧室上升气流的代表火道内,换向后5分钟从交换机端开始,两个换向测完。
2.2.2.2.3应在不出炉时或检修时间测量。
2.2.2.2.4测前应与加热组换向工联系。
2.2.2.2.5测量用胶管不得漏气,胶管要有专人拿,避免打折,脚踩或被炉盖烫坏。
2.2.2.2.6每月测量一次,看火孔压力应为0—5pa。
2.2.2.3蓄热室顶部吸力2.2.2.3.1每月测量一次,以空气过剩系数和看火孔压力而定,一般为40—50pa。
2.2.2.3.2选择炉温正常,格子砖阻力正常,不漏气、不下火,位于炉组中部避开吸气管下的蓄热室为标准号。
2.2.2.3.3在标准号蓄热室处于结焦中期进行测量,交换后5分钟测量开始,两个交换测完一座炉。
2.2.2.3.4除边部蓄热室外,每个蓄热室顶部的吸力与标准蓄热室比较,上升气流不超过±2pa,下降气流不超过±3pa,每月调节一次,边炉下降不超过±5pa,上升不超过±4pa。
2.2.2.3.5蓄热室顶部上升气流的负压应保持大致不变,吸力不得低于30pa。
2.2.2.4蓄热室格子砖阻力测量2.2.2.4.1每年测量一次上升和下降气流的蓄热室格子砖的阻力。
2.2.2.4.2交换后3分钟从炉端开始逐个测量,将斜型表正端与蓄热室顶部测压孔相连,其负端与小烟道测压孔相连,读压差。
2.2.2.4.3全炉阻力有无增减,应与前次测量的结果相对比,阻力大要及时处理,绝对避免蓄热室正压,注意加热制度要与上次一样。
2.2.2.5横管压力测量。
2.2.2.5.1不定期,必要时测量2.2.2.5.2测前先关闭加减旋塞,将胶皮管插入,并保持严密不漏气,然后打开加减旋塞,开闭准确,记录压力。
2.2.2.5.3测完关闭加减旋塞,上堵头再开旋塞。
2.2.2.6五点压力的测量2.2.2.6.1准备好三台斜型微压计,胶皮管,并同时校准。
2.2.2.6.2选择标准蓄热室,处于结焦中期进行测量。
2.2.2.6.3交换后蓄热室两台斜型微压计的正端管插入与两个标准号同一系统燃烧的同侧标准火道的下降气流看火孔内。
2.2.2.6.4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各点每5分钟测量一次,开始都读绝对值,三台表同时读数,一个交换三次,一侧在两个交换内测完。
2.2.2.6.5炉顶用150mm长钢管,蓄热室顶部用测压导管,废气盘用250—300mm长钢管。
2.2.2.6.6测完后画出五点压力图,标出各点压力,并记录当时加热制度。
2.2.2.6.7每年均测量一次,并记入大帐。
有关检查内容列表如下:2.2.3调节操作:2.2.3.1更换喷嘴:2.2.3.1.1必须按规定尺寸更换。
2.2.3.1.2在下降气流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