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讲修辞手法及运用

第1讲修辞手法及运用

记叙文阅读训练第一讲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对偶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又如: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2. 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例如:1、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2、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1、这能全怪我吗?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2、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装在套子里的人》 )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格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6、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①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 "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 ,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 "是缩小夸张 )实战演练:乌鸦喝水⑴小朋友,乌鸦口渴了怎么办?老师的话音一落,教室里一只只小手树林一般竖了起来。

乌鸦用了什么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老师和蔼可亲,眉开眼笑的。

⑵一双双眼睛如饥似渴地盯着老师,有几个学生急不可待了,从位子上站起来,似乎怕老师没有看到。

老师笑眯眯地指定一名女生回答。

小女生忽地站起来,忽闪着明亮的眼睛,声音甜润悦耳,回答得天衣无缝。

⑶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吗?老师的提问越来越有深度了。

课堂里沉默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又慢慢地举了起来。

这位男同学,你来回答。

老师指着坐在前面的一个小男生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男生大大方方地回答。

⑷这是一堂公开课,上的是《乌鸦喝水》,执教的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张老师。

张老师看着同学对答如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坐着听课的老师也不停地颔首称是。

⑸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忽然,一个胖男生说。

张老师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倏然间恢复了常态,迈开步子向前走去,脸上还是挂着笑,说说你的问题吧!老师,我想……乌鸦不一定……不一定能喝……喝到瓶子里的水。

胖男生挠着头皮,有点紧张。

胖男生的话像给平静的湖面投了一块石子,教室里唧唧喳喳的,许多学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窃窃私语。

⑹张老师愣怔着,自己教了十几年的书,这篇课文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从没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

张老师的脸微微涨红,咳嗽一声,掩饰住刚才的尴尬,又变得镇定自若了。

张老师环顾了一下教室,满面春风地问,同学们,你们说,乌鸦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吗?能。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⑺瓶子里有水,乌鸦怎么会喝不到水呢?一个女生轻蔑地看了一眼胖男生说。

是啊!张老师接言道,瓶子里有水,放上小石子水就会往上升,这是基本常识。

我们应该像那只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想一想,不要信口开河....。

⑻张老师示意胖男生坐下,他无奈地坐下,耷拉着脑袋默然不语,眼眶溢满了泪水。

⑼张老师依然兴致勃勃地讲着《乌鸦喝水》的课文,一年又一年。

⑽十几年过去,那个胖男生师范毕业了,分配到母校任教,成了一位新教师,大家热情地喊他赵老师。

学校有个规定,新分配来的老师要上一节公开课。

赵老师左思右想,决定上《乌鸦喝水》这一课。

⑾课堂气氛活跃极了,水到渠成。

听课的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讲课将要结束的时候,赵老师笑眯眯地说,小朋友们,《乌鸦喝水》这一课已经讲完了,你们都没有什么问题吗?赵老师的眼光充满了期待,亲切地看着小朋友。

一个女生站起来,清脆地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乌鸦在瓶子里放上小石子,它真的能喝到水吗?⑿课堂里顿时沉寂下来,在座的都在看着赵老师。

一位男生扑哧一声笑了,课文上不是已经说乌鸦喝到水了吗?这有什么怀疑?教室里霎时嗡嗡响起来,有些人还在嘻嘻地笑。

⒀赵老师挥着手,让小朋友安静,说,大家都发表了意见,那么我们看看乌鸦究竟能否喝到水,让事实说话吧!⒁赵老师拿出几个装着数量不一的水的瓶子和一盆小石子,和颜悦色地说,下面我们做个实验,在几个瓶子里放上小石子,看看乌鸦能否喝到水。

赵老师的话音一落,小朋友们乐坏了,争先恐后要上台做实验。

⒂上来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放着小石子,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会儿结果出来了。

小朋友看着一个个瓶子目瞪口呆了,听课的老师也目瞪口呆了,教室里又是一阵交头接耳声。

⒃我们的实验结束了,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赵老师按捺不住喜悦地问。

有一个瓶子,乌鸦无论如何也喝不到水的。

小朋友不约而同地高声道。

⒄赵老师话题一转,怎样的瓶子乌鸦才能喝到水呢?⒅小朋友们陷入了沉思。

那个女生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瓶子里有足够的水乌鸦才能喝到,否则就喝不到了。

赵老师睿智的目光闪着光彩,热烈的掌声响起,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⒆听课的张老师走出教室,一下子把赵老师的手握住了,激动地说,小赵,你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19.将第⑴段中的画线句改为“教室里一只只小手迅速举了起来”好不好?为什么?(3分)21.在张老师和赵老师的课上都发生了出人意料的特殊情况,但并不类同.....。

请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填写下表。

(8分)选自(黄浦区)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林海音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们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鸵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17“夏天它们到哪儿去?”○18“谁?”○19“骆驼呀!”○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24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5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相关链接: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呵。

北京而今已物移人非了。

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起来。

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逝了。

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地印在我的心头。

21.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表达效果是。

(3分)23.对本文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说明《城南旧事》出版情况。

B.抒发对故乡北京的思念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