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版 牙合学 第三章

第三版 牙合学 第三章

1
第三章 咀嚼肌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黄丹
咀嚼肌
狭义: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翼外肌 广义:舌骨上肌群(二腹肌、下颌舌骨 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
咬肌,颞肌,翼内肌收缩时上提下颌, 称闭颌肌
2
舌骨上肌群肌内的着力点主要在颏部, 收缩时可下降下颌骨,故称开颌肌
翼外肌位于水平方向,它是前伸下颌的, 但前伸时需要开颌,因此它也参与开颌 运动
①肌质量 ②肌长 ③羽状角 ④肌纤维长 ⑤肌节数
19
⑥生理横切面积
⑦最大收缩张力
2.骨骼肌肌构筑设计的功能意义:
20
(1)肌的生理横截面积可决定其产生最大张力的潜能;肌的长度或肌纤维的长 度直接影响该肌收缩时可能产生的最大速度和动幅;肌纤维内连续排列的肌节数 和平均长度反映整条肌纤维在长度-张力曲线范围内的功能活动。 (2)肌的羽状结构是影响肌收缩速度、收缩幅度及收缩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运动单位的募集与运动调控
30
运动单位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运动调控的“大小原则”:不同运动单位的募集遵循从最小、 慢缩抗疲劳型向最大、快缩易疲劳型的顺序募集。
三、咀嚼肌运动单位的大小和结构特征
1.咀嚼肌运动单位的大小
咀嚼肌运动单位神经支配率低,运动单位的范围较局限,可 认为咀嚼肌在运动的控制上有更集中的结构,对精细运动有较好 的调控能力 不同咀嚼肌的运动单位数量和大小也不同
咀嚼肌的深部和前部以慢缩型运动单位居多,且运动单位范围较 局限 咀嚼肌的浅层和后部以快缩型运动单位多见,运动单位范围相对 较大 相对于含快缩型运动单位较多的肌区而言,富含慢缩型运动单位 的肌区是精细调节肌力和抗疲劳的最佳装备
二、咀嚼肌的收缩特性

34
肌收缩时,以张力变化(Tension Changes)为主或以缩短( Shortening)为主 一种是在肌收缩之前就加上的负荷,称前负荷;一种是在肌收缩后才 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

24
肌重值:颞肌后部 >咬肌浅部>咬肌深部 生理横切面积:咬肌浅部 >颞肌后部>颞肌前部 > 咬肌深部 生理横切面/肌重比率:咬肌深部 >咬肌浅部=颞肌前部 >颞肌后部 长度:颞肌后部肌纤维 >咬肌深部肌纤维
2、咀嚼肌的生物力学特性

25
咬肌深部属力量型肌,咬肌浅部=颞肌前部兼备力量和速度,而颞
2、咀嚼肌运动单位的构成特征:
1、咀嚼肌一个运动单位所包含的肌纤维并非只含一种 MyHC异构体,可由不同异构体的肌纤维组成 2、咀嚼肌运动单位中存在大量混合型纤维和多种MyHC异 构体,故不能简单讲运动单位分为慢缩抗疲劳型、快缩抗 疲劳型、快缩易疲劳型。
四、咀嚼肌运动单位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3.根据肌纤维收缩蛋白构型分类:
14
依肌纤维关键收缩蛋白MyHC分子进行分类,并以此明确鉴定其收缩性 能。含有不同类型 MyHC的肌纤维在收缩力量、收缩速度和抗疲劳方面有 明显区别。 哺乳动物骨骼肌纤维的MyHC异构型有11种,不同类型转变ATP为能 量的速度不同,肌纤维收缩速度亦不同。
(二)咀嚼肌的肌纤维类型及其功能特点 1.咀嚼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这种多层次腱板为肌纤维附着提供了广泛的场所, 同时也使肌纤维的排列和方向更具多向性
23
不同咀嚼肌的构筑指数也不相同
1、闭颌肌较开颌肌有较大的生理横截面积 2、闭颌肌在肌节长度上明显短于开颌肌 3、闭颌肌存在较大的羽状角和相对较短的肌纤维以及较短的力臂
同一咀嚼肌各部的肌构筑指数亦不同
咬肌和颞肌的构筑特征
咀嚼肌的混合型纤维主要为MyHC-Ⅰ型和MyHC-Ⅱa型联合表达MyHCcardiacα, MyHC-Ⅱx共存于MyHC-Ⅰ型和MyHC-Ⅱa型中。 此结构的意义在于咀嚼肌可以在连续范围内精细调整其收缩力量和速度,满 足咀嚼肌的不同功能需求。
3.咀嚼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特征
各型肌纤维在不同咀嚼肌中构成比有所不同 Ⅰ型纤维在人类闭颌肌中占70%,其在开颌肌中占40-50% ⅡA型纤维在人类闭颌肌中占30%,其在开颌肌中占 50%
10
一、咀嚼肌的肌纤维类型
(一)骨骼肌的肌纤维类型及其功能
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分成不同类型,以反映它们不同的生理功能
11
1.根据肌纤维能量代谢方式分类
根据肌纤维收缩时获得能量的方式分为: 氧化纤维(Ⅰ型纤维)、糖酵解纤维(ⅡB型纤维)及氧化糖酵解纤维(ⅡA型纤维); 因三种纤维肌红蛋白含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色泽,故也成为红纤维、白纤维和中间型纤维。
2、运动单位的类型及特性
根据运动神经元的放电性质和肌纤维的反应特性,运动 单位可分为:


1、慢缩抗疲劳性(S型):多支配Ⅰ型纤维。此型运 动单位收缩张力小,收缩时间长于50ms,不易疲劳。
2、快缩易疲劳纤维(FF型):支配ⅡB型纤维,特点 是收缩速度快,收缩张力大,但极易疲劳。 3、快缩抗疲劳纤维(FR型):支配 ⅡA型纤维,特点 是收缩张力大,收缩较快,且不易疲劳。
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可以明显区分这三种纤维
12
Ⅰ型纤维以有氧代谢为主; ⅡB型纤维以无氧糖酵解提供能量;ⅡA型纤维介于两者中间
2. 根据肌纤维生理特性分类
根据肌纤维收缩速度和抗疲劳特性分为
13
1、慢缩纤维(Ⅰ型纤维):参与耐力运动和维持肢体姿势 2、快缩抗疲劳纤维( ⅡA型纤维):适合持久的快速运动 3、快缩易疲劳纤维(ⅡB型纤维):适合爆发性的短时、高张力的快速运 动
15
咀嚼肌肌纤维较肢体肌和躯干肌纤维细小,且Ⅱ型肌纤维较Ⅰ型肌纤维横 断面积小。含相同或不同MyHC成分的肌纤维在不同咀嚼肌中也大同小异.
16 2.咀嚼肌肌纤维型的构成特征
咀嚼肌含有MyHC异构型纤维种类较肢体肌和躯干肌多,且含有大量混合 型纤维。 混合型纤维即指单根肌纤维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yHC异构体。
四、颌骨异常及面型对咀嚼肌的影响 1、颌骨异常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2、面型对咀嚼肌的影响
五、影响咀嚼肌功能的其他因素 1、心理因素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2、食物性状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3、骨密度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4、其他
二、咀嚼肌对合、颅面形态的作用
(一)、咀嚼肌对牙合、颌位的作用 (二)、咀嚼肌对颅面形态的影响
位置: 是咀嚼肌中最深的一块, 位于下颌支内侧面,有浅,深两头 浅头: 起自上颌结节和腭骨锥突 深头: 起自翼外板的内面和腭内锥突 二头夹包翼外肌下头,其肌束行向下后外 止于下颌角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在下颌角后下缘,翼内肌和咬肌以肌腱相连
功能: 上提下颌,参与闭口, 辅助下颌前伸 也辅助下颌侧方运动
四.翼外肌 (lateral pterygoid)
位置: 位于颞下窝, 具有两个头, 上头: 起于蝶骨的颞下嵴及颞下面, 部分止于颞下颌关节囊和关节盘的前缘,部分和 下头一起止于髁突颈部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下头: 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肌束向后外行,和上头的 部分纤维一起止于髁突颈部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功能: 开口
水平位 牵引髁突和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 单侧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偏向对侧,
51
(二)常用肌电信号参数
二.颞肌 (temporalis)
位置: 位于颞窝, 起于颞窝内骨面和颞深筋膜的深面, 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纤维
三部分纤维聚成扁腱,经颧弓深面, 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 牙远中部。
功能: 上提下颌骨,闭口, 后部纤维收缩有后退下颌的功能, 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三.翼内肌 (medial pterygoid)
第四节
咀嚼肌的肌电特征及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48

骨骼肌在发挥功能时,肌纤维收缩,将其产生的生物电活动 通过肌电传感器导入肌电图(Electromyogmphy,EMG)仪,
再经过电信号放大并显示于示波器上,形成 一种波形,称为
EMG
一、肌电信号记录
表面(Surface)电极和针(Pin)电极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
舌骨上肌群

7
78Biblioteka 咬合是维持口颌系统肌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
咀嚼肌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咬合不断变化,其功能也在持续调整以适 应 改变。当所受咬合改变超出生理范围,则出现肌群的功能异常和病变。 久之还会引起其他肌群的异常,包括头、面、颈部肌群。
9
第一节
咀嚼肌的结构和生物力学
咀嚼肌
属于骨骼肌,具有骨骼肌的共同特 征,即由平行排列的多核细长纤维(肌 细胞)构成。 骨骼肌纤维主要由肌原纤维构成 肌原纤维(myofibril):由粗、细两 种肌丝规律排列组成。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 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 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 蛋白组成。 粗、细肌丝穿插重叠排列形成肌节,是肌纤维收缩、舒张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咬肌(嚼肌) (masseter)
位置: 可分浅,中,深三层 浅层: 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前2/3的下缘 行向下后 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的下半部 中层: 起于颧弓前2/3的深面及后1/3的下缘 行向下后 止于下颌支的中分 深层: 起于颧弓深面 止于喙突和下颌支的上面 功能: 上提下颌骨, 并使下颌微向前伸, 且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二、早接触与牙合干扰对咀嚼肌的影响 1、早接触可造成升合肌活动降低 2、早接触可导致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 3、合干扰对咀嚼肌的影响
三、长期缺牙对咀嚼肌的影响
偏侧咀嚼→咀嚼肌张力不平衡→惯用侧转动、非惯用侧滑动→长期引起 咀嚼肌强度、颞下颌关节韧带的松紧度及磨牙牙合面的磨耗不一致→
下颌位置偏移及咬合关系紊乱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以用神经支配率表示

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