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展开联想和想像,感悟文章的意境。
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体会范仲淹守边御敌的决心和将士思乡忧国的情
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赏析和体悟守边将士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描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导入法)
分别展示江南秋天和边塞秋天的图片,让同学们讲讲印像中的两种秋天的景色是怎么样的,让同学们用语言描绘出来。
通过对比,说说与江南的秋相比,塞外的秋天景色又“异”在哪里?。
渔家傲,词牌名。
这首词开边塞之风,格调苍凉悲壮,感情真挚,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吟风弄月的词风,后来成为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秋思”为全词的题目,“思”体现的是忧思之情。
公元1041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负责抵抗西夏。
在此期间,看到了边防将士的生活困苦,内心苦闷,浓浓的忧国思乡之情让他们头发苍白,哀伤落泪,于是写下了这一首词。
二、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读,教师正音。
2.集体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来。
3.小组合作,参考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教师检查。
三、赏景
1.播放悲凉的配乐,让学生读词的上片。
2.让学生说说你刚才看到了怎么样的边塞秋景?
(寒冷,荒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苍凉壮阔的塞外风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用你想到的词来形容一样当时的气氛是怎么样的?
(萧瑟,肃杀,警戒)
四、品句
再次朗读课文,结合下列句子,请同学们说说词的下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
(思乡想家)
2.燕然未勒归无计。
(为国戍边,建功立业)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因功业未立,难以归家而哀伤流泪)
五、体悟
1.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像,选一个角色代入(如将军、将士)动笔写一写他们在戍边时的心里活动是怎么样的。
2.请各个小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
小结
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将广博的胸怀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六、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马鸣声,风号声一齐响起。
重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七、拓展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如: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八、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题:
《渔家傲》练习题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
风景异不如归去
(无留恋)家国情怀
家万里不敢归去
(归无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