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初中生物的第一章第一节,通过教学意在从情感上引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
通过对非生物与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举例说出生物的多样性。
2.能力:
(1)尝试运用统计、处理数据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提前准备
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个地球仪。
(2)准备一个机器人和一个珊瑚标本。
学生:
收集生物多样性的资料,提前通知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
(1)学生统计和处理数据;
(2)遗传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正确地利用各种图片,增强直观性和激发学生兴趣。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和课上的参与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学情分析:
本课时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展示生物学研究的范围与内容,通过交流生物多样性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喜欢生命、爱护
动物的行为,认识到人类是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教学打下铺垫。
八、教学程序的展开:
1. 教师导入,让学生说说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学生轮流发言,介绍事先搜集的资料。
例如:
2.教师出示地球仪,师生共同感知生物分布的范围,并总结出生物圈的概念。
大气圈的下层:大气层下层的对流层。
水圈的全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岩石圈的上层:地球表面的土壤层。
3.教师进一步引导,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的图片让学生领略到生物世界的五彩缤纷,再结合课本第8页文字,使学生认识到物种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4.展示不同品种的菊花和犬等生物的图片,通过讨论和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遗传的多样性。
5. 师生再共同回顾课前的学生展示,不同的生物生活环境也不同,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物种的多样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6.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统称为生物的多样性。
九、随堂练习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_______。
3.有许多动植物是濒危生物,我们应该关爱和保护,而路边的小草等生物就不需要关爱和保护。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机器人和珊瑚标本,请学生讨论它们是不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教师强调生物的概念。
2.多媒体展示校园景色图,请学生指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进而总结出生物必须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观察该图,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答:生物能够生长。
)
4.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项讨论,最后向全班同学汇报,看哪组做得最好。
5. 教师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
随堂练习
1.生物具有的特征包括、、
、等。
2.下列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