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泵站沉井专项施工方案

泵站沉井专项施工方案

一体化提升泵站沉井专项施工方案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1)1.1编制依据 (1)1.2适用范围 (1)第二章工程概况 (1)2.1设计参数 (1)2.2地质概况 (1)第三章施工准备 (5)3.1施工技术准备 (5)3.2施工机械准备 (5)3.3物资材料准备 (5)3.4人员准备 (5)第四章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6)4.1施工工艺 (6)4.2施工方法 (7)第五章质量控制措施 (23)5.1沉井井位纠偏方法 (23)5.2沉井突沉的预防措施 (23)5.3沉井终沉时的超沉预防措施 (23)5.3沉井下沉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 (23)第六章质量控制标准 (24)6.1沉井制作时的质量控制 (24)6.2沉井下沉结束的质量控制 (24)第七章安全控制措施 (25)第八章雨季施工措施 (26)第九章应急预案 (27)9.1应急领导小组 (27)9.2应急预案内部救援队伍和物资 (27)9.3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训 (28)9.4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28)9.5应急响应 (29)9.6各类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29)第一章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1.2《混凝土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666-20111.1.3《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1.1.4《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1.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1.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1.7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CECS 137 :2015);1.1.8一体化提升泵站设计图纸;1.2适用范围第二章工程概况2.1设计参数2.1、沉井为6m*6m、深度14.75m、井壁顶标高为34.1,井壁厚度为250mm;2.2、沉井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排水下沉施工;2.3、井壁采用C30混凝土现浇,封底采用C20素混凝土封底;2.4、钢筋采用HRB400;2.2地质概况2.2.1地质情况拟建场地属于平原地貌。

本次勘察地层揭露最大深度为20m,根据现场勘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按地层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并按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将拟建场区地层划分5个大层,并进一步划分亚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人工堆积层:粘质粉土填土①层:黄褐色,稍密,稍湿,以粘质粉土为主,含砖渣、灰渣、植物根。

本层沿线地表普遍分布。

杂填土①层:杂色,稍密,稍湿,含灰渣、砖块、石子、瓦片、植物根。

局部分布。

人工填土层一般厚度为0.50~2.90m。

新近沉积层:粉细砂②层:黄褐~褐黄色,湿,稍密~中密,含云母、石英、长石,夹粘质粉土透镜体。

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②1层:浅灰~褐黄色,湿~很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有机质,夹细砂或粉质粘土透镜体。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②2层:浅灰~褐黄色,很湿,可塑,含云母、氧化铁、有机质,含姜石、贝壳,夹粘质粉土或砂质粉土透镜体。

第四纪沉积层: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③层:灰~褐黄色,湿~很湿,软塑~硬塑,含云母、氧化铁、有机质,含姜石,夹粘质粉土或粘土透镜体。

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1层:灰~褐黄色,稍湿~湿,中密~密实,云母、氧化铁、有机质,含姜石,夹粉质粘土或粉砂透镜体。

细砂④层:黄褐~褐黄色,湿~饱和,中密~密实,含云母、石英、长石,夹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粉砂、中砂或粗砂透镜体。

圆砾④1层:杂色,湿~饱和,密实,含量65-70%,级配较好,最大粒径4cm,一般粒径0.5-2cm,中粗砂充填。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⑤层:褐黄色,很湿,可塑~硬塑,含云母、氧化铁,夹粘质粉土或粘土透镜体。

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⑤1层:褐黄色,稍湿~很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夹粉质粘土或粉砂透镜体。

本次勘探未穿透此层。

上述各地层分布及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表》。

2.2.2地下水概况2.2.2.1勘察实测地下水位本次勘察钻孔最大深度为20m,在勘察深度范围内观测到一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层间水。

水位埋深为14.30~16.40m,水位标高为24.24~29.74m,观测时间为2017年8月16~28日,含水层为细砂④层和圆砾④1层,主要接受径流补给,以径流和越流方式排泄。

静止水位情况见“勘探点一览表”。

2.2.2.2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地下水水位变化,取决于气候、地层结构、迳流条件、人为因素等的综合影响。

上层滞水的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

每年7~9月份为大气降水的丰水期,地下水位自7月份开始上升,9~10月份达到当年最高水位,随后逐渐下降,至次年的6月份达到当年的最低水位,平均年变化幅度约为2~3m。

2.2.2.3地下水与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地下水埋藏较深,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根据本次勘察分别对17#与19#孔取土做土的易溶盐分析,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的标准判定:本场区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土腐蚀性分析详见附表“检测报告”。

2.2.2.4地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1)根据北京地区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拟建场区历史最高水位接近自然地面。

(2)近3-5年地下水位:依据本次勘察取得的地层资料和我单位附近资料,近3-5地下水位可按埋深9.00m考虑,水位标高约23.30m。

(3)依据该场区历年最高水位,并考虑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确定该场区的抗浮设防水位标高为23.30m。

2.2.3抗震评价2.2.3.1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订版)以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判定,拟建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由于本场地为Ⅲ类场地,修正后特征周期值为0.55s。

2.2.3.2场地类别本次勘察在9#与52#钻孔中进行了剪切波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拟建场地类别判断如下:根据“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系覆盖层等厚线示意图”及本次勘察结果,拟建场区覆盖层厚度(dov)大于50.0m,拟建场地覆盖层深度范围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分别为212.04m/s与216.87m/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订版)判别,拟建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2.2.3.3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判别根据本次勘察标准贯入试验和粉土粘粒分析试验结果,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判别,在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下水位按近3~5年最高水位考虑,本场地自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的饱和粉土与砂土不液化,所以场地为不液化场地。

2.2.3.4抗震地段划分拟建管道沿线及附近未发现第四纪全新世以来活动断裂通过,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第三章施工准备3.1施工技术准备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熟悉图纸,了解设计图纸及相关细节,落实和解决设计图不详的问题。

根据工程所涉及的范围,配备所需的规范、标准、图集等技术资料。

分别对模板、钢筋进行翻样工作,并以模板拼装图和钢筋翻样图指导施工,编制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

3.2施工机械准备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和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及工期要求,确定投入本工程的各种机械如表: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3.3物资材料准备根据工程特点、施工难点和关键工序,结合工程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好各施工阶段的材料及周转材料需用量,及时落实好主要材料货源,合理安排,协调好各施工阶段的进场计划。

3.4人员准备根据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各施工流水段,各施工阶段分部分项工程人工耗用量分析计算,组织经验丰富、善打硬仗、苦仗的优秀专业施工队伍,在项目部统一协调、安排下,有组织地进行本工程的施工作业,做到不浪工、不窝工,确保施工进度。

拟定劳动计划表劳动计划表第四章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4.1施工工艺4.1.1施工程序4.1.1.1制作程序场地整平→放线→夯实基底,抄平放线验线→垫层施工→帮扎钢筋→支刃脚、井身模板→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下沉施工。

4.1.1.1下沉程序准备工作→设置垂直运输机械、排水泵,挖截水沟、集水坑→井壁就位→挖土下沉→观测→纠偏→沉至设计标高、核对标高→降水→设集水井、铺设封底垫层→底板防水→绑底板钢筋、隐检→底板浇筑混凝土→设备安装施工→回填土。

4.2施工方法4.2.1施工准备平整场地,清除场地表面耕植土。

土方开挖前应将施工区域的地上地下障碍物清除清理干净。

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时,对道路要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加宽加固。

配备一定数量人工配合机械进行施工,基础加固范围拟定为沉井井壁外边线外2m。

4.2.2垫层施工采用集料进行回填,换填厚度0.4m、宽度4m。

回填作业要严格保障施工质量,分层回填夯实,每层虚铺15~20cm ,采用平板振动器以一板压半板的方式来回振捣,在振捣过程中,操作者不要拖着振动器走,只要将振动器带住,让自然振动,回填完成后进行压实系数检测,压实系数不小于0.97为合格,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垫层浇筑,C20混凝土垫层厚度200mm、宽度3m,。

垫层施工完毕达到强度后,必须由质量\技术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2.2.1 参数信息沉井制作为使地基均匀承受沉井筒身重量,不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突然下沉或倾斜,导致筒身刃脚裂缝破坏和便于支设模板,一般在沉井下部铺设垫木。

当地基承载力较低,一般在垫木下加设砂垫层,提高垫木底部地基承载力,避免发生不均匀沉降。

沉井外径为6.50m,壁厚为0.25m,该节井身混凝土量为15.00m^3,混凝土密度为24.00kN/m^3,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f] = 160.00kN/m^2,砂垫层承载力设计值为 f = 180.00kN/m^2,压力扩散角θ = 22.80°,采用垫木规格为0.20×0.20×2.00m 。

4.2.2.2沉井计算刃脚每米铺设垫木的根数n,可按下式计算:其中G -沉井单位长度重力(kN/m)A -每根垫木与地基或砂垫层接触的底面积(m^2)f -地基或砂垫层的承载力设计值(kN/m^2)砂垫层厚度 h 应满足一定条件,可按下式计算:其中G -沉井单位长度重力(kN/m)f -地基或砂垫层的承载力设计值(kN/m^2)l -垫木长度(m)θ-砂垫层压力扩散角(度)由上式可得,沉井单位长度的重力:G = 15.00×24.00 / (6.25×3.14) =18.34kN/m又 A = 0.20× 2.00 = 0.40m^2砂垫层上每米需铺设垫木数量:n = G/(A×f) = 18.34/ (0.40×180.00) = 0.26 根间距为3.93m 沉井刃脚需铺设垫木数量:6.25×3.14/3.93=4根需铺设砂垫层厚度:h = (G/f - l)/(2tgθ) = (18.34/(3.93×160.00)-2.00) / (2×tg22.80) = -2.34 m 取0.50 m所以沉井刃脚处需铺设砂垫层的厚度为0.50 m需铺砂垫层的宽度:b = l+2htgθ = 2.00+2×0.50×tg22.80=2.42m应适当加宽,可采用2.50 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