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专业英语微课教学模式探索

生物专业英语微课教学模式探索

生物专业英语微课教学模式探索摘要:微课从诞生到迅猛发展已有近十年历程。

它的出现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近几年来,微课实践在高校迅速升温,众多专业学科开始尝试、探索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

笔者近两年通过参加全国外语微课大赛开启了生物学专业英语的微课探索之旅。

此文就微课的选题、标题、教学设计、微课制作、课程思政和辅助拓展材料六方面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关键词:生物专业英语;微课;教学模式Exploration of micro-class in English for BiologyZHAO Lin,DU Shi-zhang,JIANG Pin,GAN Xiao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Mianyang?621000,Sichuan,China微课自201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后,历经探索、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后逐步走向成熟[1]。

在此过程中,微课的概念也进一步丰富完善。

目前,由胡铁生提出的微课概念3.0版本受到众多专家及一线教师的肯定,即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

近五年来,微课经过前期的酝酿、铺垫和实践完善,开始进入“井喷式”发展,在这一时期,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由此带动各学科微课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微课相关教学模式的融合性探讨、微课与学生学习的互动以及微课资源的进一步丰富。

“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便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外语学科中建设和应用的一个典型,该赛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旨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习效率,努力推进新文科建设,持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探索外语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与水平。

笔者多年来从事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并一直致力于该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探索微课与生物专业英语的英语的有机融合,笔者连续两年参加“第五届全国外语微课大赛”及“第六届全国外语微课大赛”,两轮赛事的磨砺使笔者对微课的建设有几点深刻的认识,希望借此文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共同进步。

一.选题选题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前提。

微课的选题不要过于庞大,要符合微课之“微”,选题必须是简短且完整的单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价值。

并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宜用来制作微课,通常要对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提炼才能形成简单、完整和有价值的微课。

笔者在参加两届微课比赛中,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提炼和精修,选取了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比如今年选题是基于教材题目“The virus and its nature”做了二次加工,以讲解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冠状病毒结构为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去年则基于教材题目“The life history of insets”做了改动,以具有代表性的昆虫——螳螂为例讲解不完全变态昆虫的生活史。

二.标题好的标题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微课标题的命名要简练而准确,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讲内容,又能引起受众者的兴趣。

笔者去年参赛作品命名为“The life history of mantis”,虽然直接传递出内容信息,但缺乏新意,今年参赛作品为“The Evil Crown”,即邪恶的皇冠,意喻邪恶的新冠病毒,普遍受到喜爱与认可。

标题的命名需要在阅读大量文献与素材的基础上反复提炼、推敲与斟酌,如同贾岛在诗中所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三.教学设计微课制作,设计先行。

教学设计是微课“魂”之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在短时间内将单个知识点高效传递输出,即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同时,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准确定位、消化吸收知识点,即提升学生“学”的效率,达到教与学的双重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去年和今年的教学设计均重点突出教学情景创设(故事情景,去年是我与螳螂Eve的故事;今年是病毒盗走皇冠的故事),既贴近学习者生活又能吸引学习者学习,同时,带来启发思考。

今年在去年基础上更加注重教学重点问题化,学习活动任务化。

适时巧妙的提问能让学习者集中精力,产生好奇心与认知冲动,启发学习者思维;而设计一些挑战性大、开放性强的学习任务则可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发展,形成学习思维和学科思维。

如今年参赛作品中讲到病毒盗走皇冠形成臭名昭著的冠状病毒后变得邪恶无比,感染力超群,尤其是新近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已席卷多个国家地区,造成大量死亡案例。

此时提问:为什么拥有皇冠的病毒能力超群,凶险无比?引导学生思考:这和它的结构有关吗?由此引出本微课重点:病毒结构。

在微课结束后设计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基于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让学生思考可以在哪些环节进行阻断,从而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通过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微课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创新点。

平时要注重收集资料,关注科研发展动态及趋势,将学生关注的新兴事物与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微课制作如果说微课设计是艺术,那么微课制作则是技术活儿。

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载体,其制作技术直接影响到微课质量及受众者的学习效率。

而撰写脚本则是首要环节。

把“微教案”转化成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微脚本”,既便于理清自己的讲课思路和重点环节,也利于微视频的拍摄、制作及后期加工。

笔者通过比赛还发现,一个好的脚本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节约视频录制时间,提升录制效率。

其次,微课正式录制前,一定要高频率、高强度操练,务求教学过程主线清晰、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详略得当、环节完整。

尤其是首次录制视频的教师,在屏幕前会表现不自然、眼神飘闪、表情僵硬、再加上现场缺乏学生,很难调动教学激情,这时,前期的练习尤为必要,笔者推荐镜面练习和录音练习,可以帮助新手老师快速提升。

只有不厌其烦反复地“预演”,大量模拟现场教学情景,教师才能在录频那一刻成竹在胸,从容应对,做到声情并茂演绎微课作品,创造出此时无“生”胜有“生”的教学情景,使微课作品有呈现应有的温度、情感、智慧和味道。

关于微课视频的录制方式已有学者详述[3,4],教师可任选其一,但无论选取哪种制作方法均要呈现最佳声像效果,提高微课外在颜值。

五.课程思政教育首重德行。

习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则可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笔者在去年比赛中将思政元素感恩、友善,职业道德有机融入微课教学,今年通过中国抗疫成果提炼出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与民族自信思政元素,从而将育人和育才有机结合,齐头并进。

六.辅助拓展材料微课不等于微视频,也不同于课例片段,更不是浓缩课。

微课是一个简短而又相对完整的教与学活动的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整体。

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还包括与微课主题配套的辅助学习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思考题)等[5,6,7]。

这些资源不是无序“堆砌”或简单组合,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定结构关系的有机组合。

笔者针对辅助拓展材料略谈一二。

在外语微课比赛中,辅助拓展材料包括微练习及学生拓展资料等。

在这一部分资源里,笔者注重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比如,针对英语和生物专业知识薄弱的学生,与视频主题相关的微练习为必选项,而进阶拓展为可选项;对于英语和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必须完成进阶拓展练习从而对专业知识和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纵深拓展和外延。

如今年的微课作品主题为冠状病毒的结构,在拓展材料中,学生将进一步具体学习新型冠状病毒的分类、基因组结构,疫情现状,预防和治疗手段及疫苗研发现状等内容。

针对高等教育特征,适时推荐一些近期发表的科研论文及权威网址(如世卫组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地图、美国疾控中心、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以供学生阅读浏览,从而提升其科研文献阅读能力,为其以后学习深造夯实基础。

以上为笔者参加两轮比赛后的一些感悟和想法,不成体系,供大家参考。

微课的出现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研方式,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教学技能还需熟练掌握视频制作技巧,而教师通过微课实践将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微博、Facebook等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参考文献:[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4]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5]胡铁生. 微课设计的六种实用技巧[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23):8-10.[6]岑健林,胡铁生. 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 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7]黄晓冰,胡铁生. “助学型”微课教学设计策略[J].数字教育,2016(4):64-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