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病的危害及防治宣传知识

职业病的危害及防治宣传知识

职业病的危害及防治宣传知识什么是职业病?按照2002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各国法律都有对于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规定,一般来说,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

职业病的诊断,一般由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具有一定专门条件的单位进行。

现行我国法定职业病种类根据《职业病分类与目录》分为10大职业病,具体如下:1、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矽肺、煤工尘肺等。

)2、职业性皮肤病;(有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

)3、职业性眼病;(有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等。

)4、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有噪声聋、铬鼻病。

)5、职业性化学中毒;(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有中暑、减压病等。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有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肿瘤等。

)8、职业性传染病;(有炭疽、森林脑炎等。

)9、职业性肿瘤;(有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癌,联苯胺所致膀胱癌等。

)10、其他职业病。

(有化学灼伤、金属烟热等。

)常见工厂企业的职业危害一、鞋厂容易出现的职业病正己烷、苯多存在于用作粘合剂的胶水中,工人长期接触极可能会引起正己烷中毒和苯中毒。

二、玩具厂容易出现的职业病玩具厂用到的一些油漆中含苯、铅,容易引起苯中毒、铅中毒。

用三氯乙烯、正己烷、天拿水(含苯)作为清洗剂,易引起三氯乙烯中毒、正己烷中毒和苯中毒。

用含有二氯乙烷的胶水作粘合剂则引起二氯乙烷中毒。

玩具制造多有噪音,易损伤听力。

粉尘、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等。

3、电子厂容易出现哪些职业病焊锡工人易患铅中毒,清洗电路板用到白电油(含正己烷)、三氯乙烯、或天拿水,易引起正己烷中毒、三氯乙烯中毒和苯中毒。

一些电子产品中含铅、汞、镉等金属,可能会引起铅中毒、汞中毒、镉中毒。

4、皮具、皮件厂容易出现的职业病有些皮具厂用含苯、正己烷、二氯乙烷的粘合剂,容易引起苯中毒、正己烷中毒、二氯乙烷中毒。

5、印刷厂容易出现的职业病用白电油、汽油、天拿水作清洗剂,清洗印刷机器的油墨和印刷品,引起正己烷中毒、汽油中毒、苯中毒。

6、五金厂常出现的职业病打磨、抛光产生的粉尘引起尘肺。

使用三氯乙烯、天拿水、白电油清洗产品,引起三氯乙烯中毒、苯中毒、正己烷中毒。

7、纺织行业易出现的职业病高温高湿环境危害;用眼紧张导致视力减退;使用可致癌的苯胺染布、印花,在干燥和蒸化过程中也会接触苯胺类染料。

长期吸入粉尘使工人易患慢性鼻炎、咽炎,接触棉、麻粉尘的疾病有纱厂热、织布工咳、急性呼吸道病和棉尘症。

此外,制衣行业在生产工艺中经常使用以苯为主要成分的去污剂,珠宝首饰、电镀行业中使用的提取液和电镀液中含有氰化物,易导致相关化学品中毒。

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一、粉尘致病1、呼吸系统:长期作用于呼吸道粘膜引起其病理改变,尘肺、粉尘沉着症和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其中尘肺是我国危害接尘工人健康的最主要疾病。

吸入铅、砷、锰等粉尘能在呼吸道粘膜上溶解并很快吸收,导致中毒。

2、皮肤等局部:粉尘还可引起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

金属磨料粉尘可引起角膜损伤、混沌;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等。

3、矽肺病人常见症状与体征:肺的代偿功能很强,矽肺患者可在相当时期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X线胸片上已呈现较典型的矽肺影像改变。

随着病情的进展,或有并发症时,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咯痰等症状和体征,并逐渐加重,但并不特异,轻重程度与胸片上改变程度不一定平行。

4、矽肺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结核,另外还有肺及支气管感染、自发性气胸、肺心病等。

矽肺和并发症有互相促进作用,一旦出现并发症,病情进展加剧,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预防粉尘导致的职业病,有一个很经典的八字方针,也就是“革、水、密、风、护、管、教、查”等综合措施。

“革”是指进行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

“水”是指进行湿式作业,喷雾洒水,防止粉尘飞扬。

“密”是指把生产性粉尘密闭起来,再用抽风的办法把粉尘抽走。

“风”是指通风除尘。

“护”是指个人防护。

作业工人应使用防护用品,戴防尘口罩或头盔,防止粉尘进入人体呼吸道。

“管”是指加强防尘管理,建立制度,更新和维修设备。

“教”是指进行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查”定期对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监测生产环境中粉尘的浓度,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督促用人单位采取防尘措施,改善劳动条件。

二、噪声影响噪声的职业危害:(1)听觉系统。

可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和永久性听力损伤,即所谓噪声性听力损伤以及噪声性耳聋。

(2)神经系统损害。

可引起头痛、头晕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的表现。

(3)心血管系统。

能产生一系列心血管病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升高),心电图有异常改变。

(4)消化系统。

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消化能力减弱。

此外,还可引起内分泌、血液、免疫等方面的改变。

防治措施:(1)对车间噪声进行监测和评价,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采取控制噪声的技术措施以降低声源噪声、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

(3)加强个人防护,做好听力保护和接触噪声工人的健康监护,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三、苯的毒作用表现是什么?慢性中毒最常见的表现为神经征,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乏力。

主要损害造血系统,最早和最常见的血象异常表现是持续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中度中毒者可见红细胞计数偏低或减少;重度中毒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网织细胞都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

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而变得干燥、脱屑以至皲裂。

预防措施:(1)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取代苯。

(2)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

(3)加强个人防护,如戴防苯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进行上岗前和定期体检。

(4)发生急性中毒时应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注意保温;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预防护理职业性病伤既是一类人为的疾病,应按四级预防措施,来保护接触人群的健康。

原始级预防原始级预防的目标是用立法手段,经济政策,改变生活习惯,避免已知增加发病危险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因素,以预防某一种疾病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应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对化学和物理因素,国家制订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979,1983-1989及1989年后分别公布的),应作为共同遵守的接触限值或"防线"和预防措施的准则,这在职业病预防方面,常起到有效的作用,对人群中处于高危的个体,可依据职业禁忌证进行检查,凡有该职业禁忌证者,不得参加该工作。

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是早期检测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第一级预防措施虽然是理想的方法,但实现时所需费用较大,有时效果不理想,仍然可致病,所以第二级预防成为必需的措施,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病损而予及时预防第三级预防是在得病以后,合理康复处理:对已受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工作岗位,并予以合理的治疗;根据接触者受到损害的原因,推动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的改革;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

个人防护用品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和有害因素,会伤害劳动者的身体,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劳动防护用品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

简称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1. 个人防护用品(PPE)有哪些?个人防护用品可按防护部位分为防护头、面、眼、呼吸道、耳、手、脚、身躯等8类,也可依据用途分为防尘、防毒、防噪声、防高温热辐射、防微波和激光、防放射、防冲击、防机械外伤、防油、防碱、防坠落、防寒、防触电、防水和水上救生等。

主要有:1.防护服。

防护服包括帽、衣裤、围裙及鞋盖等,主要是防止热辐射、射线、微波和化学污染物损伤皮肤或经皮肤侵入人体。

2.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有电焊工护目镜、炉窑工护目镜和面罩、防微波和防碎屑眼镜等。

3.呼吸防护器。

如防尘口罩(面具)、防毒面具(口罩)、空气呼吸器等。

4.护耳器。

护耳器包括耳塞、耳罩、耳帽,其作用主要是防止噪声危害。

5.防护手套。

主要是棉手套,也有用新型橡胶体或聚氨脂塑料浸塑制成的手套。

不同材质的手套可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所,如防溶剂、耐油、耐漆、防污染、耐热,耐寒冷6.防护膏膜。

在戴手套感到妨碍操作的情况下,可用膏膜防止手部皮肤污染。

膏膜一般由药物、成膜剂、油脂活性剂乳化制成,用后用温水和肥皂冲洗,可用在使用有机化合物的场所,如各种溶剂、油漆和染料操作时。

关于个人防护用品,应了解哪方面的事项?1、相关制度:由于用人单位负责人和劳动者本人对PPE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用人单位负责人认为购买PPE加大生产成本而不愿意使用;劳动者佩戴PPE感到不习惯等原因,在不少用人单位PPE未得到很好应用。

因此,应从立法和规章制度上来规范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一些发达国家,从立法角度强制性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有违反,用人单位主被课以高额罚金,严重者吊销经营许可证;劳动者除被课以罚金外,并有解除工作合同的可能。

我国针对个人防护用品的制造和使用也制定了一些国家标准,但大多数是技术规范,对强制使用还缺乏有力的法律条款,应进一步完善。

2、个人防护用品注意事项:要正确选择个人防护用品。

企业应针对防护要求,正确选择性能符合要求的用品,绝不能选错或将就使用,特别是绝不能以过滤式呼吸防护器代替隔离式呼吸防护器,以防止发生事故。

加强使用意识,进行培训与训练。

企业应利用各种途径,如培训班、宣传册、车间板报和标语等,对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者加强教育,使其充分了解使用的目的和意义,反复训练,熟练掌握使用方法。

对于结构和使用方法较为复杂的用品,如呼吸防护器,宜反复进行训练,使能迅速正确;反复进行训练,能迅速正确地戴上、卸下和使用,并逐渐习惯于呼吸防护器的阻力。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前,必须严格检查,损坏或磨损严重的必须及时更换,用于紧急救灾时的呼吸防护器,更要定期严格检查,妥善地存放,便于及时取用。

个人防护用品的维护:企业内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分发、收集和维护保养防护服务器。

这样不仅可以延长PPE 的使用期限,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其防护效果。

耳罩、口罩、面具等用后应以肥皂清水洗净,并以药液消毒、晾干。

过滤式呼吸防护器的滤料要按时更换,药罐在不用时应将通路封塞,以防失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