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况 (1)1.2项目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研究范围 (2)1.3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4)1.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1.5研究结论 (7)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9)2.1项目建设背景 (9)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第三章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 (16)3.1建设地址 (16)3.2建设条件 (16)3.3交通条件 (19)3.4社会条件 (19)3.5经济条件 (20)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23)4.1建设依据和原则 (23)4.2建设规模 (24)4.3总图布局 (25)4.4建筑设计 (26)4.5结构设计 (32)第五章公用工程 (35)5.1给排水及消防设计 (35)5.2暖通设计 (41)5.3供电通信设计 (44)第六章环境保护 (50)6.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50)6.2环境影响分析 (50)6.3环境保护措施 (52)6.4环境影响评价 (54)第七章安全卫生 (55)7.1设计依据 (55)7.2防范措施 (55)第八章节能方案分析 (57)8.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57)8.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58)8.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59)第九章项目组织管理和实施进度 (63)9.1项目组织管理 (63)9.2项目实施进度 (64)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6)10.1投资估算 (66)10.2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7)第十一章工程招标 (70)11.1概述 (70)11.2招标组织形式 (70)11.3招标方式 (70)11.4本项目采取招标方式 (71)11.5招投标程序 (71)第十二章社会效益分析 (74)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 (76)13.1结论 (76)13.2建议 (76)附表:附表1 项目投资估算汇总表附表2 实训设备购置明细表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公共实训基地项目1.1.2 项目性质新建1.1.3 建设地点位于***嵩山路西,银北路北,地块形状较为规则,场地周边各类基础设施较完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建设环境良好,十分适合本项目建设。
1.1.4 项目建设期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1.1.5 项目承办单位及概况1、项目承办单位名称***劳动培训中心2、承办单位概况(1)宗旨和业务范围:强化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职工素质,技工学校招生的报名、考试、政审及体检,企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审批与管理,从事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的培训考试鉴定及管理。
(2)住所:******鸿庆路劳动大厦六楼(3)法人代表:**(4)经费来源:财政补助收入(5)开办资金:96万元(6)举办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1.6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1、单位名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资格等级:******。
3、证书编号:******1.2 项目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研究范围1.2.1 编制依据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3、中办、国办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4、《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见》(劳社厅发【2007】1号)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建立协同监管机制的若干意见》(国发办【2015】12号)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办发【2015】47号)8、《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第3号令)9、《公共实训基地专项建设管理办法》(暂行)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1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12、《***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13、关于编制《***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1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计办投资[2002]15号)15、《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规范》16、相关的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设计规范17、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方面的文件、规划和材料1.2.2 编制原则1、以国家和省市有关法令、法规和标准为原则,以省市有关部门的批文、批件为依据,在***相关规划文件指导下进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
2、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规范,考虑建设项目的远期规划并结合实际,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及内容。
3、结合实际状况,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力求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同时注重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
4、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注重劳动安全、卫生,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消防等标准、规范的要求。
5、体现以人为本,以功能实现为主导,力求实用、适用、美观大方、杜绝浪费资源,严禁华而不实。
1.2.3 编制范围本报告对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对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项目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及内容、公用工程、节能、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项目组织与实施进度计划、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为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初步的指导性建议和依据。
1.3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该项目建设依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管理办法(暂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规范》,考虑到***经济发展状况、地方资金配套能力、在岗职工、劳动年龄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因素,并结合项目的近远期规划,确定本项目建设建设规模如下:项目规划总用地135000平方米(合20.25亩),其中建设用地10000平方米(合15亩),具体的建设内容如下:项目总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建设1栋集实训场地、信息发布和咨询、教研室、仓库、机房、档案室及会议室为一体的实训科研综合楼,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建设一座800平方米的实训车间;同时购置实训基地所需的车床设备、PLC设备、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现代化服务设备、数字媒体设备、信息技术设备、电工设备、自动化等9个职种的设备及设施;配套建设建筑内外装修、给排水、消防、强电弱电、通风空调等工程,以及室外场地硬化、绿化等公用工程。
项目场区有预留建设用地,为项目远期发展做准备,后期规划建设实训车间及公共服务用房等。
1.4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4.1 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5918.50万元,其中:1、工程费用为3017.31万元,占总投资的50.98%。
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2619.38 万元,占总投资的44.26%。
3、预备费用为281.81万元,占总投资的4.76%。
详见如下表:表1-1 项目投资估算表1.4.2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5918.50万元,拟申请中央资金3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918.50万元。
1.5 研究结论1、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政策,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见》等相关法规文件的具体体现。
2、本项目选址得当,建设规模合理,技术方案可行,土地征用、资金配套措施、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等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需求迫切,建设环境良好。
3、本项目环保措施得当,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节能方案合理可行,能耗低,建设及运营管理组织设置科学合理,自始至终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可保证项目按时完工。
4、本项目投资规模合理,资金筹措有保障,招投标方式合理可行,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5、按照节约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项目建成后,为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职工岗位技能进行提升实训,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不同技能等级的就业技能训练和创业培训;为企业新录用职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在职职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文件指出: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同时指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有条件的城市,可多方筹集资金,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市场化,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已全面走向市场。
依靠市场的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就业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如何使劳动力走向市场,实行就业和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平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市场化,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已全面走向市场,依靠市场的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就业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如何使劳动力走向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人员素质提高,实现低水平劳动力转移向高技能人才输出的转变,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党中央、国务院把就业工作摆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47号)下发后,***对该文件做了深入研究并对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对我们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一是实行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