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公共关系的含义“公共关系”,英文为Public Relations,缩写符号为PR,简称是公关。
其定义可以表述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公共关系”一词多义对公共关系含义的理解和定义的表述是多层次的。
它既可以是一种状态,又可以是一种活动,还可以是一种学说,更可以是一种观念和职业。
(1)公共关系状态。
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任何组织,都处在一定的公共关系状态之中,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
(2)公共关系活动。
是指一个组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活动,主要包括协调、传播、沟通等手段,即以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这种活动表现为日常公共关系活动和专项公共关系活动两大类。
(3)公共关系观念。
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公共关系观念主要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
此外,公共关系观念还包括团队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社会观念等等。
(4)公共关系学。
是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状态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原理和公共关系实务,它们共同构成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
(5)公共关系职业。
是指专门提供公共关系方面的服务而获取报酬的职业。
其任务是协调社会组织同公众的关系,塑造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以促进组织不断发展和完善。
公共关系职业产生于1903年,人们通常把美国的新闻记者艾维·李尊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3.公共关系的特征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科学形态的公共关系与其他任何关系都不同,有其独特的性质。
(1)情感性。
公共关系是一种创造美好形象的艺术,它强调的是成功的人和环境、和谐的人事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与合作。
(2)双向性。
公共关系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的公众传达或对公众舆论进行调查、监控,它是主体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系统。
(3)广泛性。
(4)整体性。
它侧重于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地位和整体形象,以使人们对自己产生整体性的认识。
(5)长期性。
公共关系是一种长期性的工作。
4.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的结构是由组织、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
(1)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群体性、导向性、系统性、协作性、变动性、稳定性。
人们组合成为组织必定是为了完成某种共同目标,但目标的存在方式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必然具有多种类型。
其一,盈利性组织;其二,非盈利性组织;其三,互利性组织;其四,公益性组织。
(2)公共关系客体——公众公共关系也称作公众关系,因为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就是公众。
要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公众。
公众: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
简言之,公众与组织之间必须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公众有四个特点,即群体性、同质性、变化性、相关性。
几种常见的公众分类方法。
①根据公众与组织的所属关系分类,可以将公众分为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②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分类,可以把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
非公众是公共关系学中的特殊概念,指的是在组织的影响范围中,但不受组织各项方针政策和行为的左右;同时,他们的行为和要求也不影响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行为。
潜在公众是指已经同组织发生了某种直接关系,由此引起了某种问题,但他们尚未意识到这一问题存在的公众。
知晓公众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
知晓公众不仅面临共同问题,而且本身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还未采取行动。
行动公众是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的。
行动公众不仅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而且准备或者已经采取解决问题的某种行动。
③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分类,可以把公众划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
首要公众指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他们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次要公众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公众,其重要性小于首要公众。
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小。
④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可将其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顺意公众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
逆意公众又称为敌对公众,是指对组织持反对意见、不合作态度,甚至采取敌对立场的公众。
他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对象。
独立公众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朗,或未表态的公众。
对于公共关系工作人员来说,顺意公众是组织的基本依靠对象,逆意公众是组织急需转化对象,独立公众是组织值得争取对象。
(3)公共关系中介——传播①传播的含义。
传播是指个人间、群体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的信息过程。
这种传播是双向性的信息交流与分享。
②传播的要素。
传播作为信息交流活动,有其特定的结构,它是由以下各要素有机地组成的动态过程:信源、信宿、信息符号、信息通道。
③公共关系传播媒介及传播活动的作用。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分为自发传播与自觉传播两种。
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既有大众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又有群体媒介(联谊会、新闻发布会、茶话会等)和人际媒介(具体的个人);既有符号媒介(掌声、姿态、图画等),也有实体媒介(公共关系礼品、象征物、购物袋等)和人体媒介(社会名流、新闻人物、舆论领袖等)。
5.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市场调查、新产品开发、制定价格、选择销售渠道、选择促销手段以及开展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关系是紧密的。
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它们的联系主要在以下方面:(1)共同的产生条件——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
(2)共同的指导思想——用户第一,社会效益第一。
(3)相似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4)市场营销把公共关系作为组成部分。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范围不同。
(2)目的不同。
市场营销的直接目的是销售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赢利,产生企业效益;公共关系的目的是树立组织形象,产生良好的公众信誉,从而使组织获得长足的发展。
(3)手段不同。
6.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庸俗关系是指日常生活或经济交往中,利用金钱或职权,“拉关系”、“走后门”、“套私情”,为个人谋取好处等不正当的人际交往活动。
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者产生的基础不同。
公共关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现代民主制度不断发展、信息手段十分先进的产物;庸俗关系则是在封闭落后的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不发达、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物质供应不充足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血缘、地缘的色彩。
(2)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
公共关系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正确的目标、科学的方式、规范的组织形式、严格的工作程序和道德准则来进行;庸俗关系则建立在市侩经验的基础上,其方法是险恶的权术,奉行的是“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信条。
(3)两者的活动方式不同。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正当联系,主要是通过正式渠道,采取大众传播或人际传播等手段,公开地进行活动,其活动是正大光明的。
而庸俗关系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不正当联系,是私人之间相互利用的一种不正当的活动。
(4)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
公共关系以建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维护组织与公众双方的合理利益为目标;庸俗关系则是通过各种卑劣手段,来达到个人私利的目的。
前者为公共利益而奋斗,后者只是为个人的私利而投机钻营。
(5)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
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是组织、社会、国家和公众都受惠,为社会创造一种以诚相见、讲求信誉、提高声望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形成和谐、友善、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发展。
庸俗关系则将人际交往商品化,使人们变得唯利是图、目光短浅,整个社会充满市侩气,个人中饱私囊,而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却遭到损害。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1.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公共关系从诞生之日到发展至今,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古代自发的“公共关系”古代的“公共关系”只能算是一种“准公关”、“类公关”。
(2)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近代公共关系萌芽于美国。
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以美国的“报刊宣传运动”为标志。
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了廉价报纸——便士报,以通俗、廉价为手段,尽力扩大订户。
一些大公司雇佣了大批专门人员,在报刊上制造煽动性新闻,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宣传,出现了所谓的“报刊宣传运动”。
当时许多企业雇佣的报刊宣传员,编造了大量离奇的新闻,以便引起公众对自己及他们所代表的组织的关注。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宣传员就是菲尼斯·泰勒·巴纳姆。
他说:“凡宣传皆是好事”。
在报刊宣传运动时代,每个报刊宣传员在争取顾客的关注时,都是不择手段地制造神话,甚至不惜愚弄公众。
所以,报刊宣传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
从思想实质上来看,这时期实际上是一个反公众、反公关的时期。
不过,当时巴纳姆等人运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为组织进行宣传,已经具有了现代公关活动的萌芽。
(3)现代公共关系的开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垄断阶段。
引起了大批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利用新闻媒介对垄断资本家进行强烈的抨击,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揭丑运动”(又称“扒粪运动”“清垃圾运动”)。
20世纪初,美国相继出现了几家新闻宣传公司,从事早期的公共关系活动。
不过他们没有将活动坚持到底,更没有提出现代公共关系的理念,使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任务的是被尊为“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李(Ivy Lee)。
1904年,艾维·李与资深记者乔治·帕克一起,创立了美国第三家宣传事务顾问所,为一些企业家和政治家进行形象方面的宣传。
艾维·李坚持自己的信念开展公众工作,使他的公司成为公共关系公司的前身,公共关系从此进入了职业化时期。
1906年,艾维·李公布了一个《原则宣言》,提出了处理企业与公众关系的“公开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