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现代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公共关系的客体是()。
A.组织 B.公众 C.传播 D.员工
2.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组织 B.企业 C.传播 D.公众 E.政府
3.组织与环境发生某种冲突、摩擦的时候,为了摆脱被动局面,采取的公关活动方式是()
A.维系型公关 B.矫正型公关 C.防御型公关 D.进攻型公关4.主导性强、时效性强、传播面广的公关类型是()。
A.交际型公关 B.社会活动型公关 C.服务型公关 D.宣传型公关5.在各种传播形式中,人情味最浓、情感沟通效果最好的是()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人际传播 D.组织传播
6.使公众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接受信息的状态有较高的自由度的是()。
A.广播和电视的优势 B.电视和电影的优势 C.电影和幻灯的优势D.报纸和杂志的优势
7.网络公关的目的是()
A.左右舆论 B.塑造组织形象,获得公众的认同 C.开脱组织的错误D.掩盖组织的缺陷
8.战略型公共关系活动的模式包括()。
A.建设型公关 B.维系型公关 C.防御型公关 D.进攻型公关E.矫正型公关
9.按公众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将公众区分为()。
A.非公众 B.潜在公众 C.知晓公众 D.行动公众 E.观望公众10.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而使信息失真是()。
A.组织传播的最大弱点 B.人际传播的最大弱点 C.大众传播的最大弱点D.组织传播的最大弱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公共关系”的涵义。
答: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公共关系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兴专业,开设大专、本科至最高硕士的课程。
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
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2.简述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
答: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时代,随着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公众的需求多样化,选择性越来越强,在其背景下,能否争取市场,争取顾客,争取公众支持成了组织生死攸关的关键,这直接促成了公共关系的兴起。
3.简述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
答:网络营销传播活动就是宣传网站、提高品牌忠诚力的营销手段。
它具有与传统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本质特征:⑴互动性;⑵即时性;⑶个性化;⑷传播成本费用低;⑸权利平等性;⑹多元性。
优势:⒈信息多元化;⒉表现形式立体化;⒊传播互动化。
三、论述题(16分):
试析影响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答:在传播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同时作用于受者,并对受者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了解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应用,会使传播效果得到改善、提高。
研究证明,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传播媒介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
当某种传播媒介特别
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选择或然率=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
所以公关人员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如果选择不当就有可能使公众接收不到信息或者对公众没有影响力。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
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
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
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
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
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传播媒介,其效果也不相同。
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不及它,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
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
因而传播学家提出
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
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24分):
[案例] 海湾战争中的舆论引导
海湾危机刚发生,美国就开动舆论机器同伊拉克进行较量。
美国大肆宣传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不合理,并让人们感到仅靠谴责和禁运等,是无法解决海湾危机的,这样就很快促成联合国授权美国,可以对伊动武的678号决议出台。
同时,美国又抛出了国务卿贝克与伊外长阿齐兹互访的和平努力方案。
此举正好顺应了寻求政治解决海湾危机方案的需要,既是争取国内外舆论的支,还是避免“反伊联盟”破裂的有效手段。
甚至在战争爆发前8天,还实现了贝克与阿齐兹在日内瓦的会谈,以此表明美国已尽了“最大的和平努力”,从而造成一种有利的社会舆论。
战争开始后,美国更加强了舆论攻势:一是向伊拉克军队的阵地散发传单,传播小道新闻,扰乱伊拉克军心,二是渲染战争成果,争取国内人民支持,三是不断谴责伊拉克,安抚以色列,保持反伊联盟的团结。
另外,还利用舆论工具传递虚假信息,给伊军造成假象,声东击西,调动伊军。
在战争处于尾声时,美国及时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宣布停火,在舆论上、政治上均取得了主动,保持了反伊联盟内部的合作,避免了国内、国际反战情绪的增长,以显示美国的“宽厚待人”的“高姿态”,为其处理战争结束后协调各关系打下基础。
问题:1、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是如何进行公共关系传播的?
答:传播的起点就是传播者,其终点就是受传者,传播的内容称为信息,而信息,又是由各种符号来表达的。
运用传播模式来说明传播过程及其内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帮助人们了解传播过程的有效方法。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巧妙利用舆论协调与有关方面的关系。
2、美国的公共关系传播的在海湾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巧妙利用舆论授权美国可以对伊拉克动武的678号决议出台。
同时美国又抛出了国务卿贝克与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互访的和平努力方案。
此举正好顺应了寻求政治解决海湾危机方案的需要,既要争取国内外的
舆论支持,也是争取主动权的措施,还是避免“反伊联盟”破裂的有效手段。
甚至在战争爆发前8天,还实现了贝克和阿齐兹在日内瓦的会谈。
以次表明美国已经尽了“最大和平努力”,从而造成一种有力的社会与舆论。
战争开始后,美国更加强了宣传攻势。
一是向伊拉克军队的阵地散发传单,传播小道消息,扰乱伊拉克军心;二是渲染战争成果,争取国内人民的支持;三是不断谴责伊拉克,安抚以色列,保持反伊联盟的团结。
另外,还利用舆论工具传递虚假信息,给伊军造成假象,声东击西,调动伊军。
在战争处于尾声时,美国及时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宣布停火,在舆论、政治上取得主动,避免国内国际反战情绪的增长,显示美国的“宽厚待人”的“高姿态”,为其处理战后各方关系打好基础。
海湾战争的舆论控制,有效地引导了公众的态度,赢得了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广泛支持,瓦解了对方的战斗力。
因此在这场战争的前、中、后期,美国政府可谓是利用各种公共关系的传播手段和方法,进行了一次相当高明的公共关系活动,实践证明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