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室大棚调查报告

温室大棚调查报告

1、针对温室、塑料大棚等类型、结构、性能及应用角度写一篇调查报告一、塑料薄膜大棚定义塑料薄膜大棚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大型拱架连接,用于支撑和固定塑料薄膜而形成的,具有一定高度的拱棚型保护设施。

二、塑料薄膜大棚的类型1、按棚顶形状分:拱圆形塑料薄膜大棚、屋脊形塑料薄膜大棚。

2、按骨架材料分:竹木、钢架混凝土柱、钢架、水泥、水泥玻璃纤维、全塑、钢塑、可拆卸式钢管大棚等。

3、按连接方式分:单栋、双连栋、多连栋等。

三、塑料薄膜大棚的结构大棚结构组成有:立柱、拱杆、拉杆、压膜绳、棚膜及门窗等6 部分。

1、立柱起支撑拱杆和棚面的作用,纵横成直线排列。

2、拱杆是大棚的骨架,决定大棚的形状和空间构成,还起着支撑棚膜的作用。

3、拉杆纵向连接拱杆和立柱,使大棚骨架成为一个整体,常用①3~ 4cm 的细竹竿。

4、压膜绳或压杆固定于棚膜上拱架间,起压平、压实和绷紧棚膜的作用,两端与地锚相连,使膜呈瓦沟状,以利排水。

5、棚膜有PVC薄膜、PE薄膜、无滴膜、转光膜等。

当棚膜的宽度不够时,可以用电熨斗进行热粘接(结合处要求重叠5cm)。

6、门、窗大棚两端各设供出入的大门,顶部可设出气天窗,两侧设进气侧窗。

四、塑料薄膜大棚的性能(一)温度1、气温(1)棚内气温的特点:变化规律同露地,但(昼夜)温差大,变化快,变幅大,但受外界天气的影响很大;季节温度偏暖。

(2)棚内气温的分布:白天中部气温较高,北部偏低;夜间中部略高,南北两侧偏低。

2、地温地温较稳定,变化滞后于气温;地温变化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大棚内周边地温低于中部地温。

(二)光照1、棚内光照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和露地基本相同,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光照不一样;2、大棚方位不同,透光率不同。

南北长的光照分布较均匀;3、大棚结构和用材不同,遮光率有变化;4、不同覆盖材料,以及材料的老化、污染、水滴都会影响棚内的光照;5、大棚内光照垂直方向上强下弱;水平方向四周强中间弱;上午东强西弱,下午西强东弱。

(三)湿度1、特点: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均高于露地2、气温升高时,空气绝对湿度增加(呈正比),相对湿度降低(呈反比)3、相对湿度晨高午低,绝对湿度则相反;湿度早春、冬季和晚秋高,夏季低;阴雨天高,晴天低。

4、棚内湿度的调控:放风、升温、覆盖、控水。

四)气体1、C02缺乏。

2、有毒有害气体:大棚中常见的有害气体主要是NH3,NO2,C2H4,CI2等。

五、塑料薄膜大棚的应用1 、育苗塑料薄膜大棚可用于早春果菜类蔬菜育苗和花卉和果树的育苗2、栽培( 1 )春季早熟栽培早春利用温室育苗,大棚定植。

(2)秋季延后栽培也是以果菜类为主。

(3)春到秋长季节栽培主要是在气候寒冷的地区用。

3、花卉、瓜果和某些果树栽培可利用大棚进行各种草花、盆花和切花栽培。

也可利用大棚进行草莓、葡萄、樱桃、猕猴桃、柑橘、桃等果树和甜瓜、西瓜等瓜果栽培。

2、同时对当地设施园艺发展趋势作出评价一现状"设施农业"是外来语词汇,就是利用农业工程手段,通过现代设施实现的部分人工控制环境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近年来,发达国家"设施农业"已向"工厂化农业"过渡。

如荷兰的计算机自控连栋大型温室。

以色列的半自动连栋塑料大棚以及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封闭式循环流水鱼类养殖车间。

"设施农业"关键作用,就是能解决农业生产若干必须的气候条件,包括光、温、水、热、气等在匹配上的不理想。

我国"设施农业"的特点则在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简易日光节能温室的发明和大面积的迅速推广。

进入90年代,中国的设施园艺由单纯的追求数量、单产,转变为重视质量和效益,注重市场信息和科学生产。

面对充满挑战的21 世纪,今后设施园艺应从生物-环境-工程三方面,将单项技术进行综合配套、规范化和系统化。

对国外的先进设施设备引进、消化、吸收。

环境控制应向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目前,节能型日光温室在我国北方发展极为迅速,成为冬春喜温果菜生产的重要设施。

二发展趋势当前国际上温室花卉生产有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即大型化、现代化和工厂化:1.温室的大型化由于有室内温度稳定,日温差较小,便于机械化操作,造价低等优点,温室建筑有向大型化、超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小则一幢一公顷,大则一幢几公顷以上。

但是大型温室常有日照较差、空气流通不畅等缺点。

2.温室的现代化①温室结构标准化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栽培制度、资源情况等因素,设计适合当地条件,能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的一种至数种标准型温室,构件由工厂进行专业化配套生产。

②温室环境调节自动化根据花卉种类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的温度、湿度及光照的要求,定时、定量地进行调节,保证花卉有最适合的生长发育条件。

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温室花卉生产,温室内环境的调节与控制已经由一般的机械化发展为由计算机控制,做到及时精确管理,创造更稳定、更理想的栽培环境。

③栽培管理机械化灌溉、施肥、中耕及运输作业等,都应用机械化操作。

④栽培技术科学化首先充分了解和掌握花卉在不同季节,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要求,制定一整套具体指标,一切均按栽培生理指标进行栽培管理。

温度、光照、水分、养分及C02的补充等措施都根据测定的数据进行科学管理。

3.花卉生产工厂化1964 年在维也纳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种植花卉为主的绿色工厂,这条"植物工业化连续生产线"采用三维式的光照系统,用营养液栽培,室内的温度、湿度、水分和CO2的补充均自动监测和控制。

使花卉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比露地提高10 倍,而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但是这种绿色工厂全用人工光照,耗能很大,被称为第二代人工气候室。

后来进行了改进,采用自然光照系统,被称为第三代人工气候室。

3、目的:主要了解园艺设施的结构特点、规格、及本地区的应用、学会结构测量方法摘要:通过对《园艺设施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思路,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突出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设计了多元评价体系,实验考核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并强化实验场所的建设;实验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园艺设施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中国分类号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 。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侧重理论教学,不太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庸,实践的作用仅限于对理论的验证。

而且,这种“按方抓药”式模拟或验证性实验教学,其作用只能强化学生认识事物的机械性思维方式,以及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不但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会使学生对课程教学产生缺乏理论深度、技术简单等认识偏差,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国家科技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促进和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园艺设施学》是园艺专业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专业课程。

该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园艺设施学》实验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力“结合点”在,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园艺设施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优化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一)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必须处理好其与理论教学体系及试验方法的关系,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删旧纳新,有机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对原有实验课程的整合,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当前的生产现状和科研背景,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并对内容进行更新、充实,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部分综合性试验内容。

如,原有的实验课程安排有风障畦、阳畦的制作以用于园艺作物的育苗,而如今生产上更多应用电热温床配合营养钵或穴盘育苗。

因此,结合生产实际,取消风障畦的制作,将大棚制作与电热温床的铺设两项实验内容相结合。

既解决了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又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园艺设施类型学习的需要。

如图 1 所示,2006年之前,本实验教学中验证性教学内容占全部试验教学内容的66 7%。

通过改革,在保证不减少实验学时的情况下,逐步降低验证性教学内容,并增加综合性研究实验内容。

到2008 年,使综合性实验内容所占比率提高至66 7%,而验证性实验内容所占比率降低到33 3%,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综合化。

不同学年的实验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科学设计,体现特色(1)加强实验内容的基础性。

创新能力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依存于基础知识、原知识的掌握。

通过专业实验课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农科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例如,在“日光温室结构的观测”中,通过对日光温室基本结构参数的测量与观察,使学生在理解五度、四比、三材料”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构建日光温室基本结构参数的标准。

(2)重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

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有目的地引入或创造一定的情境,使之具有一定的趣味及实用意义,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电热温床的铺设”内容的安排上,结合晚秋延迟育苗,让学生实地制作电热温床并用于育苗应用,通过观察幼苗生长发育状况来总结分析自己铺设电热温床的得失并提出改进措施。

这样,学生在动手观察过程中既愉快地完成了教材中规定的实验目的,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3)加强实验内容的应用性。

如何通过实验课, 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是学生进行实验课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通过“日光温室性能的观测”这节实验课,使学生实地掌握日光温室内部光照、温度、湿度等小环境气候特征,以及与露地自然栽培条件下的区别,对于如何改善设施内环境、促进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结合实验设施及栽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提出有创新性的改进措施,既增强了学生的生产实践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其创新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