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技巧半命题作文是限制和开放的结合,是束缚与自由的统一。

这种形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选材范围,易于考生动笔,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是中考作文的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

写好半命题作文,看似容易,但要彰显个性,显示才情,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准确审题,立意求深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目的内涵。

半命题作文因其给出一半的题目,审题时,要紧扣题眼,在提示语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立意角度。

举例来看,2008年江西省中考作文试题“有时,我也想_________”前面有这样的提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来都很执著,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尽管不曾付诸行动,但这一切都是真情流露。

”细读提示语,我们会发现:文题是要求考生写出自我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体验,是自我的“真情流露”,而且,这样的想法是“不曾付诸行动的”。

其次是要注意问题中的限制性词语。

文题在“也”字上加了着重号,作了特别强调,“有时”“也”这两个词语强调了所写的自我想法与平时一贯的想法应该是不相一致,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标新立异的。

如在紧张中,产生放松自己,获取自由的想法;在顺境产生,产生想经历一次磨砺自己的想法。

准确审题之后,我们还要深入思考:所写的内容是否符合审题要求?是否正确鲜明?是否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意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应该继续寻求更佳的立意角度。

只有这样,你的文章的立意才会正确鲜明,才会高远而独特深刻。

二、精心补题,材料求新写作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谨慎补题于前,方能潇洒成文于后。

考场上,一般怕动脑筋的同学往往会从后面的提示中选一词,因为这样最省事,又最保险。

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出现很多“撞车现象”。

要想在众多相同题目中脱颖而出,难度系数就会增大。

我们应打破惯有的思维顶事,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进行补题,联想和想象越奇特,则与其他同学的区分度就越高,内容就越能独树一帜。

如湖南益阳2007年中考作文题“以…那一双_________的眼睛‟为题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处可填…渴望‟…关注‟…失望‟…愤怒‟…美丽‟……”几篇满分作文分别填写的是“忧郁”“温暖而有诗意”“无助”“流浪”“坚毅”等,都是巧妙补题,以新颖取胜。

在众多的考生作文中,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另辟蹊径,在材料的“新”上下工夫,它会让你的作文格外引人注目。

三、精选文体,形式求新为了方便学生,中考作文大多要求“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我们还是要按各类文体的特征和要求去作文。

是记叙文就要有必要的记叙要素;是议论文就要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能文体杂糅。

作为考生必须有文体意识,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所擅长的文体来作文。

在文体上我们不妨尝试创新,来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与才情。

比如“有时,我也想_________”这个半命题作文,可以在写作时以书信的形式告诉父母——有时,我也想摆脱束缚;以节目访谈的形式邀请动物嘉宾畅谈——有时,我也想地球没有人类,表现环保的主题;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下自我的感情体验——有时,我也想学习退步等。

还有题记小标式、剧本式、童话式、寓言式、演讲稿等作文形式都可以成为创新之翼,助你的作文飞翔在高分的蓝天上。

四、挥洒才情,表达求新在中考作文中,“表达优美、富有个性”是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其具体表现在:雅词丰富、句式灵活、修辞生动、首尾精致、段落优美、表达流畅。

为此,考生可以凭借积累和才情,多用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让文章以气势见长,以文采取胜;灵活的运用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使语言富有韵味;巧妙引用,灵活化用,巧展才情,提升文章的品位。

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借鉴名篇佳作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在模仿之中进行再创造,以此来提高自我表达的技巧。

并且还要善于巧妙运用新近积累的精美词汇、流行用语以及精巧句式,以此来优化自我语言的表达。

只有表达灵动,才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行,让自我真情与思想流淌于字里行间,闪耀夺目的光彩!不可忽视半命题作文且看2008年全国各地部分中考半命题作文:1、苏州:聆听 ______2、山东威海:______的肩膀3、湖南岳阳:______需要______4、山东枣庄:______在细微处5、贵阳:完美的______写作点拨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将题目中所缺的部分补齐,使半命题作文“变”成自己所熟悉的命题作文。

那么如何补全、补好半命题作文题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已给的题目部分由于半命题作文所提供的作文题目不完整,这样,我们在审题时,要先审明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意思,以及各种限制条件,为下一步补全题目、立意、选材等做好准备。

有的题目.指明了立意的方向:如“启示了我”(2006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的“启示”就提示我们在写作时,重点应把握住给了“我”什么启示、怎样启示了“我”。

有的题目,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如“在迎接的日子里”(2006年云南昆明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就规定了取材的范围是在迎接某某的日子里,而不是其他时间。

(二)补全题目常用方法1.避生就熟同样的半命题作文。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

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

如“坦然看”(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

命题者在题目后提供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成功”、“挫折”、“生活”……但不是我们每个人对这几个方面都熟悉,写起来都能写好。

我们还可以另外选择,比如离别、荣誉、失败、获奖等.把写作内容转移到自己熟悉的方面。

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比如“告别”(江苏常州市中考作文题)。

实际上。

“告别”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这篇文章写起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泛泛而谈。

但是,如果以“告别自卑”、“告别初三”等这样具体的角度来切入,那么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具体。

运用修辞手法如“是”(湖北荆州市中考作文题),有考生拟题为“心愿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就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运用组合如“沐浴在”这个作文题.有考生就将英语单词组合于题目中成“沐浴在English中”.新颖别致。

再如,“的背后”(湖北仙桃市中考作文题).有考生运用组合的方法.以“2〉5的背后”为题,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令人拍案叫绝。

真题回放作文题目:让走进心灵。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善良”、“勇敢”、“快乐”、“感恩”、“春天”、“音乐”、“明月清风”、“崇高的精神”、“灿烂的阳光”等(可根据自己需要填写其他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文章不少于500字,不超过900字。

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

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2006年广东深圳市中考作文题)文题诠释要写好这篇作文,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准确审题主题求新。

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走进”与“心灵”做文章。

“走进”是方式,是手段;“心灵”是根本,是归宿。

“走进”是出彩的关键,“心灵”是写作的基础,可以说任何美好的美德与精神,都可以成为下笔的素材,考生可以从试题的提示语入笔,也可以透过提示语后面的省略号寻找更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颖题材。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作文只是对某种美德的简单赞美,而对渴望的美德缺少讲述的过程,内容就会偏离题意。

二是细腻描写情感求真。

用什么方式才能让美好的品德与精神“走进心灵”呢?这是文章能不能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将情感放在波澜曲折的情节里就很巧,正所谓不经历风雨,哪会看见彩虹,也许正是由于在生活中经历了坎坷与不幸,经历了失败与困苦,自己对某种美德的渴望与追求才会显得真实可信;也可以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景物来表露自我心迹。

不过,不管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做文章,是很重要的。

三是善用修辞语言求美。

写情感类的文章,不少考生往往重视了心理的刻划,忽视了语言的雕琢,以致内容充实而语言难以出众,具体地说,我们可以用比喻与排比的手法来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可以借用诗词或典故来增添底蕴,做到了这点,你的文章自然就文质兼美了。

考场佳作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演讲稿)深圳一考生各位评委、各位: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

有人说,民族精神如一缕春风,像寒冷时母亲给儿女们送来的温暖;有人说,民族精神是一泓清泉,像酷热时母亲为儿女们扇出的凉风。

突破空间的约束,翱翔的长空,我们的热血会开始沸腾。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文天祥《指南录》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的激情四处燃烧。

突破时间的缚束,我的思绪会变得飘逸。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言语更是让我们为之震撼。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信念坚定?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是母亲,是祖国,赋予了他们伟大的精神——民族精神。

不必说远古的屈原、文天祥,也不必说近代的关天培、林则徐,感受一下你所熟知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有着同样的思想感情,透过“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语,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可曾想起“粒粒皆辛苦”,可曾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我们谈论学习为了什么时,可曾想过“为中华崛起而”的周总理?当我们高谈阔论军事之强时,可曾想到为国争光的钱学森?当我们高谈阔论科学发展之时,可曾想起航天英雄杨利伟呢?是它——民族精神,让母亲美得无与伦比,让我们刻骨铭心,让我们高歌母亲的伟大,高歌民族精神的源远流长,共创美好的明天吧!特色点评对于以情感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强调要化大为小,学会透过细小的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深厚情感,而这篇文章反其道而行,演讲者从“民族精神”这一大气的角度切入,可谓新意顿生。

开篇的一组排比句,比喻生动准确,语言气势恢宏;接着荡开一笔,将目光落到历史英雄身上,从热爱国家的文天祥,到忧国忧民的屈原,到笑对死亡的谭嗣同,无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芒。

文章事例丰富、情感充沛,能够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最后文章落笔于现实生活,将四位现代人物的行为用一组排比句引出,连用四问,直叩读者心扉,主题极为深刻。

跟踪训练半命题作文:这里有______(如亲情、信任、希望、欢乐、竞争、春天、阳光、丰富的宝藏等)提示:括号内所提供的词语可选用,也可不用;务必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解读】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从审题的角度看,难度不大,几乎生活中的故事都可作为写作素材。

相关主题